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巨擘章太炎

2021-08-30赵继成

北京档案 2021年8期
关键词:国粹章太炎辛亥革命

赵继成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故学大师。回顾他传奇而绚烂的一生,“跌宕起伏”成为他人生的主旋律。在那个专制与民主、愚昧与科学、动荡与安定相交织的年代,他一直冲在时代的最前沿,扮演着改革急先锋的角色。在学问上他不分政见、门第,践行孔子以来“有教无类”的优秀传统,广收门徒,为民国学术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和《章太炎年谱长编》为主要材料,讲述章太炎从1890到1916年这27年间在理论、实践两方面的突出成就,以纪念110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场伟大革命。

章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生于1869年,去世于1936年,因慕顾炎武的气节遂更名为降,号太炎。以后政、学诸人皆以号称太炎先生。他自幼便嗜书如命,但不像传统士大夫那样学而优则仕,始终未能进学。1890年23岁的太炎先生肄业于诂经精舍,师从古文经学大师俞樾,练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为他以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作用做了充足的铺垫。

一、文以载道——针砭时弊设计革命纲领

章太炎与学问无所不窥,所涉猎门类之广世所罕见。小学(文字、音韵、训诂)成为其治学根基,并在此基础之上兼及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佛学等诸多科学,他的渊博学识为辛亥革命及以后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大帮助。

(一)精研古籍,论证革命的必要性

章太炎在求学期间,研读了大量的诸子学著作,对诸子学的学说理念烂熟于胸。他写过《论诸子学》对先秦诸子的源流及学说做过精辟的论述。同时,他又对宋、明、清的儒者们做了一番审慎地考证,视清朝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为圭臬,对此书极力区别孔、孟的真理学和程、朱的假理学深表赞许,并对清朝的雍正、乾隆这类专制统治者给予了猛烈抨击,指出读了《孟子字义疏证》没有不深恨满洲的,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清朝统治者将假理学作为官方的统治学说,像一条无形的锁链捆绑着中国人的思想,钳制着中国人的言论,泱泱大国的人民万马齐喑,死气沉沉。所以,推翻清朝的统治,获得思想的解放,是辛亥革命的艰巨任务。

(二)破除幻想,以暴力手段争取民族独立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主义并没有立刻退出中国的舞台。相反,它以另一种形式——督抚革命呈现在中国人民面前,并得到改良主义者和大部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首肯。所谓督抚革命是一种消极的反清思想,主张利用有权势的汉族封疆大吏来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章太炎在《民报》纪元节大会上发表演说,深刻而尖锐地说明了这种思想的错误根源。他列举了大量翔实的历史史实,一针见血地指出督抚早已和清朝统治者沆瀣一气,互相勾结利用。从清初吴三桂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李鸿章,再到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袁世凯,宏论高举,有理有据,在会场上引发了数次掌声。通过此次演讲,为思想混乱的人们指明了革命出路,坚定了革命信心。

(三)中西合璧,为革命后的中国设计政体

国家体制的建立,关系着几亿中国人民的命运,在革命即将成功之际,对中国以往实行的各种体制分析利弊,进行充分而自由的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同盟会主张革命胜利以后,把欧美行之有效的议会制度,照搬到中国来就可以复兴中国。章太炎在《代议然否论》这篇著名的论文中,专门从议会制度对同盟会不利的角度来分析论证,从而否定了这种说法,这在辛亥革命前还是首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否定资产阶级国家制度,例如他借鉴了卢梭三权分立思想,提出在中国实行“行政、司法、教育”新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保障人民集会、言论、出版等自由,这些思想无疑在辛亥革命以后或多或少执行了下去。笔者认为:就当时中国的人口和人员组成来说,章太炎否定议会制度有他合理的一面,他所担心由议会制度选取出来的执政者,一定多是“土豪”,对中国的前途具有消极影响,事实证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包括了这一点。

二、重视实践——百折不挠践行革命理想

梁启超曾经说过,《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家谱,记载的不是帝王,就是将相。大凡能青史留名者,无不与“政治”相联系。章太炎之所以在民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像其徒鲁迅所说“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学术史上的还要大”,鲁迅对他的老师并非溢美,而是实事求是。章太炎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二次革命,只要他心中认同的事情,他就要勇往直前地做下去,并不遗余力地维护这个既得成果。这种大无畏的气概,值得后辈效仿。

(一)戊戌变法的积极拥护者

章太炎在诂经精舍研习传统经典,并向高学治、谭献等名家问学,很快便成为其师俞樾的高足,但他并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在1897年1月离开诂经精舍,任职梁启超、汪康年创办的《时务报》馆。他认为“中国宜发愤图自强,不能为旧章之学,并以革政挽革命为今之亟务”可知太炎此时是倾向康、梁维新变法的。只可惜戊戌变法只坚持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等顽固势力绞杀,章太炎也被列为通缉的对象。

(二)割辫反清的民主斗士

在戊戌变法期间与尊清者游的章太炎,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大胆剖析自己并与错误决裂。章太炎在1900年的上海国会期间割辫,以示与保皇派分道;1903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他竟以平民身份倡言“載湉小丑,不辨菽麦”,公开辱骂皇帝,使中国革命扬名于世界;1906年出狱东渡以后,他与孙中山、黄兴合作组建同盟会,并成为首席理论家,单是一篇《中华民国解》为中华民国定“国号”之功,足以匹敌孙中山等革命元老。在同盟会解散以后,章太炎回国继续领导先前在狱中与蔡元培所创办的光复会,为革命的发展立下了不朽之功。

(三)维护国体,反对帝制的努力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政体,但是胜利的果实很快被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章太炎为了挽救这个濒临灭亡的民国,于1913年只身赴北京,随即遭袁世凯软禁,行动受到监视和严格的限制。其间,章太炎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将寓所内的东西砸烂并数次绝食相抗,后经人劝阻作罢。1914年1月7日,章氏临总统府,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其爪牙竟污蔑章太炎精神“瞀乱”,并将其移至龙泉寺内居住。在被袁世凯软禁期间,章太炎的会客、书信等自由受到严格限制,所需衣物、书籍也必须由警察“开单送厅,分别核给”。这种种措施并没有使章太炎屈服,他利用闲余时间读书并指导后学。这种日子随着1916年袁世凯倒台而宣告结束。

三、重构认识——以史为鉴正视现实价值

章太炎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85年了,但是无论他提出的学说、主义,还是他艰深难懂的著作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继承并使之光大。

(一)“国故”概念的提出

中国传统文化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到了21世纪,“国学”“国粹”这两个概念忽然成了热门的话题,凡是提到“儒学”“孔学”,无不冠以国学、国粹之名。孔子说为政必要正名。同样,为学也需要正名。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学、国粹都不是“国货”,是从日本输入来的。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一些改革的激进派主张废除日本文化,全面学习西方,这就引起了一些爱国志士的不满,他们认为不能失去日本文化的内核,使日本成为“无何有”之国,主张保留日本优秀的国粹(茶道、相扑等)和国学(佛学及文学等)。在1902年,章太炎、梁启超想合办一份国学报,最终因黄遵宪的阻挠而流产,但“国学”之名在中国内陆开始流行。1903年,章太炎在《癸卯狱中自记》记载“上天以国粹付余”,这是“国粹”一词在中国出现之始。所以国学、国粹的概念是20世纪初才提出的,距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要说中国本土发明的用以申述传统文化概念的词汇,那就是“国故”,取材于章太炎在1907年的自编讲义《国故论衡》,其中论述的不止有孔子之学,还包括语言文字学、诸子学、文学等,体系相当庞大,值得深入研究。

(二)培养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

章太炎的伟大品格还有一点就是绝对不知识私有,恪尽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1906年在日本期间应留学生之邀,开办国学讲习会,亲自设计课程,编辑讲义。此外还利用业余时间为一些留学生单独开设小班教学,系统讲授《说文》。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北方学术界文史哲领域,章门弟子占了半壁江山,如钱玄同、鲁迅、朱希祖、黄侃等,这些学者不但学识渊博,更主要的是为人正直,从不曲学阿世,为我们当今的学术界树立了风向标。

章太炎在民国这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兼学、政于一身,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杰出政治领袖和学术泰斗。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位辛亥巨擘,更应该继承、发扬其优秀的政治、文化学说,为中国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朱维铮.朱维铮学术讲演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266-268.

[2]朱维铮.近代学术导论[M].上海:中西书局,2013:199-201.

[3]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3:14-21.

[4]北京市档案馆.辛亥革命后的北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291-368.

[5]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號:J181-018-21736,题名:龙泉寺守护所巡长崔崇玉关于监视章太炎一日情形的呈.

[6]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J181-018-21745,题名:内务部关于大总统批令妥善办理章太炎的令.

[7]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J181-018-21746,题名:京师警察厅关于妥善安置章太炎的办法条例.

[8]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J181-018-21747,题名:京师警察厅关于守护章太炎的具体规则.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猜你喜欢

国粹章太炎辛亥革命
章太炎
中国国粹——京剧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章太炎著医论 首推《伤寒》
飘逸在方寸里的国粹
典范 章太炎
走进国粹脸谱大本营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