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简析

2021-08-30高宇航卫建国

理论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公私分明以人民为中心公平正义

高宇航 卫建国

〔摘要〕 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公私分明的利益控制、为官作为的担当精神和公平正义的道德追寻等五方面。这五个构成要素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与现代欧美各国公共服务精神的本质区别和巨大差异之所在。实践中存在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丧失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以权谋私和怠政懒政等背离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个人党性修养缺失、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不完善等。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要树牢政府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律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改进政府公务人员的选拔途径和方式,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实践锻炼等。

〔关键词〕 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公私分明,担当精神,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21)03-0070-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国家在行政管理领域对公共服务精神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在公共服务精神的研究进路和理论建构、概念界定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标志的新公共行政理论。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伴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发展进程,相关的理论研究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政府公共服务精神始终是行政管理学和行政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基础和特征以及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路径。

一、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基本构成要素

公共服务精神作为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理念,是政府工作人员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与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精神理念、行为方式和伦理美德。在我国,公共服务精神这一概念虽然是外来词,但却始终通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体现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执政理念与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概念与定义,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灵魂,总结中国公共服务实践经验,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认为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五个方面,即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公私分明的利益控制、为官作为的担当精神、公平正义的道德追寻。

五个基本要素各具特殊内涵与要求。其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价值之魂。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是个体或群体坚定不移的目标追求、前进方向和动力之源。在西方行政管理学领域,虽然没有“理想信念”这样的专门术语,但关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深层动机以及对工作的信念和忠诚等,也有很多专门的探讨和论述 〔1 〕7。就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而言,中国共产党人所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得以确立、发展、历久弥新的价值之魂和动力之源。研究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本质内涵,要以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作为起点。其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核心要求。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公共行政活动,首先必须解决“谁的公共服务”和“为谁公共服务”这一基本问题,这一点无论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中还是在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中都是明确的。在中国特色公共服务活动中,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一个最核心的要求。离开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内涵,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三,公私分明的利益控制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道德尺度。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公和私的关系、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是政府公共服务必然要面对的基本关系。中国特色公共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必须处理好公与私、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关系。在中国特色公共服务中,所有的政府工作人员都不能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家人、朋友或小团体谋取私利,更不能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他们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服务目标必须是社会公共利益。其四,为官作为的担当精神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时代特征。担当精神是一种对工作、对职责、对事业的高度坚守,是认真负责、敢作敢为、敢于成功、勇于胜利的精神,其本质上是对各级官员的职业责任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担当作为精神是一种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精神,“甚至成为了一种新的价值尺度,成为了引领时代风尚的新的规范” 〔2 〕。其五,公平正义的道德追寻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務精神的基本目标。无论是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还是中国公共行政理论,都把公平、正义、平等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与目标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3 〕11公平正义既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价值目标。

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五个要素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五个基本要素不仅内涵和要求不同,而且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发挥着灵魂、核心和统帅的作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本质特征,构成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突出标志。虽然五个基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可等同,但在公共服务实践中又缺一不可。例如,为官作为的担当精神及其实践是政府公共服务得以落到实处、产生切实效果的关键一环,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实践理性。衡量担当精神的最终尺度只能是实践和行动,也就是政府公共服务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结果。再如,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公平正义观,“作为公共领域中的活动主体的行政人员的基本职责就应当是维护和提供公正。公正是公共行政的第一要义,一切行政行为和原则都只有从属于公正才是有意义的” 〔4 〕308。公正平等地为每一位公众提供服务,不仅表现为公众享有平等接受服务的权利和待遇,更深层次上还表现为在接受服务时,公众的地位平等,人格得到尊重。

二、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特质所在

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五个基本要素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公共服务精神的本质区别。下面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求、公私分明的利益控制三个基本要素加以分析。

其一,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公共服务精神的根本特征。不同制度体系中的公共服务精神,其价值观和价值立场不同,必然体现出制度的本性和本质要求。应当承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也高度重视公职人员公共服务精神的培育,高度重视政府公共行政人员对公民的忠诚和责任,“其中不仅是客观的责任,而且是更为积极的主观责任” 〔5 〕73。主观责任本身就必然牵涉到人的信念问题,责任理应归属于信念的一种具体外显,而信念是更为内在的东西。资本主义国家公共服务精神的根本价值立场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利益集团以及代言人党派的利益,其所谓的公共服务精神服务于这一总目标,这也是其公共服务精神的根本价值立场。因此,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与资本主义国家公共服务精神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真正“特色”之所在。

其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区别于历史上一切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公共服务的根本之所在。在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无论是公共行政学者亦或政府都强调公共服务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强调“为了全体公民的利益而维护政体的价值”,“公共管理者最终应向公民负责,正是因为这种责任,我们的工作才显得崇高神圣”,“公共行政的精神是建立在对所有公民的乐善好施的道德基础之上的”, 〔6 〕153-157“行政人要对公民负责,洞察、理解和权衡他们的喜好、要求和其他利益” 〔5 〕65。但这里所谓的“为了全体公民的利益”、“向公民负责”、建设“有效的为民服务政府”等,从根本上受制于特定集团的利益和党派利益,其公共服务具有局限性和狭隘性。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政党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往往高于公民的利益和真正的国家利益。如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真正关心的是政治选举,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已经背离了所谓公共服务的方向,足以说明其所谓的服务“公共利益”“公民利益”等,带有虚假性或虚伪性。而中国特色公共服务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公共服务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公共服务,是真正为人民利益着想的公共服务。正因如此,离开了这一点,就很难称之为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

其三,公私关系问题的处理也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与资本主义国家公共服务精神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权力不是私有物、公和私必须分清楚这一点而言,我国和欧美主要国家对公共服务在认识和要求上没有明显区别,处理公私关系的基本立场也是大体一致或相近的。但在具体处理实践中,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与欧美国家的公共服务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与区别。一方面,“公共利益”的性质和范围有极大差异。中国特色公共服务所强调的公共利益、整体利益等,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利益。而如前所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说的“公共利益”“公民利益”“公共政策”等,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虚假、虚伪或不真实的性质,尤其是当“公共利益”“公民利益”与党派利益、政治家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更是如此。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对政府工作人员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在公私關系上的要求没有停留在公私分明、公权为民、严格自律这些从政的底线要求上,它还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就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具有道德上的高尚性、示范性和引领性,也是区别于西方国家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实践中对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背离

应当承认,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背离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现象。比如,有的政府工作人员理想信念动摇,背离了一个共产党员或政府工作人员的本色;有的政府工作人员存在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行为,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政府工作人员把公权力私有化或私人化,以权谋私;有的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怠政懒政,慵懒无为。为此,必须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

其一,个人党性修养缺失是造成公共服务精神缺失的内在根源。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分析政府工作人员公共服务精神缺失的根源,首先应当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很多腐败官员在剖析其之所以腐败堕落的原因时,大都提到是因为放松了党性修养和锤炼,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丧失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因此没有约束控制住贪欲和私欲。习近平说:“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7 〕理想信念出现动摇和滑坡,主观世界出现扭曲,人生的“总开关”失灵,腐化堕落就会成为一种必然。

其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公共服务精神缺失的客观诱因。市场机制鼓励相互竞争,培养市场主体拼搏向上的品质,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境界、人生观念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尤其是个别领导干部把市场观念变相移植和运用到公共服务领域时,就会利用手中掌握的公权力进行市场寻租,进而产生腐败行为。正如习近平所说:“有些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晕晕乎乎、头脑发热,不能正确认识价值问题,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导致精神支柱坍塌,人生方向迷失。” 〔8 〕

其三,管理和监督制度尚不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扎紧制度的“笼子”,在干部不敢腐、不能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仍有一些人不收敛、不收手。这除了官员缺乏制度意识、不遵守制度的原因外,客观上也说明,管理和监督制度本身仍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例如,谁来监督“一把手”,对“一把手”如何进行监督和约束,谁来监督和发现“一把手”的腐败行为,还需进一步破题解决。

四、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充分彰显

第一,要切实树牢政府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从人的精神世界的本质看,理想信念和精神信仰作为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动力目标,在个人和群体的发展中担负着方向盘与指路灯的作用,是个人和群体的精神之魂。之所以如此,在于理想信念具有坚定性和持久性。所谓坚定性,是指理想信念具有钢铁一般的刚性和硬度,不是随便什么力量就能够撼动的。所谓持久性,是指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或集体长期坚守的精神支柱,这种坚守往往贯通于一个人的一生,贯通于一个集体的全部发展历程。荀子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荀子·劝学》)这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的“德操”,最能体现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持久性特征。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来说,理想信念、信仰是总开关、总根源,也是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是治本之策。失去理想信念和信仰就是丢了“魂”,必然会走向歧途。

第二,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律行为。自律本质上是一种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其动力来自于行为内部或行为者内心。在伦理学史上,强调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和道德行为自律,可以说是一个优良鲜明的传统。孔子曾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强调个人是仁德修养的主体和动力。亚里士多德说,“做一个善良之人还是邪恶之人,总是由我们自己” 〔9 〕55,也是强调个体在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主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尤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能动性。剖析腐败官员的所作所为,很多问题的发生主要就是由于自律的缺失或弱化而造成的,是由于过分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造成的。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化主观世界的改造之所以十分重要,说到底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的私欲,约束自己的各种任性行为,自己切实管住自己。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用严格的制度管住政府工作人员。强调道德自律和“自己管住自己”的重要性,绝不是要把公共服务精神的塑造全部寄托在政府工作人员个体的道德自律上,更不是放弃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监督、管理责任。面对道德自律的缺失或弱化以及个体欲望和行为的放纵,还必须运用制度的力量加以限制和管理。制度的管理和监督实质上是对行为的他律,是对行为的外部控制和社会约束。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化,反腐败斗争的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对腐败官员的惩处制度也越来越严密,对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取得了极大成效。但从管理干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需要看,必须进一步完善腐败行为易发高发领域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工程项目招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经营等腐败易发领域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防范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要加强行政问责和纪律问责的力度,对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现象,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行为,要织密纪律之网,加大问责力度。要加强法治建设,加大法律惩罚力度,以严格的法律保障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任何时候都要注重从头教育和管理。

第四,切实改进政府公务人员的选拔途径和方式。改进公务人员的选拔途径和方式,关乎政府工作人员的入职质量,是“源头管理”。目前我国的公务员选拔,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统一标准,统一尺度,排除人为干扰,彰显公平公正;但考试本身仅仅是一种知识或相关技能的测试,只是对一部分“才”的考查,而对于一个人其他方面的才能,尤其是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行等更重要的素质,则无法考核。换句话说,单一的考试方式很难对一个人的“德才”进行全面的考核,也很难达到德才兼备的要求。因此,应当在改进公务员考试方式的前提下,拓展公务员选拔渠道,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五,加强青年干部的实践锻炼。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在干部培养培训上,除了继续强化理论培训、业务培训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式就是加强干部的实践锻炼,尤其是加强青年干部的实践锻炼。干部不是自发成长的,也不完全是在课堂上、教室里培养出来的,而需要在大风大浪里经受磨炼。对于青年干部来说,尤其要通过“重大工作”“重大斗争”第一线的锤炼,培养斗争精神,历练工作经验;通过在艰难困苦中的磨砺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如在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国家行动中,一大批青年干部离开城市,离开家庭,扎根贫困乡村,带领村民与贫困作斗争,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吃苦精神、奋斗精神,而且培养了他们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于干部的成长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青年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是在办公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与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奋斗中培养出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在青年干部成长过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一条“铁律”。只有经过磨砺,一个干部才能逐步成长为习近平所要求的“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不要做官当老爷”。 〔10 〕

参考文献:

〔1〕艾伦·劳顿.公共服务伦理管理〔M〕.冯周卓,汤林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孙业礼.担当·定力·规矩: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新概念、新韬略〔J〕.党的文献,2014(02):79-8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8〕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J〕.求是,2012(06):3-7.

〔9〕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0〕習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21-03-02(01).

责任编辑 吕晓斌

猜你喜欢

公私分明以人民为中心公平正义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如何引导领导干部做到公私分明
大将黄克诚“公私分明”好家训
道德愤怒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教育資源投放“公私分明”或“一視同仁”?
放着河水不洗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