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缘起、理论解读、实现路径

2021-08-27郝继辉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质

郝继辉

摘   要: 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我国重点培养的一种重要思想意识。这一意识的培养,不仅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承,而且理论内涵和价值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要想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需要分析这部分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缘起,研究理论内涵,分析基本理论内涵及思想特质,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民族团结工作的实际情况,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显示:需要通过加强政治保障、重视资源整合、加大文化支持力度,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解读   特质   文化支持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理论。唯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教育思想,才能克服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的困难。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体,边疆历来是中国政治叙事和国体建构的关键问题。在新时期与新形势下,纵深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尤为重要。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缘起

(一)国际背景:民族矛盾与问题的解决

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这种发展状态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西方的思想体系中,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是最早的思想体系。西方国家宣扬“民族自决至上论”,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具有同质意识形态的资产阶级国家。

(二)国内背景:党和国家长期发展的需要

我国具有悠久的民族发展历史,在近代的民族独立斗争中,民族团结意识逐步强化,各民族都深刻意识到只有团结才能胜利,只有团结才能维持长久稳定的生存。这意味着,各民族已经充分意识到民族团结和思想意识统一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在我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努力奋斗,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和成就。在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后,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在总体发展状态和发展速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学科背景:民族问题解决的实践要求

具体到民族问题的研究上,民族团结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还是解决民族问题能够应用的有效方法。关于民族工作的开展,促进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习近平同志通过“三个离不开”,明确了民族工作开展的方向和方法,即要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实际开展中,保证工作做细做实,提高各民族群众对祖国、民族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解读

(一)理论内涵: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是一种民族观念。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各民族应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①而且,他强调多元一体的特征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基于此,习近平同志还强调:“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大家庭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②处理好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是事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核心大事。国家认同层面的理论内涵,强调从国家认同的层面理解我国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及命运等多元层面的共同体,是追求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的融合与同步。因此,在铸牢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人民对国家的发展状态便会产生精神和思想认同。

(二)思想特质:主流性和发展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身特征来讲,具备一定的历史主流性和发展性。一是主流性。从地理分布特征来看,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地域结构具有集中和统一的特征,意味着一个共同体结构的形成在我国是具备悠久历史的。在此技术上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应当是具备主流性、完整性的,这是我国在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工作中具备的一个典型优势。二是发展性。从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角度来讲,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工作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入手分析,都呈现出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特征。基于这种共同体结构的发展变化特征,相应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会有一定的发散性和变化性,需要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找准实践中的定位。

(三)价值志趣:政治地位与集体智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明确我国的政治定位。这里所指的政治定位主要强调的是开展民族工作及相关各项工作过程中的政治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民族工作在开展中就有了更明确的民族共识,即在民族工作开展中重视集体认同意识的形成、集体认同感的提升。民族工作者有了集体和团结意识,个人在开展民族工作过程中才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国家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更大的集体力量作为支撑,有利于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好各项民族工作。从人的思想意识培养角度分析,这个过程是增强支持国家发展的经济、文化、民族方面工作成效的有效手段,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群体的共同力量,凝结集体智慧,才能实现预期的发展建设目标。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一)政治保障: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1.找准民族工作的方向

民族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有重要作用。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民族工作的开展作基础。建党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不断探索发展中,创新性地形成了利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工作思路。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共同高速发展的状态,有着良好的思想基础。在后续民族工作开展中,应当继续坚持党的领导,“继续坚持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兼顾好共同性与特殊性,实现民族地区发展中物质繁荣与精神建设的同步完成目标”③(24-31)。

2.重视各级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领导作用

各级党组织不仅是民族观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性组织。各级党组织应当针对工作责任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晰和强化,认清政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通过构建领导负责制制度,形成由党委领导、由政府负责、由各部门积极配合、由全社会民众共同参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体系和格局。在这一工作体系中,党组织是核心的领导和责任组织,要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民族地区的基层工作是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环节。

(二)资源整合:坚定两个共同目标

1.以发展为目标贯彻“两个共同”要求

民族地区具有地理环境维度和自然资源维度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和动力。依托客观上的优势条件和动力,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的宏观发展状态呈现出在稳定中上升的趋势。离不开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基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支持。但从长期发展角度观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更进一步的综合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过于依赖客观的环境条件,局限于传统的生产发展方式和组织体系,经济区域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不足。贯彻好“两个共同”目标,首先需要稳定经济发展的保障性作用。

2.以政策为保障贯彻“两个共同”要求

政策支持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为了促进发展,加快贯彻“两个共同”目标的步伐,国家需要从经济、财政、资金资源的引进及税收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充分的支持。尤其是针对边疆或具有较大客观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应当通过制定针对性的帮助政策从各个方面出发为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和地区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三)文化支持:坚实民族团结教育

1.创新教育载体和方法

在民族观教育工作中,创新是优化教育成效、促进教育发展的一条根本路径。在民族观的教育中,民族团结是核心内容。从性质上讲,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需要持续和完善的教育工作内容。在当今社会发展阶段,基于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需要在教育依托载体和教育方式上全面有效地创新。例如,在“互联网+”的宏观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下,积极应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即一种典型的教育创新尝试。新的教育方式和载体的应用,能够改变以往的讲授模式,提高教育工作开展的针对性,是一种借助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民族观教育效果的方式。关于创新的技术手段与辅助载体的应用,包括多媒体工具、网络信息技术、新媒体平台等。

2.针对“五个认同”加大教育力度

“五个认同”教育思想是固国之本,坚决牢固提高国民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④(69-70)。具体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祖国统一思想观念的教育、增强与国内外敌对势力作斗争的意识与能力、坚定维护我国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信念。二是重视建设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各族少数民族同胞保持尊重,实现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共同創新、协调与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通过资源共享、拓展开放的方式实现发展目标。三是从文化层面入手,积极开展文化认同教育,既要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学习和继承热情,又要重点吸收和学习各民族的特色民族文化。四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搞好党的建设意识和实践教育。五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出发,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投入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工作中,为尽早实现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协调发展、民生利益,以及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一系列目标政策提供支持。

四、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不仅需要找准理论上的源头,还需要明确和分析现代价值和意义。只有对这一意识的客观政治要求和主观环境条件,有全面准确的认知,才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工作中找准方向,即分别从政治保障、资源整合、文化支持三方面入手,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力求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③雷振扬,兰良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与深化拓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

④杨少辉.习近平关于民族的“五个认同”思想研究[J].黑河学刊,2016(02).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