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论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考

2021-08-24林舒漫朱春林陈薏邵帅李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0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中小学

林舒漫 朱春林 陈薏 邵帅 李炜

【摘要】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用“真理模式取向”取代“感性”教育以及“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的失衡,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过程过于脱离生活实际。本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角下,提出以下几点新思考:从学习方法上看,语文学习应当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学习内容上看,教材不能是课程内容的全部;从教学方法上看,主张“活的教育”;不必刻意地追求“创新”,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创新。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用“真理模式取向”取代“感性”教育

当今语文课堂的上课模式多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人独角戏”,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井水和河水互不相干”。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在“作祟”,即“真理模式取向”,把语文课当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来看待,把语文当作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忽略了语文本身应有的“感性”教育。

从语文的教学方式上看,由于统一考试的需求,语文课上出现了一套“标准答案”,总是会见到教师在向学生解释答案为何如此,学生被教导,要揣测出题人的思维,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同时又被要求说出对文章的思考,不要重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主观题,部分教师会给出一套套答题模板,按照模板答题就能得到不少分,等等。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大减少了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这套“标准”用一个分数来衡量了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程度,但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的不同思考,没有了百花齐放怎会有争奇斗艳?所以,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像在为蓄水池里加水,加进去的水也是死水,没有灵性的浪花无法滋润立足的土壤。

在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习作中充满了“套路”——所用的素材雷同,而且充斥着许多假话和套话。比如,感受到母爱的那天一定下着暴雨,因为妈妈冒雨给自己送伞,或是连夜送自己去医院,升华处必定落泪;再比如,助人后“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被帮助后望着某人背影 “不知道自己脸上是泪水还是雨水”……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真实的生活时,却说不出真话?王颖和学生私下探讨时,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害怕写真事真话,教师会觉得立意不高,给不了高分。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能自如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干脆拿现成的例子来应付。

(二)“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的失衡

随着教育的进步,“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其弊端日益暴露。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完全掌控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流程走,绝不容许任何偏差。但是,课堂往往具有生成性,具有不确定的因素,传统的教学或选择忽视生成,或硬性把学生的思维掰“直”,“本本分分”地按照教学设计走,这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当然,这种情况也早已被教育者发现,并且试图改变这种僵死的设计。因此,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学为主”的方式,但有的教师在运用时没有把握好度,造成了语文教学的无效和语文课堂的虚假繁荣。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

(一)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平民教育推广时期。陶行知吸取借鉴并改造了杜威的教育理论,立足于中国社会特殊时期的国情和教育实情,本着“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核。首先,生活就是教育。没有生活便没有教育,教育是依附于生活存在的。“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连带来的。既然教育源于生活中,那么“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指导。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陶行知把该理论应用于乡村教育,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以“生活教育”的五条目标来要求学生。陶行知怀着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现在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显得枯燥无味,并不是语文本身的错,而实际上是教学过程过于脱离现在的生活实际,按陶行知的话来讲就是“瞎做、瞎学、瞎教”“字纸篓,死读书,读死書”。为此,我们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出四点启示。

第一,从学习方法上看,语文学习应当从生活实践出发。为了改变当前的语文课堂模式,我们认为可以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出发。首先,语文是一门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相对感性的,所以,在学习语文时,必须强调“感性力”。而人是感性动物,感性则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语文的学习必须从实践出发,学习古典艺术(琴棋书画)等,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而不能视教材为“至圣经书”。这符合陶行知将“做”放在第一位,“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

第二,从学习内容上看,教材不能是课程内容的全部。在教授语文时,应要注意语文不是一门单纯的知识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靠灌输知识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而这种“提高”也恰恰是无用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对话观念尤为重要。这种的全面引入,最深刻的意义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层面的,而是学生观层面的。在新课程中,学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与文本的对话者。“这个文本是什么”的问题被“这个文本对我意味着什么”取代。通俗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与文本“心灵”的对话中去感悟语文(语言)的魅力。我们认为,可能产生作用的手段,是将唯一标准答案改为多个答案,主观题以言之有理为评判标准。将课堂语文教学的揣摩思路变为讨论,教师更多地进行引导而不是规定,让学生更过体会到汉语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中小学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生活,习作之“本真”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研究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