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

2021-08-27郭群英

关键词:历史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郭群英

摘 要: 习近平历来重视党史国史工作,多次对如何研究、学习和运用党史国史作出过重要指示。科学研究党史国史是前提条件,要通过把握党史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辩证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等来深入研究党史国史。认真学习党史国史是必然要求,在学习中既要坚持正确立场和保持政治定力,还要把握学习重点,并不断地创新学习方法。充分运用党史国史是重要途径,发挥党史国史以史鉴今的作用,就要充分运用历史规律、历史知识和历史资源。习近平关于研究、学习和运用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不仅推动了党史国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充分发挥了党史国史的重要价值,而且还有效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党史国史的攻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党史国史;历史规律;历史知识;历史资源;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 D2-0;D23;D2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1.03.001

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大背景下,正确研究和对待党史国史,不仅仅是历史领域的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习近平历来重视党史国史工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这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集中体现。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只有科学研究党史国史、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充分运用党史国史,才能以史鉴今,开创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明天。

一、 科学研究党史国史

习近平指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正确对待党史国史,其前提就是要科学研究党史国史,正确评价党史国史。

(一) 把握党史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研究和宣传党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1]。

一方面,其阐明了党史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习近平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要明确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二是要揭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三是要强调党领导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四是要宣传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五是要总结党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上述五个方面,不仅是党史国史研究要把握的主流和主线,而且也是党史国史研究工作必须聚焦的重点内容。

另一方面,其分清了党史国史的主流和支流。党史国史发展的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走出了一条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复兴之路。在这条主线中,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党在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和新中国的历史上,挫折与失败也是存在的,但这些失误都是阶段性的、暂时的,是历史的支流,不能将其作为评价党史国史本质的根本依据。对待党史国史支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回避其存在的客观性,也不夸大其负面效应。在对各种失败和挫折进行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充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发挥党史国史以史鉴今的作用。

(二) 辩证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

党执掌全国政权后的历史,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被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称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对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如何评价,社会上和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分歧,甚至是将两个阶段完全割裂和对立[2]。对此,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来分析和对待这两段历史。

第一,坚持辩证统一的原则。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评价,不能采取“相互否定”的态度,必须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3]112。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都是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探索建设新中国的历程。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了失误,也正是在汲取历史教训,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如果没有经历改革开放前的挫折和艰辛,就不可能下定决心进行改革开放,这两段历史统一于党领导的新中国建设历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历程中。

第二,主张历史连续的观点。习近平主张,历史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容割裂的。每个时代的人们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获得的。没有前一代人所积攒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后一代人也难以有所突破。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满目瘡痍的战争废墟上进行经济建设,仅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恢复;此后,在国际国内条件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党又创作性地开辟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并于1956年成功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此诞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领导出现失误,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创,但这一时期党在国防科技和外交方面也曾取得了突出成效。在一定意义上,改革开放前党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有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艰辛探索,才有改革开放后的开拓创新,这两个历史阶段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第三,反对相互否定的做法。历史虚无主义为了推翻党执政的历史依据,不遗余力地对党史国史进行歪曲,尤其是对改革开放前后两段历史,采取厚此薄彼、相互否定的伎俩,企图以此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从而削弱党执政的历史基础。对此,习近平在多次场合作出明确指示,要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段历史,反对相互否定的观点。一方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绩否定改革开放前所进行的探索,因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实际上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艰辛探索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开拓创新,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对前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

(三) 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历史的真实性,搞是非颠倒那套把戏,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此,习近平提出,要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

一是把握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要弄清楚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就必须研究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整个历程,因而有必要研究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整个过程。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除了研究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到抗日战争结束的这八年历史之外,还要整体对待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十四年的历史。研究十四年抗战史,能够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抗战史的歪曲和对侵略战争的美化等行径。

二是把握抗日战争的主流。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场战争中开始最早和持续最长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守与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4]这是对抗日战争主流的最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三是把握抗日战争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抹煞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故意把人民群众积极加入新四军和八路军,参加抗日斗争说成是“共产党借机壮大自己的力量”、“共产党发国难财”等,企图掩盖历史的本来面貌。事实上,与国民党摇摆不定的抗战立场相比,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抗战决心无疑是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正是抗战胜利的关键所在。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正义之战的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4]

二、 认真学习党史国史

习近平不仅重视对党史国史的评价,而且还高度重视对党史国史的学习。他指出,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历史是必修课,而且对于如何修好这门必修课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 坚持正确立场

学好党史国史必须树立正确立场。习近平强调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学习党史国史的基本原则,是学好用好党史国史的首要前提。在党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党始终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中国社会发展脉络,从而准确把握党史国史的发展规律,这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学习党史国史仍然要坚持唯物史观立场,要坚持全面地看历史。全面看历史就是要对党的近百年来的伟大历程坚持一分为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5]。学习党史也是如此,也要坚持一分为二,讲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 保持政治定力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定力,这是学好党史国史的关键所在。在自媒体发达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类人群对历史的误读,这其中有西方敌对势力为西化和分化我国而用所谓的“历史真相”恶意攻击中国共产党;有国内反共势力为颠覆现政权,而以所谓的“公知”身份来歪曲我党的历史;有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收买的人员,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以所谓的“学者”身份制造谎言。面对以上这些纷繁复杂的“历史”,如果没有清醒的政治定力和敏锐的政治辨别力,就容易受其蒙蔽。习近平强调,党史国史是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必修课,不仅要学,而且要学好。所谓“学好”,就是要正确对待党史国史,对各种意图否定、歪曲、质疑党史国史的各种言行有高度的敏锐性和辨别力,确保学习方向,提升学习效果,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三) 把握学习重点

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史国史的学习教育,强调要从党史国史中汲取丰富的经验教训,做到知史爱党,知史愛国。学习党史国史,除了坚定正确立场,掌握学习方法之外,还要善于把握重点。其一,历史学习要紧扣重点内容。习近平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重视历史学习,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从中汲取有利于加强自身修养和做好工作的营养[6]。要从对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历史的学习中,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人民创造的璀璨文化;要从对中国近代以来的170多年历史的学习中,深入了解和把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遵循的基本规律;要从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光辉历程的把握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强调学习历史首先要学习中国历史,只有了解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明断层的中华文明历史,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做到“以史知兴替”。其二,历史教育要紧扣重点对象。习近平认为,历史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就是各级领导干部。2018年7月,适逢习近平在山东考察,他在参观甲午海战故地刘公岛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6]领导干部学习党史国史,不仅能够提升其政治素养,而且通过学习历史还能提升领导能力和水平。年轻干部系统而全面地学习党史国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相当于党性教育和锻炼[6]。习近平认为青少年也是历史教育的重点对象,历史教育只有“从娃娃抓起”,才能让中华文明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深入人心[7]。

(四) 创新学习方法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上指出,要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运用历史思维来思考现实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重视历史学习,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不仅重视历史学习,而且还提倡不断创新历史学习方法。习近平指出,提升党史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要不断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历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历史教育的方法,要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既要发挥传统历史教育方式的优势,又要结合现实需要,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文艺作品和影视剧作品等,将历史教育潜移默化地浸入其中[7]。习近平还强调,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把高等院校打造成党史教育、宣传和研究的重要阵地,将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发挥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效用,组织学生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等方式,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习近平还非常重视利用重要纪念日开展党史教育和学习,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党史学习与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结合起来,在党内营造学习党史国史和宣传党史国史的浓厚氛围[7]。

三、 充分运用党史国史

习近平不仅重视党史国史的研究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而且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史国史在以史鉴今和资政育人方面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党史国史和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的基础上,关键在于如何充分运用党史国史。

(一) 运用历史规律

历史规律是凝结在悠久历史进程中的瑰宝,发现、掌握和运用历史规律,是汲取历史养分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强调,学习历史就是要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三大规律”,无一不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沉淀而来,都是我们应该遵循和运用的历史规律。一是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8]我们应该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并从中找寻历史规律,从而指导党的各项工作。二是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四十多年的经验教训弥足珍贵,要从中把握和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三是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

(二) 运用历史知识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知识。一方面,运用历史知识以增长历史智慧。历史记录了人类发展的整个历程,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血染戎衣;无论是王朝更替,还是制度变迁;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人类进步;这些都在历史这本“百科全书”中记载和留存着,见证着“以史知兴替”。习近平历来倡导读史——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习近平潜心研究的内容。他经常引用《史记》、《春秋》、《汉书》、《战国策》等史书典故,他对世界历史也有较深研究,他对中国近代史和党史更是如数家珍。正如他自己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而总结的读书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另一方面,运用历史知识以发扬历史传统。习近平认为,充分掌握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能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8]。

(三) 运用历史资源

习近平非常重视对历史资源的保护和运用,不仅要求保护好、运用好各种历史纪念馆,而且强调要抓住重大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开展历史教育。

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历史纪念馆。习近平以身作则,带头参观各种历史纪念馆,并以此为契机提出自己的执政理念。2012年11月,习近平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之后,带领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历史展,强调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向世人郑重地提出了自己的执政规划。时隔五年之后,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率领新任政治局常委来到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上海和浙江嘉兴,通过追忆建党历程,再一次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2018年11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历史纪念日。十八大以来,新设立了一批国家级纪念日。2014年,为迎接201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新设立了三个国家级纪念日,包括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中国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习近平还利用这些纪念日,向世人传播中国人的历史观和价值理念。2015年9月3日,在各国领导人汇聚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向世界再次表明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和捍卫和平的决心。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回望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通过这样的历史纪念日活动,不仅激发了人们爱国主义热情,而且还唤起了人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四、 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重要论述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习近平关于研究、学习和运用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不仅推动了党史国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充分发挥了党史国史的重要价值,而且还有效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党史国史的攻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推动了党史国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研究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党史国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党史国史研究的主要任务。一是明确了党史国史研究的重要定位。习近平提出,要高度重视党史国史工作,不仅要充分发挥党史国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还要将党史国史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进行谋划。二是分析了党史国史研究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指出,研究和评价党史国史,必须要把握“党史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这为党史国史研究既明确了方向,又指明了工作重点。三是创新了党史国史研究的工作方法。习近平倡导,党史国史研究要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要继承和发扬以往工作中所形成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也要注重将现代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党史国史工作中,不断用创新方法推动党史国史工作。

(二) 发掘了党史国史工作的重要价值

党史国史工作是围绕历史展开的,但研究历史却是为了放眼未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史国史工作,不仅将历史比作“最好的教科书”和“最好的清醒剂”,而且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史国史的重要价值。一方面,研究、学习和运用党史国史,要充分发挥其以史鉴今的作用。习近平引用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教育广大党员要以苏联历史为鉴,对境内外敌对势力诋毁和攻击党史国史的各种行径保持高度警惕,防止重蹈苏联覆辙。另一方面,研究、学习和运用党史国史,要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所谓党史国史的资政作用,是指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把握历史脉络,尊重历史规律,为党和政府提供必要和及時的决策咨询,达到以史资政的效果。所谓党史国史的育人作用,是指通过充分运用党史国史的研究成果,对人们进行历史宣传和教育,达到以史育人的效果。

(三) 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国史的诋毁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开始沉滓泛起,要么诋毁党的领袖,从攻击毛泽东开始,进而对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进行诋毁和谩骂;要么否定党的历史,把党的发展历程描述成一系列错误的叠加;要么污蔑革命英烈,否定董存瑞、质疑邱少云、恶搞狼牙山五壮士、抹黑刘胡兰等;这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行径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习近平高度关注历史虚无主义,多次提到我们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关于正确评价党史国史人物的重要论述,关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等,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其“伪科学”的本质特征,又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

五、 结 语

回顾共和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这一過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民族复兴之路。回望昨天,是为了开启更美好的明天。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围绕科学研究党史国史、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充分运用党史国史等重要问题展开,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党史国史指明了方向,而且还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共党史研究,2010(8):5.

[2] 王桂强.学习习近平历史思想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1):9-1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2.

[4]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4(02).

[5] 李庆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思想[N].学习时报,2016-06-30(01).

[6]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1):5-10.

[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3(9):5-9.

[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责任编辑 文 格)

猜你喜欢

历史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历史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几点思考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