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在八尺门的丰碑

2021-08-27黄辉全

闽南风 2021年8期
关键词:向东东山海岛

黄辉全

有人把向东渠誉为“南方的红旗渠”,那是因为向东渠的美融入其山其水、其人其事、其历史其精神。它展现的不仅是一道绝妙风景,更是一段在艰苦岁月中,以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创造出人工引水工程的又一奇迹,镌写着当代愚公移山精神。

穿过一片茂密的杂灌刺木,爬上后林山,为的是一览向东渠雄姿,感受这一震撼人们灵魂的向东渠精神。当我站在八尺门古炮城遗址上,放眼望去,巨龙蜿蜒,横跨海峡,吞云吐水,滋养着云东大地。其磅礴之势令人荡气回肠,不由发出敬叹。

晚霞笼罩下的八尺门,波光粼粼,鸥鸟掠过,七彩祥云悠悠而行,像一幅幅装饰画挂在天空,充满了禅意,让人感受到巍巍渡槽格外的峻秀雄伟、厚重而深沉;也感受到大海的祥和宁静,却又比平湖气度轩昂,奔放洒脱。

史志记载,八尺门是座千年古渡,是出入东山的门户,古称陈坪渡,为东山岛连接大陆的“咽喉”、兵家必争之要隘。后来又因戚继光在此抗倭戍守,而有“戚伯渡”之称。清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为断绝东山岛人民与抗清将领郑成功的联系,采取惨绝人寰的“迁界”,在渡口筑八尺高的界沟、界墙、炮台,驻兵把守。曾有诗句“举目眺望八尺门,心碎神乱珠泪流”流传。岁序更迭,如今那道老界墙早已在风雨沧桑中化为乌有。

海峡潮流涌动,历史风云变幻。八尺门如同一位惯看春风秋月的老人,端坐古渡口,审视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1950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八尺门海峡,解放了东山岛。但是,不甘失败的国民党台湾当局却虎视眈眈,企图利用东山岛这块紧靠大陆战略上极好的跳板,于1953年7月16日,调集1.3万多国民党军队陆、海、空力量,在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的率领下,孤注一掷,发起反攻大陆最后一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山保卫战。

朵朵伞花撒在八尺门海天之間,精锐的敌伞兵欲借空降先势夺岛。谁知被我英勇军民全歼,魂断蓝天,取得闻名全国的八尺门大捷。八尺门,被誉为东山人民的英雄门、凯旋门!

四面八方的车辆从八尺门跨海大桥飞驰进出东山岛。可昔日的八尺门渡口,却是一个风高,浪急,水深,处处险象环生的危渡。赶路的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寒风、酷暑中等候渡船接泊,还得靠小舢板摆渡运送粮食、淡水、柴草……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1959年的一天,谷文昌,这位太行山打石匠出身的东山县委书记下乡来到了这里,目睹这揪心的情景,他再也按捺不住了。

老百姓的呼唤声如同八尺门的阵阵涛声,无时不撞击着谷书记的心。

“不救民于苦难,要共产党人来干啥?”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从根本上改变八尺门交通环境的大胆想法,在他脑海里形成:必须修筑一条直通大陆的长堤。

1960年4月,在东山经济极其困难,也是新中国遭遇三年困难的日子里,谷书记带领东山军民以木麻黄般的坚韧意志和“精卫填海”的勇气,向海峡开战。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世世代代的海岛人做梦都想着能修一条海堤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后林海堤头,巍然矗立着一座花岗岩八尺门海堤纪念碑,在木棉树与老榕树掩映下,是那样的庄严、凝重。“在人民解放军和邻省邻县的船工、石工的大力支持下,战胜重重困难,在短短的一年多内,这道长620米,顶宽17米,高16米,坦坦荡荡的海堤已拦腰截住海峡,变天堑为通途……”创造出“海峡飞桥,人间奇迹”。我被这段让人热血沸腾的传奇与豪情深深感染着。

凝望那枝干挺拔的木棉树,与身后郁郁葱葱的木麻黄。我想,这不就是东山岛的灵魂和东山人民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化身么!

一条长堤彻底改变了东山人民用舢板渡海到大陆的困境,让东山告别孤岛时代,成为继厦门高集海堤后福建省第二条连接大陆与海岛的海堤,极大地促进了东山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后来修建向东渠渡槽奠定基础。

“守着漳江种旱田”是昔日云霄县的真实写照,横贯全县的漳江水滔滔不绝,却因河床低无法灌溉农田,完全靠天吃饭。东山县更是白沙茫茫,岛上没有一条溪流,全县9万亩土地,几乎全是“望天田”。

老百姓苦叹:“一场大雨冲水土,三天没雨火烧埔”“春雨来临柴草绝,作物十种九无收”。

凤凰涅槃。就在八尺门海堤建成十年后,云霄、东山两县把共建向东渠作为奋斗目标。云霄县委提出“不把水送进东山,算不得解决云霄的水利问题”;东山县委号令全县“跨出海岛与云霄人民一道同心共建向东渠”。1971年9月,向东渠引水工程正式启动,来自东山各乡镇的一万多铮铮铁骨的汉子,自带铺盖和口粮,住进简陋的工棚,冬冒严寒,夏顶烈日,日夜兼程,奋战了近千个日夜……为将甘霖引入东山岛,建设者们夜以继日,把大锤抡过头顶,凿子叮叮作响,吱呀的小推车,一刻也不曾停止。为打开挡住水口的石狮山,东山县西埔公社民兵在十二排岭发起一场白手打隧洞的战斗。工地上除了两台风钻机外,只有几十把铁锤和钢钎,100多个民兵中只有4人学过打石,更没人打过隧洞,他们毫不犹豫地投入战地练兵,边学边干,轻伤坚持不下火线,没多久人人学会了打眼放炮,连续奋战五个多月打通了一条330多米长的隧洞……从乌山南麓到东海之滨,跨海峡、贯两县,云东两县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浇灌出一条全长85.81公里的人工天河。这是何等的惊人壮举!

一铲一锤天地换,一个个“土办法”攻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能工巧匠继承和发展了宋朝赵州桥的建筑艺术,用单曲拱和双曲拱,把实心墩变为空心墩。那57座高高耸起的花岗岩槽墩,如同57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把跨度23米的渡槽凌空擎起,书写出红旗渠般的人间奇迹,为全国正在大力修建水利设施,兴建凌空渡槽和大型拱桥探索出新路。

仰望横空飞架,当年建设者们筚路蓝缕、移山填海的动人故事,仿如一轴长卷展现在眼前。听,那是一曲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英雄壮歌!看,这是一道奔流不息、令人心潮澎湃的精神图腾,更是一座融入我们民族精神的时代丰碑!

向东渠水流汤汤,化作对祖国的深情礼赞,让海岛换了天地、百姓换了人间。清澈的泉水滋润着东山岛这块220平方公里的土地,昔日的飞沙荒岛变成东海绿洲。改革开放以来,东山经济有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老百姓步入小康生活之路。相继建成八尺门跨海大桥、大产跨海大桥、高速公路和新的水源项目……为东山经济的快速发展打通了命脉。如今这只玉蝴蝶变美了,她像一颗镶嵌在闽南海湾门户的海上明珠,是那样的美妙绚丽,楚楚动人。

最是一年春好处,春风又绿东山岛。服役一甲子的八尺门海堤和建成半个世纪年的八尺门渡槽已完成历史使命,即将从“大功臣”到“功成身退”的华丽转身。八尺门海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在东山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已拉开建设序幕,可以预期一湾碧海银滩的东山湾将得以重现。

八尺门海堤和渡槽印刻着太多特殊时代的故事,承载着东山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原色,可歌可泣,丰沛美丽。睿智的东山县委、县政府以异地迁移保护的方式,让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得以留存下来。

著名作家蔡其矫说:“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就是这样与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而且一定还有许多更可爱的事物,会被英勇智慧的人民一一创造出来。”

是的,正因为东山有了一代接一代、一任接一任的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发展的优良传统,才让这座荒凉的海岛渐渐地打通了生态“血脉”,为后人留下了天蓝水碧、风景如画的良好生态环境,才有了今天的“生态旅游岛,富美新东山”的美好愿景。特别是近年来,东山县大力推进建设“全域生态旅游海岛”,探索打开“生态+水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四条转换通道,为东山经济的腾飞再插上新的翅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东山将不仅只是一座绿洲,更将成为一个“百姓富、生态美”的生态海岛大县。

阳光妩媚,惠风和畅。当你走进东山,不仅会为这座旅游岛的生态之美发出赞叹,更会为东山人民为传承谷文昌精神而进行的矢志不渝的努力而感佩。

猜你喜欢

向东东山海岛
夏季开空调,怎样才能不生病?做好这些防范措施很重要
东山由义井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红红的苹果
东山书院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吴向东油画作品选登
在海岛度假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神奇的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