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游戏精神促童心生长

2021-08-24石海松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石海松

[摘 要] 教师应充分发挥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积极打造充满智趣的语文课堂,给学生营造自由、平等、温馨的语文实践活动氛围,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在积极的活动参与和活动创造中,智慧学习,张扬个性,乐观成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游戏精神;智慧成长;核心素养

喜欢游戏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孩子能通过游戏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运用游戏与人交往。因此,教学工作者需要契合孩子喜欢玩游戏的心理特点,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希腊语里的“游戏”和“教育”两个词的词根相同,都有“儿童活动”之意。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儿童的一切活动都带着游戏的元素,散发着游戏的快乐。成尚荣指出:“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们有他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我们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思维,顺应儿童的思维,在理解儿童思维的基础上,给他们和谐、自然的引领。

笔者认为,充分发挥“游戏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影响,以“游戏”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笔者通过发掘文本中的游戏元素,设计游戏化的导学板块,让儿童在游戏中,实现精神自成长,发展语用能力。

一、还原文本的游戏意味

对于作者来说,他们的文字创作本身就充满着游戏的意味。作家三毛曾直言她的写作“就是一种游戏”。即便是历史上出名的“苦吟诗人”贾岛,他“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文字的游戏。叶圣陶写的《荷花》一文,同样源于游戏的角度,折射出儿童多彩的世界。

因此,我们不妨以儿童的视角,还原文本的游戏意味,和儿童一起感受游戏般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体会游戏般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样可以轻松发展他们的精神文化素养,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

比如安徒生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故事以不安分的、总想走出去的豌豆为主人公,作者假想出它们被一个孩子当成玩具枪的子弹分别被射出,继而自然想象出它们各自的命运,并重点突出了最后一粒豌豆以自己平和的心态,不断地成长,感染、激励一个小女孩与疾病斗争,渐渐恢复健康的美好主题。整个情节自然、流畅,非常符合儿童的游戏体验,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感、愉悦感,品味优秀作品的文学魅力,激发自己创作童话故事的愿望。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会提问”,旨在培养学生质疑和思考的能力。不同课文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们也应该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教学任务和体验。因此,面对这篇课文,笔者没有立即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会提问”,将这个有着丰富游戏意味的故事视作“教学的例子”,而是通过“我来讲一讲其中印象最深的部分”活动,让学生反复品味,在游戏情境中提升自我提取信息、交流感受的能力,并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随后笔者以提问的方式,比如,“故事中的豌豆分别有着怎样的愿望?”“它们被小男孩当作子弹射出后分别有了怎样的经历?”“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能治好小女孩的病?”让他们感受提出问题对于讲好故事而言,有怎样的帮助,从而树立学生的提问意识。

二、创设儿童喜爱的游戏

师生对话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我们语文阅读交流时最常用的。一问一答,看起来似乎是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体验,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积累语言材料,内化表达方式,其实,学生的学仍是被动的。此时,学生揣摩老师心思的精力,远大于花在文本阅读上的精力。

教师还可以围绕课堂学习目标,创设一些儿童喜爱的游戏,以多样化的游戏形式来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发现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比如教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课)时,设计了“拼一拼”“演一演”的游戏,让学生在读懂文本、还原画面、图文对照中,感知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一)拼一拼

课文第二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满墙生机勃勃的爬山虎,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你能把它们拼出来吗?笔者准备了电子绘图软件,拿出没有上色的叶子拼图,然后让学生自己上色,自由排列这些叶子,并运用文本的语言,说明自己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在拼图游戏中,边玩边思考,边读边说,享受着最大的活动自由。当他们拼出叶尖儿齐齐向下、紧贴着墙面、排列均匀、紧密而不重叠的画面时,不由得被这样的美惊住了。“一顺儿”“绿得新鲜”“铺”“均匀”“重叠”“不留空隙”“一阵风拂过”“漾起波纹”等原本陌生的词语,在拼图游戏中也变得更容易理解了。

(二)演一演

“你读到的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爬满了墙壁的?把你自己假想成那片积极向上的叶子,来给大家演一演爬的过程。”面对这样的游戏,学生兴致高涨。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潜心阅读文本,准确提取文本信息,融入自己表演的剧本,笔者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在小组内成员的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互相启发下,让每个人真正参与实践。然后,教师挑选若干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爬山虎吸住墙面的情景,在一次又一次的摘抄、复述中,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爬”的过程,感悟和积累了准确、形象的写作方法,掌握了仔细观察的方法。

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教师总是习惯以讲授和灌输的方式渗透知识。这种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地位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或被动地背诵。只有将教学内容设置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让学生收获真实的体验之后,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所设置的游戏化学习活动,应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锻炼文本解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单元语文要素也在展示、交流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三、发展积极的游戏精神

席勒说:“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是真正的人。”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通过游戏化教学,我们不仅营造了一种宽松、活泼、有趣的氛围,还让学生会玩、能玩、敢玩、乐玩,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还能鼓励学生大胆释放心中独特而张扬的游戏天赋,发扬他们身上积极的游戏精神。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会成为创造性的可持续性活动。

比如阅读《蟋蟀的住宅》(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你打算推荐大家怎么来读?”学生立刻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我打算邀请同桌跟我一起读,我读一句,她读下一句,我再接着读……”“我们小组四个人打算一小节一小节地读,谁读得好,就奖励他再读一个自然段。”“我们想请我们小组的朗读高手读,她读一句,我们跟着有感情地读一句。”“我们也是小组读,每个人自己默读,然后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比一比谁的收获最多。”

正所谓“教學有法,教无定法”。学生的主意很多,游戏的方式和游戏的竞赛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这些完全出自个人爱好的做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课文阅读效果,肯定要比教师“一刀切”的朗读方式灵活、有效得多。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每一种活动不是一种劳作,就是一种游戏。”没有辛勤劳作压力的游戏,让阅读活动少了一些功利,多了几分乐趣;少了一些压力,多了一些自由。这些在游戏中创造的能力,定然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让他们不断形成变苦为乐的游戏精神。

总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融入游戏精神,既符合儿童的天性,又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成为彼此的伙伴,语文的智趣在游戏中得到充分彰显,儿童的生命之花也绚烂绽放。

参考文献

[1]陈亚燕.探究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契合路径[J].教育界,2020(44):93-94.

[2]周俏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字理教学的方法创新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4):177+179.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下英语词汇学教学策略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