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对白电影《田园风光》田园影像镜语美学之探

2021-09-03常伟丹

电影评介 2021年9期
关键词:田园风光田园主体

常伟丹

《田园风光》(又名《田园风光之谜》),由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执导,是一部无对白式且带有田园风的悬疑影片,该片荣获第15届欧洲电影奖。导演选择匈牙利北部的小村落奥索色作为其创作田园背景的现实素材,影片表面上看是一部风光明媚、质朴的田园影片,实质是一部充满悬疑色彩、表达另类主旨的谋杀主题电影。乔治·巴勒菲导演运用各种电影技法,包括蒙太奇等剪辑合成处理方式,甚至通过画面颠倒呈现影片效果,将自然景观的主体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借助田园景观中的人物、花鸟等素材诉说了影片叙事的结构与玄机。此外,巴勒菲通过无对白(即影片未呈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的拍摄方法,以类似生态纪录片的方式,建构整部影片情节叙事。

该片有两大类型特征:第一,无对白的纪录片式特征,第二,田园风格的悬疑剧式特征。无对白,即影片未呈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是通过纪录片式的田园生态景观的细节表现,以自然声作为整部影片的背景声,如倒水声、打嗝声、收割声、吃饭声、动物行动声、飞机声等。导演通过对田园生态景观的表现,以这些自然声作为整部影片的声音基调,将人物角色思想和动机融合在自然的声响等诸多细节中。田园风悬疑式特征体现在描绘劳碌且安逸的田园生活中,如辛勤劳作的妇女、爬行的小动物、红花绿叶等,通过自然界的正常作息运作表现原始生态。导演通过这些要素埋下伏笔,留下精心的设计和隐喻,成为服务于悬疑剧的田园风元素。

一、田园风光与田园风光式影片

电影作为一种原生性的映像艺术而存在,借助声色和光色的巧妙结合完成整部影片的叙事功能。首先,戏剧元素是影片完成叙事功能的基本特征,而这种戏剧元素既可以通过人物对话来实现,又可以借助镜头和画面的处理来传递。此外,一部成功的电影需要在呈现画面的同时赋予价值观的传递和表达,而成功的表达这种价值和情感首先建立在影像艺术的画面处理之中。因此,电影画面处理的影像艺术成为完成叙事、表达主旨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田园风光主要指乡村的风景,包括小溪流水、花草树木、炊烟人家和牛羊犬畜等。相比城市而言,田園风光更具原始气息,当地的人们生活简朴、悠然自得。因此,对于田园风光的赞美和表现古往今来数不胜数,有以田园风格为主体的现代城市装修设计文化,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古代诗篇,也有诸如《边城》《断背山》《怦然心动》《汉娜·蒙塔娜》等以田园风光为背景的文艺作品。

以田园风光为背景的电影题材一直为影艺界所喜爱,导演往往以“回归自然”的主题特色,为主人公情感故事提供唯美的自然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将依据一定特色和属性,对以大量自然、乡村环境作为影片背景的电影称作田园风光式影片。田园风光式影片通过选择恰当的取景地,在实现电影叙事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然风貌、乡村风光和人文特色的记录,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场寻找闲适、雅静之美的心灵旅行。在电影《田园风光》中,导演取景于田园中的原野、村庄、流水、青山,展现乡村生活的细节,如打麦、收割、放羊等。通过表现这些田园风光和生活场景,结合不同的镜头处理方式,以此达成整部影片的情节叙事。

二、田园风的影片艺术效果

现代电影场景具有多种类型,外景由于具有可以丰富影片内涵等特点经常被大量使用于影视作品中,尤其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外景更是备受青睐。

田园风影片是典型的外景文化,通过自然景观、广阔空间、局部景观小生物特写和光线处理,构成田园风光式影片的创作素材。[1]田园风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影片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影片风格上,田园风光式影片可以体现闲适平和的自然风,通过呈现乡村文化的具体要素,在宏观上奠定影片基调;在空间上,田园风光式影片给人一种广阔和自由感,激发思想外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此类型影片可以起到隐喻、象征、衬托等作用,还可以增强叙事的可信度,有利于人物内心的丰满;在影调构成上,随着影片中田园场景的变化,影片中的影调关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利于构建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间的关系,使欣赏者感到光的流动与变化,从而呈现田园风的初调效果。

通过田园风格交代故事背景的创作手法为影片制作人所欣赏,不同导演通过营造田园场景表达各自的主题风格,从而完成影片的叙事功能。一般电影的田园风格场景以和谐的乡村风为载体,以自由的生物和淳朴的村民为主要呈现对象,以自然回归和唯美的情感故事为主题情感,这些都符合田园风格影片的常态表达思路。然而,在乔治·巴勒菲的《田园风光》中,虽然电影被命名为“田园风光”,也以田园风作为创作基调,但是在描绘这种人文风情的过程中,这位导演却没有以体现田园的平静、安逸与和谐作为情感取向,而是以田园的种种场景作为线索,以独特的形式隐喻一场全村的谋杀案,以田园的处处“和谐”反衬谋杀案的危机四伏和“井然有序”。

三、田园风光镜头运用分析

摄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在现代生活中已成为一种艺术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联系,并融入当代文化叙事的总体语境中。影像艺术的处理优良决定一部电影作品的优良,这种艺术与田园风光相互融合时,要注重在空间、画面、色彩等方面的运用,通过把握影像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两个主体,实现表现对象的艺术化,所以它需要更加注重运用拍摄的空间、角度、线条、光色等表现田园美,即处理好视觉要素中的形、色、质。以田园背景为拍摄主体,就要突出中心元素,避免其他元素的干扰。干扰和衬托不同,非相关元素叫做干扰,相关元素称作衬托,二者的区分体现摄影者的专业知识和艺术天赋。

好的镜头感需要两个主体的配合,即影像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影像信息的发出者指摄影师,摄影师需要运用娴熟的技术完成对每一个镜头和画面的整体构图、宏观感受、节奏调度,同时要掌控好机位运动。影像信息的接受者,即摄影对象(包括人像、物像和景象)的特征、形象等也会影响镜头的处理。田园风光需要参考景象的表现方法,由于景象和人像不同,无法通过表现者的自我感知灵活与摄影者相配合,因此,摄影者就成了完成整幅画面处理的主体。但是,并非由于自然景象的无主动意识就增加了拍摄难度。拍摄者需要把握艺术感和协调感,通过对使用器材和成像要素的精确感知,实现人机合一的效果。在《田园风光》中,导演对镜头的处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些画面不仅是为了体现田园风光,而是隐含着更多的比喻效果。结合这部影片,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赏析。

(一)巧用画面空间层次构成自然环境的和谐感

电影画面呈现的布局可以体现空间感和层次感,可以使画面饱满、主体突出。在拍摄田园风光时,通过对镜头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搭配,可以有效呈现画面主体。在无人物对白的《田园风光》中,我们无法通过人物对话获知情节变化,因此导演就需要巧妙运用这一拍摄手法,让观众在田园景观的多个要素之间找到情节线索和主题含义。影片从开头到结尾,始终坐在院子门口的打嗝老人,在其背景的和谐搭配中构成了画面的整体感。打嗝老人背后的房子依山而立,房子无人打扫,破败不堪;院子狭窄,了无生机。这一画面运用中景拍摄方法,画面中的房子很大,而坐在一隅的打嗝老人很小,通过构造这种空间搭配,衬托出距离感,将打嗝老人这一旁观者的角色定位体现出来。[2]在《田园风光》中,近景、远景的处理方式表现在每一个画面之中。比如对男人沧桑脸庞的近景特写,对耕种妇女的远景刻画,对依靠在大树下的女人由远及近的镜头推动,再到对藏在树后的神秘男人眼神的镜头聚焦,还有对草原上牛羊牲畜的近镜头身体推进和远距离羊群的动态表现,都呈现出这部影片的环境背景——田园风光。导演在把握这种画面空间层次的结构上,交代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从而为之后的情节叙事做出了铺垫。有心的观众能够通过对环境背景的细节把握,找到影片结尾和开头的相关点,并完成对导演创作艺术表达思想的共鸣和感悟。

(二)多向取景的不同特征和画面效果

拍摄者的对应主体表现方总会有多个面,不同的面具有不同的特征。摄影者站立方位不同,拍摄后呈现的画面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别。比如,正向拍摄给人以威严和紧凑感,侧斜面拍摄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并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侧向取景是影片拍摄常用的方式,尤其在一段影像中,必须通过拍摄多角度的变化才能使画面表现完整。《田园风光》中对一只中毒的狸猫的拍摄,就运用了多向取景的方式。电影通过多方向镜头真实地呈现了狸猫从挣扎到死亡的过程,观看一只猫临死的过程让人感到痛苦。导演精心捕抓目光所及的每一处细节,多向抓取所有在镜头之下的东西,一株随风摇摆的树、一只随性觅食的蚂蚁,一个门把手、一个锁扣、一张长椅,仿佛都擁有生命,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在《田园风光》的后半部分,镜头通过对一朵野花由内及外的延迟拍摄,并集合蒙太奇、晃动镜头等多种画面处理手段,呈现飞机过后对田园产生的动荡感。

(三)拍摄高度与田园风光

在距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与被摄对象之间的水平线高低来选择拍摄点,随着拍摄高度的变化,摄影方会与表现方形成平视、仰视、俯视,这三种拍摄角度会使表现方产生截然不同的透视效果。平视给人紧凑感和饱满感,《田园风光》里的一个男人在河边钓鱼,导演从河底平视拍摄鲶鱼,给予特写。俯视拍摄由上往下,会给人一种居高临下之感,搭配广角镜头可以表现更加广阔的场景。影片在描绘麦田景色时,注重把握田园特色的人工美,以俯视的拍摄方法,纵览田园中绿油油的麦地、线条清晰的田埂和零星的村舍。俯视拍摄可以体现田园风光的线条美,促使影调和谐、自然。此外,导演还采用动静结合和远近搭配的方法,借用一只在村舍旁奔跑的小狗体现距离感。摄影者应善于运用一些特殊天气或自然现象来捕捉自然景观或人造景观中的独特风景,这样可以借助自然光线的力量烘托相应的主题气氛。在《田园风光》拍摄广阔的麦田和村庄时,导演选择的是黄昏时的光线,色调偏冷,凸显背景的寂静昏沉,也预示下部分情节即将开始的谋杀活动。

仰视也在这部影片中得到运用。比如,一个在森林中打井的男人,镜头从井底向上延伸直到触及这个男人的脸部,这种方式表现出人物的神秘感。拍摄高度常常会和移动摄影方式紧密结合,包括由左方位向右方位平稳移动,由远及近靠近拍摄主体等。《田园风光》警官在河边取证时,导演从河中鲶鱼的视角由远及近,向警官推移:从河底埋藏的尸体,到在尸体旁快活游动的鲶鱼,再到浮出水面之后以鲶鱼视角向警官推进,仿佛尸体在借助鲶鱼的身体向警官说话。这种距离感和对镜头平稳感的把握,可以增加画面的艺术性,表现村庄男人死去的离奇。

影片结尾部分,坐在院子旁打嗝的老人再次出现,此处导演以仰视的视角拍摄老人的面部:皱纹密布、眼神深邃、鼻孔放大、嘴角微微上扬、不停地打嗝。通过赋予老人旁观者的定位,以一种先知和预判的身份使其成为这部影片的线索,他神秘的微笑让观众浮想联翩。

(四)前景和背景的合理搭配

一个画面除了主体和陪体之外,其他景物也是画面的组成部分。它们具有衬托主体渲染环境的作用。我们往往把主体前面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称为前景,前景处于主体前,由于离镜头比较近,因此在画面上要注意控制其大小和影调;处于主体后面的组成部分称为背景。前景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可以渲染画面、增强画面空间感、与背景形成对比,达到深化影片主题的目的。为了表达主题,最好选择与拍摄主体相呼应的物体作为前景。前景还可以增加画面空间感和距离感,使画面丰富、生动、活泼,保持平衡。《田园风光》中村庄的男人在打球时,镜头采用远景方式,主体为打球的男人。导演通过屋顶上静静坐着的一只白鹳作为前景,和树木、房屋等背景交相呼应,同时也体现出画面的变化——男人数量的增减和一只不变的白鹳。前景的巧妙运用,既可以衬托主体、深化主题、增强空间感、与背景相呼应,又可以达到无对白式影片借助田园生物隐喻主题的艺术效果。

(五)移动镜头的运用

在这部影片的田园风光拍摄中,导演对景观的镜头表现如同一部自然风光纪录片。一般来说,在纪实性的移动摄影中,摄像师不仅要准确控制景别构图及光圈变化,还要充分考虑“移动契机”,使每次移动摄像都能保持自然平稳。从某种层面来看,在纪实性影片中,利用移动摄影技巧,可以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

《田园风光》以独特的无对白式拍摄方法,通过不同镜头切换和拍摄手法,在表现“平静祥和”的田园村庄的同时,隐喻一场谋杀案。巴勒菲完全用影像和声音来记录故事情节的叙事方式并不是当前电影界的主流形式,但是他采用蒙太奇、纪录片和各种镜头拼凑的陈述手段表现田园文化并以此构思悬疑剧的创作思想却称得上艺术中的创新。这部影片回归于电影的原生性艺术,其所带来的巨大信息量都建立在导演的精心设计上,因此观众不得不全神贯注。影片通过对田园风光的镜头表现预示和照应谋杀案情节,在保留传统影片记录内涵要素的基础上体现影像艺术感,并且在案件的起因上为观众留下悬念,促使观众进行深刻回味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独伊.田园牧歌——走近英国乡村Cotswolds[ J ].地理教学,2016(12).

[2]王亮.风光摄影创作技巧[ J ].传媒论坛,2018(7):159-161.

猜你喜欢

田园风光田园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映像畜牧业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田园乐趣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田园美景
映像畜牧业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