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错斩崔宁》到《十五贯》

2021-08-31孟维

锦绣·中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传奇

孟维

摘要:明代剧作家朱素臣创作的传奇剧《十五贯》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剧目。而传奇《十五贯》原是根据宋元话本《错斩崔宁》改编而成的。本文拟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创作主体来分析明传奇《十五贯》改编的内在意蕴,借此透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审美追求及作者创作主旨等方面的变化。

关键词:十五贯;话本;传奇;文人剧作家

宋元话本《错斩崔宁》最早记载了“十五贯”的故事。小说以“十五贯”为线索,讲述了因“戏言”而引发命案的奇事。明代冯梦龙将其收录到《醒世恒言》中,名作《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明末清初时期,苏州剧作家朱素臣在原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传奇作品《十五贯》。在改编中,“十五贯”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主旨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其内在意蕴值得挖掘,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

从话本到传奇的改编,首先反映了两个时代的风貌。

宋元时期,昏庸的统治者和官僚、腐败的封建制度、黑暗的社会环境如同重重大山般压在人民头顶上,使人民不堪重负。小说《错斩崔宁》作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自然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不公、人民的含冤受苦的状况记录了下来。首先,故事反映了当时官吏的昏庸腐败:话本中的崔宁和陈二姐枉死的悲剧,正是官吏草菅人命的断案方式造成的。其次,故事反映了当时世路崎岖、社会黑暗的现实:崔、陈等人奉公守法却无辜受冤,静山大王杀人夺财却逍遥法外,显然是宋时社会秩序混乱、道德风气歪曲的投影。最后,故事还反映了人情的淡漠及舆论的压力:左邻右舍害怕惹上官司、推脱干系的想法和做法,众口铄金的舆论压力,也是造成崔、陈冤案的推手,反映了当时邻里之间存在着人情淡漠、落井下石的问题。

而创作于明末清初之际的传奇《十五贯》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时代的烙印。首先,传奇故事中对主人公受审过程的描写值得注意:熊苏等四人被过于执判处死刑,而后此二案经巡抚江南诸府的周忱复审后,报刑部核准,最后委托苏州知府况钟执行——可见当时办案需经多个官员之手,反映了当时的官制及办案流程。其次,熊苏等人均蒙受冤屈,被屈打成招,而周忱复审也毫不生疑。这反映了当时官吏昏庸,随意用刑,冤假错案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最后,作品对清官况钟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能有青天大老爷秉公执法、为百姓主持公道的心声。经过改编,故事焕发了新的时代特征。

二、显示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

“十五贯”故事从话本到传奇的演变,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崛起给社会政治和思想层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宋元话本小说即生动地展现了商人为代表的市民阶层的生活情态和精神风貌,并饱含着对他们的热情颂扬。这也就解释了《错斩崔宁》中作者为何塑造了很多商人的形象。主人公刘贵、崔宁等人原本都是希望通过经商致富,可见宋时商业活动已十分寻常,商人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在话本中,崔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得十五贯,无疑是值得褒扬的。这样一个勤劳、精明、热心的商人却不幸被卷入到一场官司中,含冤而死,故事字里行间展现了作者对商人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对商人行业的鼓励与肯定。

这种鼓励通过经商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在传奇《十五贯》中发生了变化。通过两部作品人物崔宁和熊友兰的对比即可以看出:在传奇中,文人取代了商人的主人公地位,作品转而描写文人的困境、不幸遭遇及最后的飞黄腾达。这同样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动荡,商人地位快速提升。相比之下,文人的处境却越发艰难。一些文人被迫放弃考取功名,转而投身于世俗文化的创作,借此谋取生计。传奇《十五贯》聚焦商品经济发展下文人处处碰壁的困境,反映了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再思考”。同时,传奇回归了以儒家传统的价值判断,读书致仕仍是作者心中最高的价值追求。

三、揭示了不同时期作者身份立场及创作主旨的不同

作者对社会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判定,这种价值判断决定了作者在作品中书写何种人生。“十五贯”故事的演变,也反映了创作者身份、立场及创作主旨的不同。

宋元话本的作者多为民间艺人,他们长期浸染于商业文化之中,与商人、市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较少传统价值观的束缚,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商人和商业活动;他们的创作也往往着眼于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底层人民的思想活动。这也是小说《错斩崔宁》中崔宁、刘贵等小商人得到作者的关注与同情的原因之一。同时,作者的身份、立场也决定了小说《错斩崔宁》娱乐大众的性质。话本作者并没有深入思考造成故事人物悲剧的内在原因,而仅是将原因归为“戏言”,并且试图用一种轻快、戏谑的“说话”语气来淡化故事的悲剧性和沉重性。所以小说虽然有民主进步的地方,但也难免残留着小市民阶级那种劝人“颦笑之间,最宜谨慎”的明哲保身思想。

明末清初之时,商人地位快速提升挤压着文人的生存空间,新的价值观念冲击导致大批文人优越感的失落,使得文人心理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一时期,以苏州剧作家群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开始转向戏剧创作,创作了一系列带有文人自怜自哀之感文人剧。《十五贯》即是当时这种文人剧的代表。在《十五贯》中,作者通过故事主人公命运的起伏展现出文人的困窘,反映理想与现实的失衡,寄托着作者对文人身份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时的文人剧作家更能清醒地认识到:小市民明哲保身的思想只能助纣为虐。因此,传奇《十五贯》被作者寄予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现实。

四、結论

综上所述,“十五贯”故事演变,不仅反映了剧作家对前人故事的创新,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因素。透过宋元话本到明清传奇的改编,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审美追求、作者创作主旨等方面的不同,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明传奇《十五贯》这一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定璋. 宋元明清短篇白话小说选 上. [M].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05.

[2]冯梦龙. 醒世恒言( 第三十三卷)[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3]朱素臣.十五贯校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王世德.《十五贯》研究[M]. 文艺出版社, 1981

[5]袁卓.《十五贯》与《错斩崔宁》[J].艺术百家,2006(04):47-49.

[6]陈建平,李承峰.从《错斩崔宁》到《十五贯》——兼论明传奇对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改编[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58-60.

[7]刘召明. 晚明苏州剧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传奇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千年瓷都如何再续传奇?
逍遥传奇
响灵传奇
小樱桃之响灵传奇
小樱桃之响灵传奇
小樱桃之响灵传奇
小樱桃之响灵传奇
魔虾传奇
“蛇人”部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