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建设的价值及优化

2021-08-27闫璞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

闫璞

摘   要: 补齐教育短板、均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乡村教师流失现象令人担忧。从乡村教师职业荣誉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出发,优化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的建设思路,增强乡村教师荣誉感,留住乡村教师,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乡村教师   荣誉制度   荣誉激励

乡村教师作为乡间的知识分子,是塑造乡间灵魂、生命和新人的承担者。针对这一特殊群体,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是政府和社会肯定、支持乡村教师的重要表现,无不体现着对教师群体的高度赞誉,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将教师荣誉制度作为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的建立是对乡村教师的工作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乡村教师的处境,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一、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的建设价值

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赞赏和鼓励使一个人发挥出最大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同样如此,赞赏和鼓励可以增强教师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出无穷的积极动力[2]。乡村教师在社会领域中属于特殊群体,无论是乡村环境还是教育资源相比城镇都没有太大优势,因此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教师的荣誉感,避免丧失从教的信心,留下人才,让乡村教师获得独特的殊荣,从内而外地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一)彰显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不同时期社会都会对教师授予独特的殊荣,素有“师者,人之模范也”“万世师表—孔子”“官师合一”等称号。答疑解惑、教化万民、培养治世人才是教師的责任,同时给予其较高的地位。随着当今社会城市化不断发展,乡村教师在地理位置及教育资源上不占优势,相对城市学校来说,乡村学校参与政治或者社会事务的机会较少,因此乡村教师在政治地位及参与社会事务程度方面远低于城市教师[3],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给人留下了刻板的印象,对此产生了偏见。制度上呼吁社会及家长能重视起乡村教师的难处及淡化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认可。

(二)是提升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感的必要方式。

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肯定与身份的正向评价。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社会成员对乡村教师这一特殊身份理解上有偏差,从根源上无法肯定自身产生消极状态,很多教师认为从事乡村教育没有未来,信心挫败致使很多新生代老师不愿加入乡村教师这一行列。彼得·伯格(Peter Berger)指出,与荣誉相连是一套稳定的制度及有关制度角色的安排。对于个体而言,身份认同感意味着与之有关的角色和行为模式的内化。身份认同感低会影响个体主观感受到的荣誉感———认可与尊重[4](338-347)。制度的出台希望乡村教师对自身有所肯定并且明确乡村教师这一光荣使命,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得到外在支持。

(三)是教师长期安心执教的有力保障。

作为乡村社会的主体力量,乡村教师不仅是乡村教育的承担者,乡村儿童的启蒙人,还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5](98-105)。切实发挥乡村教育的主力军作用,让自身付出与回报呈正相关,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的建立无形中引导社会的价值观念,让乡村教师获得应有的荣誉,收获名与利,增强乡村教师的底气,对职业产生热情,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保障乡村教师的权力,让教师发自内心地愿意留在乡村,切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理念催生出乡村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价值观,减少乡村教师的流失,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践中的窘境

政策上的倾斜无疑是对这个职业的肯定,在近几年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探索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荣誉称号没有系统化且含金量不高,评价标准不明确,未凸显乡村教师的有利地位,激励方式大都体现为物质奖励,荣誉授予后未有后期追踪管理。

(一)乡村教师荣誉称号未形成系统化。

荣誉称号的授予是对教师激励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教师荣誉类型已经多角度多层次化,例如“模范教师”“省级教学能手”“优秀标兵”等称号,纵观乡村教师这一行列,我们熟知的仅仅是“最美乡村教师”,专属称号乡村教师的特别少,没有形成明确的系统化的叫法,影响力减弱。而且对于乡村教师没有独特的称呼,“乡村”二字往往给人带来刻板印象,设立的荣誉称号不仅需要系统化还需要具有地位的象征性,给予其身份美化。

(二)乡村教师荣誉的评价标准不明确。

评价标准是授予教师荣誉的关键环节,评价是否合理妥当,影响荣誉授予结果。评价结果有着明确的限额,县级以上荣誉评选资源供给不足,综合荣誉的评选和晋升空间的窘迫,但对于某些乡村地区多为量化评价,评价标准有以下方式:教龄、品德、教学业务能力、科研能力等,对乡村教师没有很大的优势,从而荣誉激励效果大大削弱。乡村教师特殊的地理限制及教育资源相比城市不占优势,因此在教师荣誉评价及评比时,没有切实体现出政策的倾斜,对于特殊情况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机制。

(三)荣誉激励方式较为单一。

我国在荣誉授予过程中多采用的是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方式较为单一,奖励力度还很欠缺,在荣誉制度中未形成一套系统,比如乡村教师子女的待遇、医疗保障及环境改善等实际性回报。在发达国家中,重视的是教师的从业精神,发挥他们的教化能力,带薪休假,给他们平台宣讲教育思想等。我们所授予的乡村教师往往呈现出清贫乐道、无私奉献的形象,吸引力不强。往往认为授予荣誉就是奖状及奖励金,并没有深切关注乡村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是关怀?是地位?还是感受到自身职业的优势?长期以来单一的激励方式不足以让乡村教师获得荣誉感及认同感。

(四)荣誉授予后的管理不明晰。

乡村教师荣誉的授予无疑是对乡村教师的极大肯定,但是荣誉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持续性追踪。荣誉受理是持续终身的,并未明确规定荣誉是否可撤回权力。每位教师或多或少在职业生涯中有倦怠期,如果在授予中没有这种要求,若此项荣誉与后续教师专业发展不匹配,那么激励效果会适得其反,有违授予的荣誉的初衷。荣誉在受理前、中、后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后续的追踪,不应该是一纸评价,对于有突出贡献者应有更高层次的奖赏。对于后期荣誉授予不匹配的应该有明确的动态监控。

三、优化之策

(一)形成推崇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治理的观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应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乡村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培养其执着于教书育人、热爱教育的定力。

一方面,大力宣传乡村支持政策,通过媒体等渠道发布乡村教师事迹、现状等,以积极正面形象呈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职业背后的故事,呼吁大众了解乡村教师的不易,提升尊重与社会关注度。对于学生家长进行定期培训,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性,尽可能配合与维护乡村教师,家长的理解是对乡村教师的一大支持。另一方面,淡化“乡村”的消极印象,将荣誉道德表彰和业绩认可功能分开,突出乡村教师荣誉是对教师长期扎根偏远乡村、奉献教育道德价值表达的肯定性态度和嘉奖,让乡村教师切实体会到职业带来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优越感。

(二)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保证评价的合理性。

通过构建有效(指可操作性)的荣誉评选和奖励机制以实现荣誉价值,保证评价奖励合理合规,让乡村教师享受政策带来的喜悦。

一方面对教师的荣誉奖励进行层次性划分,对于从教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等不同程度的教师给予奖励,并授予特殊性质的荣誉称号,含金量提高,对此奖励可有不同层次的优惠制度;并为乡村教师设定独立的一套奖励体系,体现乡村教师的卓越感,例如在医疗、子女入学、住宿、出行等方面给予补助,加大物质奖励的力度。另一方面构建融于乡土文化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应摆脱唯文本倾向,量化评价方式转变到关注为农村经济与社会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贡献程度,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乡村教师备受压力;评价内容既要关注教师的学科业绩,又要强调对学生习惯养成的作用;评价主体多元化,并应有乡民的声音,多角度考量,突出乡村教师的能力,评价内容不仅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更看重优秀的教学情怀。

(三)关注“荣誉后”,让乡村教师成为自己的代言人。

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于“荣誉”过后的管理是缺乏的,如果“一次获奖,终身荣誉”,不只是一纸奖状还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拿已有荣誉寻求更好出路,违背荣誉颁发初衷。有必要合理设置荣誉后的考核制度,不仅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还保证荣誉的有效性。

完善荣誉管理制度,一方面对授予荣誉后的教师进行回访,了解授予后的感受与心理处境,明确荣誉授予对其心态是否有改善,做出评估。另一方面为乡村教师提供学习与发展平台,使其发挥殊荣的作用。其一,如:城乡交流学习,开设讲座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和交流等。给予乡村教师展示自己的平台,给乡村教师更多话语權并为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是认识乡村教师的有效途径。在乡村教师群体当中,经历丰富、肯学习、善思考的大有人在,大多是乡村教育的受惠者和成功者,也是优质乡村教育的代言人,借助乡村教育实现自我的身份转化和社会流动,他们也有过少年时代困顿生活的磨炼和求学生涯的坚持与努力,是乡村励志少年的代表。其二,给他们更多展示平台,如:短时间内城乡教师互换工作环境、结合地域进行乡土教材开发、同课异构、学习成果展示向社会展示、在乡村教师行列中选拔出优秀骨干开设讲座,让城乡名师共同学习交流等。

(四)提供和谐的乡村生活氛围,促使教师荣誉感内化生成。

和谐、积极、有爱的村落文化影响着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的生成。校园氛围、师生关系、人际交往、家校沟通影响着乡村教师对自身的认可程度及荣誉感的获得。

一方面校园环境是否舒心,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积极为教师营造工作氛围。例如组织教师开展符合乡土文化的活动,因地制宜地改善教师教学任务,倾听教师声音,增强校园内部设施、人际关系的和谐度。定期评估心理健康程度,了解和采纳教师建议,让教师参与学校建设,给予其话语权。另一方面乡村教师与乡村的互动文化是乡村教师获得安全感与存在感的前提。村民更应该珍惜和尊重乡村教师的付出,但绝不是高人一等,而是适时尊重,保证人身安全与职业敬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乡村生活中给教师带来一丝暖意,带来职业幸福感,让其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有意义,内化生成荣誉感。

乡村教师最了解乡村教育美好与困顿,只有他们发自内心地改变意愿和切实行动,乡村教育才有提升的可能,才有发展的希望。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的制定,政策上的倾斜及物质上的激励,乡村教师待遇有所提高,希望能留住乡村教师,制度上呼吁社会及家长重视乡村教师的难处及淡化刻板印象,只有三方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认可,让乡村教师成为体面且人人尊重的职业,让他们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能力,内心有所触动,才会油然而生职业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010/t20201022_496197.html.

[2]钱志清.论教师成长:基于内隐提升区域教师专业水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左小娟,刘兴凯.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激励措施研究——基于ERG激励理论视角[J].教育导刊,2016(7).

[4]Berger P. On the Obsolecence of the Concept of Honor[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Archives Européennes de Sociologie,1970,11(2).

[5]李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战略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6]陈玉义,万明钢.公共视域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基于甘肃、山东等6省区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312):34-39.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
新形势下乡村教师职业定位和专业成长
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逃离或回归:乡村教师的出路究竟何在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
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