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1-08-24黄婷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0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核心素养

黄婷婷

【摘要】教育任重而道远。关于教育的起源的争论在中西方学者中有不同的答案。没有教育,没有教育工作者,没有受教育者,一切都变得轻松,但如生命一样,没有了教育也会没有责任,一切变得毫无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与时俱进,“核心素养”一词应运而生。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紧扣“核心素养”这一要求,以及结合课堂实例探索如何把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与核心素养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激发思维;工具性;人文性

一、明确语文课程的标准性,重要性和发展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足以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十条总目标为例,其中第一条“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关键的是第七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标准提醒着教育工作者时刻要把人放在教育的首位,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把知识整合、消化,这是一大难题,所以,我们要有一定的标准去践行和评判。笔者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清楚了解语文课程标准,但是“学有定法的同时学无定法”,同样,“教有定法的同时教无定法”,教育有趣的地方在于教育工作者的个性以及受教育者的个性,人是教育的主体,而且受教育者是发展中的人,课堂就像一个化学实验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产生化学反应,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必定绚烂唯美。

二、时代的召唤,语文能力从“素养”到“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素养”就是指经过平常不断地努力、自然而然达到的水平或造诣。语文素养是其下位概念,指经过平常不断的语言训练而努力达到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的养成可以说跟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三维角度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三维角度还会有更核心,更贴近的阐释,上升到“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核心素养”代表着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的素养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教育目标,我们可以从知识核心,能力核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总体“核心素养”。

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读书、写作,这是语文科的本质性的行为表现。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学习能力与空间都有限,传统的“知识主导型”的教学不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了。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单一的知识学习目标走向多元的核心基础教育,从复杂而有深度的知识学习走向简洁够用的知识学习。

语文课程更多的是在寻找语言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它更侧重在思维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核心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核心包括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阅读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具有归纳、演绎、比较、想象和创造等能力。那么,在有限的课堂上如何有限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去进行教学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挖掘、去反思、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展现到核心素养中去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在课本中的呈现方式是书本语言,要引领学生读懂书本语言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来进行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课《美丽的小路》教学中,课文分为12个自然段,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读通顺、流利之后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分角色朗读,个人的分角色扮演与朗读来加深学生对于这篇课文语言文字的喜爱。那么,在多次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美丽的小路是怎么不见了的?鸭先生为什么说‘我明白了!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去思考学习这篇课文,他们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进行情感分析与价值观的引导。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教师会通过不同句子,不同标点符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不同标点符号带给自己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等学生举起小手并且回答的時候,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们的意见。

四、总结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在于一朝一夕,知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一直努力的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抛弃传统的“知识主导型”课堂,转变课堂模式、教学模式。希望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教育路上的“雨露风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认真担负教书育人的责任,那么教育便没有意义,希望能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共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王红.走向核心素养[J].静安教育,2015(12).

责任编辑  林百达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核心素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