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思政育人的实践

2021-08-27程涛徐燕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学生管理第二课堂

程涛 徐燕

摘   要: 本文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特点,通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第一课堂形式,以及班主任(辅导员)班级管理、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形式,以系统工程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构建多方参与、层次丰富、过程有序的协同思政育人体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思政育人,达到了良好的立德树人效果,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  学生管理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工作,思政育人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高职学生生源分布广,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文化差异性较大,一些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无法合理安排时间,一旦上了大学,由于大学课程没有升学压力,对学业成绩的要求没有中学高,一些学生开始主观上松懈、放纵自己,不少学生出现上课迟到、旷课等现象,乃至沉溺于网络和游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抬头倾向,部分学生对前途比较迷茫,缺乏长远考虑和未来的职业定位。高校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相互割裂,专业课程缺乏对学生思政品德的教育;思政类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够深入;一些班主任(包括辅导员,本文统称为班主任)往往不注重对班级整个学生群体的有效引导[2]。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在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上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供给侧发力满足需求侧的需要,引导其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品学兼优、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以下分别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角度阐述。

1.第一课堂的育人实践

1.1课程思政育人

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是讲授专业课程的专任教师,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学习时间花在专业课程课堂上,专业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专业课上花时间融入思政教育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3]。专业课程是思政元素的良好载体,在融入思政元素时,要做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对接,避免生硬接入,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

教师在考虑和设计思政元素要点时,要从国家层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素质目标—授课单元中的思政元素逐步求精。以笔者所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專业为例,有一半左右的课程涵盖软件设计和网络技术方面,在这些课程教学中融入软件和网络工程师所需要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积极考虑国家网络和软件安全观。农牧院校的学生需要了解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毕业后为三农发展服务[4],下表是可以融入思政元素的软件类课程。

例如在讲授“Android系统应用技术”课程时,融入思政元素,讲授CheckBox多选按钮操作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政元素,具体的需求说明是:设计一个TextView,显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然后设计多选按钮组,在UI上实现多选效果,多选按钮的内容分别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农牧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有用处,吸引更多学生毕业后投身于广袤的农业建设工作中。

1.2思政课程育人

当前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网络资讯良莠不齐及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少数学生缺乏自控力,滋生了不良情绪,养成了懒惰的学习生活习惯,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辨识力。思政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思政课程类教师一是要及时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精准把握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了解国家时政,做到与时俱进,例如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宪法与民法典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和学生的个人品德。要了解国际形势和当今科技的发展潮流,善于剖析发达国家的某个成功点,勇于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在自然、科技、工程等领域协助专业课程教师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及学生的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责任感等职业素养。

二是增强教学内容的鲜活度和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拓展基本的思政课的教材内容,客观而形象地讲述我国经济、民生、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树立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辩证分析社会问题,培养理性的心态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6]。

三是教学方法接地气,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使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不能只空谈理论,要将理论落地,展现教师自信真诚的家国情怀,充分使用启发式教学、信息化教学、在线课程、情境式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7],终止低效率的“填鸭式”教学行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发生地,教师起主导作用,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

2.第二课堂的育人实践

2.1班主任思政教育及日常管理

相对于传统的第一课堂在固定教室教学而言,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在传统的授课教室,很可能出现在网络、宿舍等“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在学校里面的“家长”“哥哥姐姐”,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班主任工作做得好,班级学生往往充满正能量;班主任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学生做事情会拖沓乃至违规违纪。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事务繁杂,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8]。

在意识形态领域,要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主要内容,例如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乡村振兴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调,督促每位学生熟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了解其精髓,并且充分践行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利用泰州获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新闻资讯引导大家成为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好学的学生。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积极入党,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平时的表现,例如在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宿舍门上张贴“发展对象示范宿舍”,通过发展对象带动其他同学共同成长,通过学生群众反向督促发展对象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

除了意识形态领域外,班级管理工作还包括宿舍管理、心理调适、习惯养成、评奖评优、违纪处理等多方面的教育和管理活动。班主任要具备爱心、耐性和细心,做好班级的学生管理工作。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习惯、成长经历、学习基础不同,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表现不一样,有的学生积极,有的学生慵懒,有的学生敏感,教师工作要做到细致入微、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在评奖评优时能够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在处理比较复杂事务时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学生发生违规违纪现象的时候该严格要严格,才能起到恰当的警示作用,同时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做到审时度势、宽严相济。

2.2其他第二课堂

2.2.1学生社团和专业社团中的素质提升

大学生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还要努力成为多才多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由于大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多,一些学生不善于有效地安排课余时间,往往把时间打发在闲聊、逛街、玩电脑等事情上,分配给自习、社会实践、学校活动上等有意义的事情时间很少。虽然学生花了不少时间在比较无聊的事情上,但是不少学生仍然表示更怀念高中生活,因为虽然紧张但是非常充实。究其原因,一方面班主任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宣传各项活动的力度不够。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团委正式备案的各项协会,参加协会定期举办的活动,可劳逸结合,陶冶学生情操,也可鼓励学生参加学院开展的各项活动或者社会实践,例如校园歌唱、演讲、绘画、模特、创业、征文等比赛,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综合素质。在学生社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社团就是专业社团,它是由专业课程的指导教师组织创建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技能,力争在国家、省市、学校举办的各项技能比赛中获奖。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及热爱劳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9]。

2.2.2实习工作中的能力培养

学生在大三学年,会有半年左右时间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也是走向社会正式就业的重要前奏曲。虽然地点不在学校,但学校会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指导、实地检查和过程考核,属于广义上的“第二课堂”。在学生实习之前,班主任平常要注意加强就业方面的指导,收集和宣传大学生招聘方面的相关信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就业的新形势,了解社会,有针对性地锻炼和学习;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注意锻炼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指导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充分锻炼,及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引导学生转变就业思想,了解高专毕业生的社会定位。许多学生找工作时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例如一开始要求好的待遇和管理岗位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定位是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大环境下,提倡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不求铁饭碗,但求高技能,因为一技傍身,到哪里都有“饭碗”。学生在单位实习期间,班主任要代表学校关心学生的校外生活,和企业工程师一起指导好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实地了解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还欠缺什么,虚心向企业导师和同事学习企业真本领,在团队中负责、有效地完成岗位任务[10]。

3.实践情况

两个课堂协同思政育人的工作成效逐步显现。麦克思2020年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提出:我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对待作业;大三学生专业認同度和职业成熟度最高,职业目标最清晰;学生在包容精神、诚实守信、关注社会等德育方面增值情况较好,2016年—2019年连续四届的校友满意度和学生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2019届校友反馈学生工作满意度为94%,高于全国“双高校”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应用型本科6个百分点。2020年我校学生1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荣获“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1人获评“江苏省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3人被表彰为“江苏省大学生抗疫先进个人”,1位教师从全省近1万名辅导员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19年度江苏省辅导员十大年度人物。

学生思政育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环节,关系到学校整个教育事业。实践证明: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在学校人才培养这个“供给侧”发力,协同推进思政育人,达到良好的立德树人效果,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综合提升,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侧”的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 (2019-03-19)[2020-02-01]. http: //www.sohu.com/a/239588257_1190.

[2]刘咏宝.基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引发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9(03).

[3]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

[4]惠朝阳.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课程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5).

[5]杨晓慧.关于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9(18).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当代广西,2020(17).

[7]何素淑.高职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7).

[8]盛杨.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通识金课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6).

[9]陈学凤.高职思政课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

[10]李波,江丽.“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2020(11).

基金项目:2020年度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编号:2020SJB1101);2019年度江苏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专项研究课题(编号:YB2019015)。

通讯作者:徐   燕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学生管理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