APP下载

类型教育视野下职业教育教学形态的机理嬗变、要素表征与发展支持

2021-09-05邵志明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摘要]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確立是结合当前国家战略需要做出的重要研判,也是职教改革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形态的革新与重塑。在类型教育视野下,教学场域向多维空间性转变、教学主体向双元融合性转变、教学内容向整合重构性转变、教学方式向灵活运用性转变,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面向多元化生源、开发校企合作教材、耦合运用教学技术等教学要素表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优化职业教育教学形态的发展支持需从行政与研究机构管理、社会化新技术衔接、院校行企间生态化融合等多维度考量,促进教学形态的整体培育塑形,从而为探寻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学理基础和教学发展路径。

[关键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学形态

[作者简介]邵志明(1983- ),男,上海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上海  2014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餐饮类专业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项目编号:ZZLZ19003)和2021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餐饮类专业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A3-02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5-0068-05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越发被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类型教育的属性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性认知,职业教育文化理念的本源回归、教学实践的渐进迭代促进了教学形态的革新与重塑。类型教育视野下,解析教学形态的机理内涵、结构要素以及推演其路径支持向度,将赋予职业教育区别与普通教育更富有特色的教学形态展现,对实现教学功能化转型、实践性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类型教育视野下孕育特色教学形态的机理嬗变

所谓教学形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各种教学要素组合在一起所呈现出来的动态特征,也可称之为“教学态势”。职业教育教学是依照职业岗位导向培育并遵循自身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可借鉴多种教学模式呈现其样态。探析教学形态的机理嬗变是对类型教育视野下教学实践的格局转向和意蕴外延的重要表达。

(一)场域的多维空间性转变,侧重固定型结构向情境型模式的支撑迁移

职业院校教学活动大多延续着一直以来的教学传统,主要限定于特定时间和固定场域内发生。类型教育呼出更多样态的教育形式和教学实践,真实生产也渗入教学的多个环节,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组建给予了教学场域空间结构的拓展与延伸。而教学场域的空间拓展与结构形态的转变必然促使教学走向情境化、趋向真实感。情境化的教学在循环往复中不断仿真模拟,真实性的实践生产在空间的转变中更趋向内外合一。与此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校企云课堂、云资源等的利用,立体化构建了更多教学场域空间。因此,教学场域的变化给教学形态的转变提供了宽广的空间遐想和丰富的实现支撑。

(二)主体的双元融合性转变,侧重单一主导型向多元共生型的结构转型

传统教学大多是按照教师预设的问题或任务开展,对于生成性的问题关注甚少,尚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来实现真正的差异教学,更不能满足学生发展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新时期,职业教育适应产业需求勾勒丰富的教学形态尤为迫切。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化,尤其是企业作为教育参与主体的引入,使教学主体结构呈现出立体化形态。未来,随着情境化教学对于模拟、仿真直至全真等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等都将共生成统一体。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傅与员工、教师与师傅等关系将在不断变换中互动融合,在面对单向与多向、单体与多体之间形成纽带联结,教学形态也必出现新的特色转型。

(三)内容的整合重构性转变,侧重线性式体例向模块化耦合的应用演进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课程标准、教材等。学科体系化的结构一般释意教学内容之间呈现线状关系,而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预示着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线性关系,也可以是块状关系,并以多元可视化、多元颗粒化等呈现交叉立体状。尤其是在项目活动化教学中,学科知识本身按照逻辑书面化呈现的同时,又基于产业发展的动态关系呈现出模块化、颗粒状结构。类型教育视野下,基于学科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耦合化构建课程,实现内容整合重构与统整再生,使课程之间形成立体式互动,组织教学呈现协作性色彩,最终使教学内容从线性层级中获得解放,逐步向模块化演进,从参照普教逻辑性向职教应用性演变。

(四)方式的灵活运用性转变,侧重传授式感知向体验式感悟的过程更替

教学方式是指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一般有侧重传授式的讲授与示范,侧重活动式的演练、讨论等多种类型。职业教育传统课堂教学更多趋向于对知识和技能的强化认知与循环训练,主要基于教师对学生的判断而采取预设性的方式开展教学,并按照教学目标程序化落实。然而,类型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传授式授课形态已不能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必须通过情境教学、项目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生产实践的要求,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创新意识,提升其综合职业素养,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类型教育视野下职业教育教学结构的要素表征

教学要素亦称教学因素,是构成教学活动中既独立又联系的基本实体成分,通常划分为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时也叫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亦有把教学技术手段作为要素的。以教学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为表征参照,解析职业教育作为类型特色的变革应对将直接引导其教学形态底色的生成和样态成型的内涵定位。

(一)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凸显职教体系化教学能力发展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满足产业发展对接教育教学过程的基础性准备,然而现有教师队伍尚不能满足新业态发展中教育教学的要求。众所周知,在教学中理论教学构建学生原理性认知,实践教学发展学生操作能力。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教师是关键。教师既要能讲理论,还要能根据当前的产业发展状态进行前沿性、拓展式指导。所以,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不拘一格降人才,或采取柔性引进的方法吸引高技能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或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选派教师去企业进行轮岗实训,从懂理论、能实践、能评估等方面体系化培育教师教学能力。

(二)面向社会多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呈现主要发展态势

百万扩招后,职业院校生源类型多元化、差异化特征愈加明显,这无疑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培养适应岗位群需求的人才,面对挑战,职业院校应对不同类型生源进行适切性定位和分类化教学,让大部分学生达到基本职业标准能力,并适度延伸创新能力。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将各类学生分班或混班授课,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性实践规程。然而,无论是专业内部分班还是面向专业群混班,合作、互助的学习形式都将不可或缺,个性化的分类考核也将客观性呈现效能。分类目标下的协作学习、支持学习、评价学习或将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态,并外延至各種具体表现方式,展现特色态势。

(三)开发校企合作多元教材,直观可视资源将常态化辅助教学

类型教育视野下,职教教材既是技术学习的参照载体,也是技术发展历史的反映。有别于普通教育讲究知识统整与逻辑思辨,职业教育的教材则讲究技术实践性内涵体征,更多侧重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求,并可在教材规范性基础上灵活、创新探索。例如,开发适用于不同生源类型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基于工作任务操作的系列图片式、微视频式教材等。然而,这些教材的开发,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是有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渠道。校企双主体在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遵循学科知识逻辑与技术技能的耦合开发教材,既可满足学校教学行为的发生,又可满足企业对人才培训与训练的落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产品的制作,获得经济效能。其中,以活页式、图片化、数字化等直观可视的形式丰富教材内容将常态化,可更好地辅助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 耦合运用教学技术,创生融合型课堂将顺应时代性教学

课堂教学技术需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课堂教学所操作的工具或设备及其有关的方法,二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针对教学内容信息传达、教学组织管理等进行非设备性的一切教学操作行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属性定位,要求侧重教学技术的灵活性、开放式运用,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外在需要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的综合使用,以及利用信息化教学支持等方式均可作为教学技术手段,运用于不同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从而展现不同的教学样态。在传统教学基本技术运用中,耦合运用时代性教学技术可推进校企合作走向动态深入。例如,通过现代学徒制推进教学采用一课双师、主助教协同,项目化行动导向教学结合“学堂云+雨课堂”实现即时性双课堂、同步化分享等。耦合运用教学技术促进多种问题获得解决、支持多种模式不断迭代,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诉求融合性、生成性、创新性的现实需要,或将凝结成类型特色的教学形态,让教学成为一种独特艺术的存在。

三、类型教育视野下优化职业教育教学形态的发展支持

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昭示了其是一种跨界融合的教育形态。形态的重塑是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需求从理论体系指引、系统方案规划、实践架构落实等方面实现多重保障。宏观层面研究学理基础、体系逻辑,中观层面规划设计制度、技术支持,微观层面实践统筹课程组织、教学机制等。因此,这就要求自上而下,从行政与研究机构管理、社会化新技术衔接、院校行企间生态化融合等多维度考量,促进教学形态的整体培育塑形。在揭示内涵要义以及发展向度上进行系统路径探索,将对教学形态的整体勾勒以及有效成型起到支撑指引和演进指导作用。

(一)建立类型教育的研究机构,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功能

职业教育理论主要是为了指导实际生活过程中的职业教育发展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体系。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从依附普通教育理论、依附国外职业教育理论,逐步依据本国特色而发展完善。当前,作为类型教育的属性定位界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逻辑走向。而教学工作是随着理论的指引把准方向,逐步深入推进,呈现特色化的属性样态的。因此,这就需要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国化的职教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与领航,从中央到地方直至行业建立起立体化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深入实践与理论梳理。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等作为上层研究机构统揽研究指向,地方独立实体性质研究机构可以从区域层面总结经验、凝练要义,行业产教融合学院及职业院校则可以从领域层面丰富样态来归结理论。这种纵惯式体系化的研究机构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总结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轨迹追溯,从社会发展规律到职业发展规律、从技术发展规律到技能形成规律、从人才培育规律到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构建本土化理论,从而加强职业教育宏观把控、中观规划和微观操作,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有序开展。多维系统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设立,将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给予持久理论探讨和长效实践总结支撑平台,为教学形态化培育提供实质保障。

(二)建立类型教育的支持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

新时期,政校行企社融合参与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在政府统筹下,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组建适应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职教集团、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实训基地等实体性质的支持机构或载体,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全面对接匹配各自发展诉求,获取支持性动能,可持续化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例如,教育部启动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相关工作,推动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这无疑扩大了职业教育教学覆盖的广度和效益的宽度,也是系统支持特色教学形态的重要举措和支持向度。在此过程中,可充分运用网络化的技术优势,选择智能化平台,以区块链的思维,利用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搭建共享数据库,来推动职业教育终生学习模式的建立。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的成绩全程记录、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成果标准性鉴定录入、在社会教育机构的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等级证书等同步输入,实现学生长效学习过程中的学分转化与成果互认,其共享加密型数据记录、共同维护与管理形成综合教学质量数据系统,呈现学生生涯发展轨迹、终身化职业学习形态。可见,系统化实体性支持机构的统筹建立、多维度信息化的支持系统构建等可共同构筑适应类型教育的特色教学的长效推进和健康发展,着力推动教学生态的形成,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教学的新发展。

(三)构建类型教育的联盟式发展系统,营造产教共同体教学生态

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育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产教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导向,是将专业教学置身于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以其多边跨界、关联共生环境组成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统一整体。基于框架协议的联盟式组织形态是满足类型教育特色诉求的多边协作型创新教学环境,如产教集团、产教融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展开教学提供了前置基础和必备条件。在此平台架构上,对接行业企业设置联动专业群的教学组织机构,将相似专业整合成集群,开展专业融合教学研究指导,及统筹规划落实课程与教学,形成融合发展的创新教学发展格局;匹配产业发展构建理实耦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培育人才基础知识能力到创新综合素养的课程建设规划,从教学系统论、产业发展论等生态全局观综合制定教学基准和结构内容,从教学组织规划上形成一种目标性导向、功能性驱动、互助式提升的特色理想形态;亦可以承接真实业务或以项目为载体推行产、教、研、创多元教学模式。鉴于不同业务的特点,校企等参与方就教学与生产中权责细分、组织管理、效益分配等,以契约式协商达成共识,以制度机制性优化内部治理,从而有效落实和保障发展,实现可持续合作下的常态演进。联盟型机构、耦合式体系、共生性机制等优化组合设置,形成联盟发展系统,全方位多维度实现资源互通、过程互动、效益共享,为教学营造产教共同体生态环境,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使教学围绕产业发展驱动前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展现出教育与社会产业的跨界融合本质,教学变革从深化产教融合中获得发展动能,内涵机理的嬗变、教学要素的迭代等已然展现出有别于以往的样态格局,创生出独特的形态特质。同时,伴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演进、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等多维支持和向度路径持续优化发展。新时期,职业教育承载着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一以贯之地探寻教学作为核心的力量源泉,必将进一步发挥其提质培优的效能,推动提升区域社会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之需。

[参考文献]

[1]陆俊杰.类型教育视野下职业教育的理念回归与特色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9):22-28.

[2]王建明.企業冠名工作室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探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电子商务技术方向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8(15):77-79.

[3]金久仁.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形态嬗变及其限度[J].当代教育论坛,2019(06):89-97.

[4]朱道荣 湖北省洪湖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教学即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N].中国教师报,2020-05-06(4).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乔桂娟,李楠楠.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理论释义与现实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8(5):53-57.

[8]安玲.教育技术范畴及一些常用关系理解[J].教育革新,2009(1):67-68.

[9](澳)迈克尔·桑基,张永胜,肖俊洪.以教学创新引领技术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20(5):46-53+77.

[10]夏姝彦,王玮.德国职业教育的示范效应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5):232-233.

[11]郭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5):207-211.

[12]张旭刚.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8):59-65.

[13]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1-11.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