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塔式模型的探索与实践

2021-08-24刘艳李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7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学生党员实践

刘艳 李洁

[摘 要] 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推进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活动。从有利于推进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载体及与高校人才培养契合度三个方面阐述了志愿服务在推进大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管理中的实践意义,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实施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现实问题,探索构建了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由生活层面、学习层面、价值层面构成的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塔式实践模型,并且对该模型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塔式模型;实践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研究——基于社会实践塔式模型”(20JDSZ3038)

[作者简介] 刘 艳(1973—),女,广东高州人,硕士,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7-0105-04   [收稿日期] 2021-01-30

一、引言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全程化教育管理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如果还采用传统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则会跟不上新时代学生党员群体对自身个体发展的现实需求[1]。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在国家志愿服务体系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引导学生党员主动加入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已成为众多高校对学生党员实施全程化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不仅可以使其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而且可以不断深化党性教育,提升党性修养,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将社会志愿服务引入高校学生党员的全程化教育管理,在探索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基于志愿服务塔式模型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机制。

二、高校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现实意义

(一)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志愿服务有利于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2]。志愿服务是党员参与国家建设、服务社会需求、承担时代责任的重要途径,其核心要义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一致。在高校学生党员中开展志愿服务,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群众,利用所学所长服务人民,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有利于把学生党员培养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主动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积极践行者、国家民族振兴的现实奋进者。

(二)志愿服务创新了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大学是青年最具有可塑性的人生阶段,正处于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成熟的关键期。因此,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领青年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目前,高校发展学生党员,更多的是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前期考察和培养,而学生成为预备党员后重管理、轻教育。针对前期考察与培养较宽松的现状,志愿服务正好为高校学生党员接受全程化的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厚土壤。学生党员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深入了解了国情、民情,扩大了视野,提升了格局,丰富了阅历,增长了经验,在实践洪流中砥砺品格、锻造本领、强化责任,增强投身中国梦的使命感。

(三)志愿服务的目的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4]志愿服务是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践行所学所想,优化个体知识结构,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型。

三、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重要实践活动,但是相比共青团的志愿活动,没有形成独具党员特色、较为成熟的活动形式。

(一)学生党员从事志愿活动的主动意识不足,认知容易出现偏差

目前高校党员活动多源于上级指令,从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上都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自由发挥,而且大多数党员志愿活动采取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方式,部分学生党员参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于党员身份和组织指令,没有在主观上形成对志愿活动的自觉认同,容易产生“要我参加”而不是“我要参加”的心理认知。基于这种偏差,部分学生内生动力不足,参与意识不强,在现实活动中容易出现责任心不强、态度不認真、活动效果不佳等问题。而且,目前在大部分的志愿活动中,学生党员承担的任务与普通学生差异不大,党员身份弱化,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不足。

(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和内容与专业联系度不够紧密

高校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体现。大部分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多以打扫卫生、看望儿童、关心老人等公益便民服务为主,或是利用假期组建实践服务队,简单地开展参观、走访、调研、支教等工作,看似轰轰烈烈的活动,服务内容与团的志愿服务差异性不大,既没能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又无法把握社会和群众需求,更没有把所学专业知识实实在在地用于实践,导致服务层次低、服务能力弱,个体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处于较低层次,难以满足社会和群众对党员的期望,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党员个体成长帮助有限,难以长期坚持。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学生党员实践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