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讨论的“黑话”

2021-08-27郭影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白话研究性知识分子

郭影强

近来,网传字节跳动的张一鸣严肃批评了一段“互联网黑话”:“底层逻辑是打通信息屏障,创建行业新生态。顶层设计是聚焦用户感知赛道,通过差异化和颗粒度达到引爆点。交付价值是在垂直领域采用复用打法达成持久收益……”

此事在网络上迅速引起热议。然而事实上各行业的确广泛存在一些“黑话”,只有行业内的人才知道背后所指的具体意思。进一步地,有人考证了黑话的必然:黑话来源于行业内人对某些名词或概念的缩略用语,或者用于识别陌生人是否懂得本行业潜规则的一种检测方式。也就是说,黑话也好白话也好其实是一种广泛的语言表达甚至是知识形态。

那么,日常教学中有学科黑话吗?问题暂且不管,这里介绍一下我近日阅读到的关于教育中的黑话的观点。近读台湾黄武雄先生《学校在窗外》一书,常见思辨深入、见解深刻的论述,顿生相见恨晚之感。黄武雄先生首先将已经普遍学科化的知识和学习者携带自身丰富体验的知识进行了区分,把过于学科专业(概念)化的知识,称为套装知识。由此可知,我们常说的“知识分子”是指“经过长年套装知识训练,拥有特定专业能力的人”。在一个专业化的社会里,知识分子承担了社会的专业化运作的职能工作,因此经常处于社会系统的重要位置,更有很多人位居精英阶层。然而,知识分子既借由专业知识事实上形成一种专业壁垒,也会掌握行业“套装知识”的“黑话”。因此,这里有一个知识分子容易掉进的坑:“知识分子之所以异于别人,唯一的分叉点是其善于掌握抽象形式的逻辑符号,善于运用套装知识中的‘黑话,而非比别人更真实地认识世界。”

毫无疑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状况,就是学科的偏于书面化的知识表达如何化为能够与学生日常经验对接起來的白话表达。从黑话到白话,教师会经常督促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理解课本所讲的内容的专业含义。这当然是引领学生习得专业概念和专业表述的一条必经之路,另外,教师把比较晦涩难懂的专业“黑话”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叙述出来,也是作为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的必需的工作。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研究性学习需要经历“研究形、研究型和研究性”三个阶段的阶梯认知,就是发现学生需要经历把概念经验化、把经验概念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融入整个研究主题的学习过程。

学科知识的专业化词语自有其概括简洁、涵盖面广的优点。然而每当我听学生进行项目汇报,把“环保、科技、人性关怀……”这样的一个个大词语用于描述自己的作品或者制作过程的时候,就会忍俊不禁。有时候跟学生讨论这样的说话方式从哪里来,有些学生反思是从政治课、历史课等科目的答题中学到的。我想,这虽然可以归于学生模仿的稚拙,但也反映了刻板的套装知识教学对学生表达力和思考力的一种伤害。

对此,黄武雄先生建议了三条原则:问题中心、经验穿透和回归根本问题。在我看来,这三条原则都可以归为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原则。在项目学习中,我们经常要重新审视驱动问题,结合学生的经验和学科的概念来引领学生进行学科探究,最终回到知识与经验视角兼具的真实学习过程中来。

黄武雄先生在书中说:知识不只是工具,更是意义。希望我的文字以后也尽量减少蹩脚的“黑话”。

猜你喜欢

白话研究性知识分子
家乡的土白话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童谣声声唱出美好未来
Kiss and Ride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