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对日据同化的林献堂

2021-09-01李跃乾

统一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演讲会新民文化

■ 李跃乾

林献堂,名朝琛、大椿,号灌园,字献堂,1881年10月22日出生于台湾府彰化县阿罩雾庄(今台中雾峰乡)。祖父林奠国,父亲林文钦。林氏自福建迁徙台中雾峰后,业农习武,而林文钦最好学,且积极为社会服务。1893年,林文钦在雾峰山麓修筑私家花园——莱园,作为结交海峡两岸英雄豪杰的场所。1895年5月,日军进攻台湾。林文钦出资招募乡勇千人,令族弟文荣率领,准备在彰化一带阻击日军。武装抗日失败后,林文钦、林献堂父子去泉州避祸。1896年,在台湾总督府官员极力劝说下,父子二人回到台湾。

林献堂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关心国家大事,长期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大量阅读有关维新变法的报刊杂志,尤其喜欢梁启超的著作,深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影响。1907年,林献堂首次去日本旅游,在奈良市邂逅梁启超,畅叙同胞之情。之后,他们互相通信。1911年4月上旬,梁启超应邀去台湾,在莱园五桂楼居住14天。林献堂偕全台爱国士绅与梁启超相聚,吟诗作赋,谈古论今,以埃及、越南、印度等亡国者为例,鼓吹民族主义。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方法和策略上,林献堂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主要是利用日本人的内部矛盾,以合法手段反抗日本台湾总督府的黑暗统治。林献堂领导的抗日力量,主要在法律、文化、经济等领域进行顽强地斗争。

一、劝学劝教启发民智

由于日本殖民统治者实行教育歧视政策,台湾青少年进入小学困难,进入中学更加困难。1910年,林献堂长子、次子到东京留学。1911年3月,总督府官员隈本繁吉视察台湾中南部时,林献堂提出允许台湾子弟进入日本人的小学、中学共学。虽获得总督佐久间、民政长官内田嘉吉的理解,但由于部长级高官激烈反对而未实现。1912年,林献堂募集10万多元,成立劝学会,鼓励留学,资助蔡培火等人留日。

1914年,林献堂、林烈堂等人向佐久间请愿,要求由台湾人集资创办中学,招收台湾青少年入学。请求获得台湾士绅广泛支持。为了让台湾士绅捐款支持“理蕃”,佐久间同意设立台中中学校。1915年2月,《公立台中中学校官制》公布,学校由总督府控制,5月开始招收学生,进行4年初中教育。1919年,台中中学校改为台中高等普通学校,培养初中和高中生。1914-1915年,林献堂等200多位台湾士绅捐款24.8万元,从捐款的士绅中选出建设委员11人,共推林烈堂为委员长。

为启发民智,1924年到1926年,每年7、8月在雾峰林家莱园举办夏季讲学,为期2周,免费提供食宿,招收全台男女青少年上课。林茂生主讲哲学、西洋史,连横主讲台湾史,蔡式谷主讲宪法学,上与二郎主讲宗教,陈炘主讲经济等。

二、创办杂志反对同化

台湾文化协会于1921年10月17日在台北大稻埕静修女子学校成立,推举林献堂为总理,蒋渭水为专务理事,会员总数1032人,参加会议的300多人,大多是总督府医学专门学校、师范学校、商工学校、工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发起人蒋渭水、翁俊明等人都是中华革命党秘密党员。台湾总督府压制台湾文化协会,导致一些学生、基层官吏、公司职员陆续退出。

1921年11月28日,台湾文化协会出版《台湾文化协会会报》第1号,汉日文并用,刊登蒋渭水《临床讲义:关于台湾这个患者》,论述台湾现状是“世界文化的低能儿,原因:知识的营养不良,处方:正规学校教育最大量,补习教育最大量,幼稚园最大量,图书馆最大量,读报社最大量。20年内根治。”会报遭到日警查禁,从第2号起,原稿必须送总督府检查,且不许刊载时事。因多次遭查禁,第3号改名《台湾文化丛书》,以单行本发行。第4号《台湾的文化》被禁止发行。第8号后被总督府取缔。

1923年5月,黄呈聪、王敏川从日本返回台湾,开始发行白话文《台湾民报》半月刊。“这回新刊本报,专用平易的汉文,满载民众的智识,振起同胞的元气。”平易的汉文就是汉语白话文。

台湾文化协会在全岛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台湾民众文化水平,促进台湾民众的汉民族意识觉醒。会员在各地巡回演讲,批判日本殖民统治,阐述民族主义,影响很大。在城市,每周六日都有演讲会;在乡村,则有巡回演讲队演讲。

各地会员邀请台湾文化协会干部开会演讲时,燃放鞭炮,高呼口号,示威造势。主讲者被称为“辩士”,在乡村被视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深受农民欢迎。每当有农民与日本殖民者发生纠纷时,会员就以演讲为农民助威。

每当有演讲会时,日本警察都临场监视,一旦发现“辩士”有反日言论,警察就发出警告或强行解散演讲会。演讲会自1923年起逐年增加,有的年份高达315场。被强制解散的演讲会1923年5场,1924年12场,1925年7场,1926年35场。

1923-1926年台湾文化协会演讲会次数

1923-1926年台湾文化协会演讲会听众数量

1923年10月17日,台湾文化协会在台南举行第三次总会会议,决定《台湾民报》为机关报。12月16日,治警事件发生,《台湾民报》进行详尽报道,导致同仁均被日警拘押。1924年2月,《台湾民报》复刊。其后,《台湾民报》开设专栏“应接室”,由黄朝琴主持。《台湾民报》还在台南创设白话文研究会,凡有志研究白话文者,均可入会。

为寻求新知,思考中华民族的出路,林献堂等人游历欧美。1927年5月15日,他们从基隆出发,第二年4月15日到达横滨。先后游历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丹麦、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瑞士、美国。1927年5月,《台湾民报》从第171期起连载林献堂的《环球游记》,借景抒情,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何荣华氏年四十一,系生长于马来半岛之吉亨坡,……他对祖国观念,颇为热切,谓国家之贫弱,皆由商工业之不振,究其不振之故,皆受外资所压逼,而自己又不能国励有以致之也。”游历埃及时,他不描写景物,却详细记述埃及独立过程。《英国见闻录》则详细记述警察、工商业、议院议事、大英博物馆、地下电车、苏格兰等各方面情况。在《圣佛兰西斯科》一文中,林献堂借自由的美国,批判日本殖民统治。

1929年1月3日,《台湾民报》社改为《台湾新民报》社股份公司,在台中举行成立大会,林献堂、林履信、林资彬、罗万俥、林呈禄为董事。1930年3月29日,《台湾民报》改名《台湾新民报》。1932年1月9日,获得总督府批准发行日刊。林呈禄任编辑局长兼主笔,黄呈聪任编辑局论说委员,吴三连任政治部长,陈逢源任经济部长,黄周任学艺部长,扩大文艺园地。林攀龙、赖和、陈虚谷、谢星楼为学艺部员,分工负责学艺栏和文艺专页。以白话文为主,但也有日文版面。4月15日,《台湾新民报•学艺栏》发行日刊第一号。1933年“乡土文学论争”论文即发表在《台湾新民报》上。《台湾新民报》多次有奖征集小说,连载长篇小说。截至1937年,《台湾新民报》刊登了大量白话文作品。小说、随笔、诗歌等均极一时之盛。

《台湾新民报》至1937年已发行5万份,与日文《台湾日日新报》不相上下。1938年,《台湾新民报》等所有报纸废止中文版。1941年改为《兴南新闻》,失去了本来面目。

在新民会、台湾文化协会影响下,台湾岛内外青年相继组织各种团体,创办文艺杂志,举行新文化活动,反对殖民同化。

三、保留中国文化抵制日语教育

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文化政策的核心是推行所谓“国(日)语”教育运动,逐步消灭中国文化。以林献堂为代表的台湾士绅主要通过创办诗社、文社保存中国文化,抵制日本殖民文化侵略。

林献堂参加的栎社,抗日色彩浓厚,1902年成立于台中。栎社发起人林朝崧,社长蔡振丰,会员有赖绍尧、陈怀澄、林资修、陈贯等。1906年3月4日,林朝崧、蔡振丰、吕厚庵、赖绍尧、陈瑚、林资修、林仲衡、傅锡祺等9人在台中林家集会,推举林朝崧、陈瑚为理事,订立章程17条,正式将栎社组织化。社旨是:“以风雅道义相切磋,兼以实用有益之学相勉励,且期交换知识,亲密交情。”

栎社活动以击钵联吟为主。先后主持栎社的林朝菘、林资修都把击钵吟当作游戏之作。林朝菘说:“尝以击钵吟号召,遂令此风靡于全岛。”“吾故知雕虫小技,去诗尚远,特藉是为读书识字之楔子耳。”此外,击钵吟作品内含丰富的中国历史典故,也有不少抒发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

栎社总共举办活动约75次,其中30次是在林献堂的灌园府或莱园举办的。1910年4月24日,栎社在台中召开全岛词人大会,51人参加。1911年4月2日,栎社诗会主题之一是“追怀刘壮肃”,表达“日吏不如清官”,社友28人,来宾包括梁启超等12人。1935年4月20日,栎社在雾峰林献堂家召开乙亥春会。林献堂、庄嵩、张玉书、傅锡祺等数十人参加,坚持使用中国传统纪年法。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总督府希望林献堂表态支持侵略战争,但林献堂态度冷漠,致力于振兴栎社。

1924年10月30日, 林 献 堂、黄呈聪向新任总督伊泽提出12条建议,第2条是“反对废止公学校汉文课程,充实汉文授课内容”。1931年9月,林献堂会晤日本首相斋藤实,建议早日实施台湾自治及义务教育,并恢复中文为学校必修科目,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11月,台湾总督府禁止私塾教授中文。1932年3月,林献堂长子林攀龙在雾峰组建一新会,举办日语演讲、书画会、辩论会、读书会,设立一新义塾,学习汉语、日语。一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一新会被迫停止活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林献堂赴南京、上海,会见何应钦将军,陈述台湾的局势和台湾民众数十年身受异族统治的悲惨境地。10月25日,参加受降典礼,并担任台湾光复庆祝大会主席;12月,加入中国国民党。1946年,当选台湾省参议会议员,为建设台湾而努力。1947年3月,出任彰化商业银行董事长;5月,兼任台湾省政府委员。1948年6月,兼任台湾省通志馆馆长。1956年9月8日,林献堂因肺病在东京逝世,享年76岁。

猜你喜欢

演讲会新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濂溪区一中举行大型励志演讲会
一次演讲会
台湾统派团体再度举办“一国两制”演讲会
五年之约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