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现状及对策

2021-08-27程婷婷马艳春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劳动教育小学教育

程婷婷 马艳春

摘   要: 新时代劳动教育被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劳动教育中家庭的基础作用及学校的主导作用,家校共育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桥梁。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的新型劳动教育方式,营造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和谐氛围。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家校共育   小学教育

劳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直接决定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劳动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学校作为劳动的主阵地,仍存在劳动教育被淡化的现象,以家庭为基础的劳动教育存在被弱化的现象。家校共育对促进学生在校、在家劳动素养整体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7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新时代社会必须加强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的作用,提高广大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铸就新时代小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秀品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劳动观念和品质形成的主要场地,也是学生劳动实践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承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行为榜样的重任,学校劳动教育必不可少。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外延,家庭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能引导学生将学校习得的劳动行为、劳动观念等延伸至家庭,实现劳动教育实施的连贯性,家庭劳动教育至关重要。

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共同责任,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劳动教育、提高劳动素养的主要场所,家校共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形成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系统与学校教育系统相互融合、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以劳育人,共同促进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学生辛勤劳动的态度,凸显尊重劳动工作者的情怀,通过家校共育,提高劳动教育实施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教导学生掌握生活技能与生存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的主阵地

1.开设劳动课程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应该依托校园文化,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小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开设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2020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且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之中,强调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同时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生活化;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劳动态度。

2.组织校内外活动

动员学生参加劳动活动,打扫校园卫生、栽花种草美化校园,另外校外劳动活动不可忽视,例如参加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劳动教育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社会的生活、校园的生活有机结合,并且规定校外劳动的时间,以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通过将劳动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3.组织劳动班会

鼓励学生搜集人物楷模的劳动故事和发现身边平凡人的劳动小故事,明白劳动存在于各个角落,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不仅针对广为人知的名人的劳动,还针对平凡的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的劳动,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培养学生端正劳动的态度,定期组织劳动教育班会,引导同学之间分享交流,进行劳动教育宣传,弘扬劳动精神;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工劳动小作品,劳动不应只是一项按部就班的体力活动,手脑并用才更具有价值,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建立关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体制,肯定与表扬热爱劳动的学生,布置适当的劳动作业,点燃学生热爱劳动的激情,促使学生积极劳动。

(二)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场所

1.树立正确的家风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备尊崇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并且劳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社会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无数家庭保持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部分放纵型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大人包揽一切劳动活动,这样的家庭氛围既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又将导致孩子不懂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所以家长应该转变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成人的指导,教导孩子尊重所有的劳动工作者,不浪费粮食、不乱丢垃圾,优良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劳动习惯,弘扬优良家风,塑造劳动观念。

2.开展家务劳动

家长引导孩子制订劳动计划,开展劳动,注意家庭劳动教育的日常化,从点滴小事开始,陪伴孩子下楼丢垃圾、拖地、洗碗、晾晒衣服、收拾房间、准备上学所需用品等,让孩子亲近劳动,增强孩子的劳动参与感,促使孩子产生劳动成就感、荣誉感。

家務劳动的目的在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其热爱劳动、自愿劳动,知道劳动的可贵,感受劳动的魅力;在劳动过程中,适当给予孩子鼓励,不斥骂、不羞辱,使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出现不足时,家长应当适时讲解相应的劳动技能技巧,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内容必须适应孩子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二、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现存的问题

(一)家长培养理念存在偏差

社会的更迭变换、部分家长关于孩子成绩的攀比,导致这部分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他活动只是学习道路的“拦路虎”,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学校作业与各种强化补习班占领,学生没有时间劳动,也没有时间学习劳动,导致一些学生不会整理衣服、不会使用基本生活工具等,但学生“不会劳动”不是“不爱劳动”,小学生处于对于新鲜事物充满新奇的发展阶段,他们愿意尝试,然而时间成为最大的阻碍。

(二)劳动教育课程停留于表面

当前,许多学校虽然设置了劳动教育课,但只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流于“表面功夫”,形同虚设,劳动教育课被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大量“借用”,仅存的课只是讲解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缺乏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从未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缺乏劳动机会,与“真实劳动”相差甚远;一些学校缺乏专职的劳动教育课教师,只是其他教师“代劳,造成教师劳动教育知识缺乏、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缺乏的局面;劳动教育建设趋于表面,缺乏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开展的劳动教育丢失“依托物”。

(三)打卡式家校互动

劳动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家长却苦不堪言,普遍反映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已成为自己的负担。学校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劳动教育的照片“打卡”,以此作为劳动教育课的评分依据,然而,小学生智能产品使用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协助,长此以往,家长面临按时“打卡”,劳动教育成为“打卡”“学生劳动”成为“家长增负”,影响家校关系,家校共育成为难题。

三、开启劳动教育家校共育新篇章

(一)劳动教育“接地气”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生产劳动活动(家长自愿陪同),进行学农实践,例如种菜、浇水、施肥,达·芬奇曾说“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教导学生保持优良的习惯,将劳动延续至家庭,实现家校劳动的连贯。此外,学校和家庭借此教导孩子劳动不分贵贱,所有劳动都理应被尊重,所有劳动都是日常生活所需且不可替代的,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既可以感受劳动的不易,珍惜劳动的成果,明白美好的生活依靠劳动创造,尊重劳动工作者,感知“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秀品格、克勤克俭的优秀品格,又可以学习基本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增强劳动体验。

(二)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新格局

教育并非一家之事,“协同教育”是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学”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形成的新的教育理论,协同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两种组织,家校合作以共同的目标培养学生,家校协同教育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学校通过劳动教育课程教授学生必要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并且定期召开劳动教育家长会,构建家校互动平台,交流教育心得,家长通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践行给予恰当的反馈评价,同时,学校应该引导家长认识自身行为对孩子的熏陶影响,既要言教又要身教,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此外,家长与学校应该给予彼此工作支持,學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经过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联合学校与家庭,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例如班级每周组织“劳动之星”的评选活动,结合家长基于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行为表现的推荐及同学之间的推选,同时参考班级劳动委员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与记录,评选班级的“劳动之星”,保证“劳动之星”评选结果的真实性,改变传统观念认为的“劳动之星”是“慰问奖”的看法;体力劳动是劳动,脑力劳动是劳动,对于课堂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赞赏与表扬,同时提倡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劳动、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促使学生热爱劳动;此外,建立一个劳动照片展示角,张贴展示学生劳动的照片,是对学生的激励与表扬,自豪感油然而生,时刻勉励自己,期待自己下一次劳动照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自愿劳动、自觉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四)丰富家校共育实践途径

只有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家校携手并进、齐心协力,学生的劳动意识与习惯才能真正强化。家校之间通过搭建劳动教育共育课堂,学校召集空闲的家长,了解家长擅长的生活技能,开设家长是教师的课堂,教授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组建家长委员会,监督和协助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同时负责其余家长的资源管理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校与家庭交流教育心得,拉近家校关系。通过丰富家校共育的实践途径,改善共育方式单一、单向的问题,促使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五)落实家校共育系统培训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责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学校通过定期邀请专家教授来校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现存的并且自身解决不了的困难开展专题报告,同时邀请家长来校倾听,与教师、专家直接沟通交流,解决难题,消除疑虑,更新学校和家庭的劳动教育理念,改进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现状,促使家校共育更上一层楼。

我国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模式刚刚开启,只要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就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迎进,郭明.见微知著,劳动教育家校共育新探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0(11).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缪静.家校共育:让劳动教育成为孩子幸福生活的源泉[J].上海教育,2018(33).

[4]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2020年人文社科青年人才创新工程科研基金项目“新时代儿童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创新研究”(编号BZXYRW2011)。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劳动教育小学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