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正负效应及其应对

2021-08-23王文章

人民论坛 2021年21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

王文章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社会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的以反理性主义文化传统为特征的社会思潮,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现代性,坚持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对当代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和思想意识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是西方后现代文化移植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深刻解构精神、实用主义和世俗倾向相结合的结果,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和多元文化结构的形成,又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从而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历史共识缺失

与现代主义深信人类理性的力量和历史进步的必然观点相反,后现代主义坚持相对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进步的过程,不完全相信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为历史著述与历史事实无关,史料只是无任何客观性可言的文本和档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史料的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历史不等于过去,而是记忆主体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对过去的表述、解释和怀旧。后现代主义所持的这种历史观,与某些著名西方历史哲学家的观点相似,如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其含义就是历史的叙事、评判与信念不能离开历史叙述者思想的主观判断;克罗齐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含义也是指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都会根据他们对自身所处时代的主观体验去重新发现、理解和诠释历史。例如,2020年夏天,美国许多地方发生了移除历史人物雕像的行动,最初拆除的主要是美国内战时期南部联邦的领袖,随后很快发展到包括华盛顿、杰佛逊、西奥多·罗斯福以及航海家哥伦布等著名历史人物身上,因为这些历史人物被指责带有种族歧视或压迫少数族裔的黑历史。该行动本质上就是美国黑人和左派按照他们自己的主观体验对美国历史进行的再诠释,目的是要打破过去以白人为主要视角的美国史叙事。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在中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它推动了史学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创新,使我们能够走出传统史学研究的狭隘天地,帮助我们从极左历史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矫正了过去存在的对历史评价过于简单化的做法,纠正了明显且严重的历史错误,重新还原了部分历史真相,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繁荣了历史学的研究。但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也带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造成了在有关历史问题认识上的混乱。特别是人们对疫情认识两极化的影响下,关于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分歧,常常为此而争辩。学术界也一样,一些学者以学术创新和言论自由为名,随意臧否指点人物、评论历史甚至戏说历史,挑战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历史情节和历史观点;以重新评价、重写历史和理性思考的名义,不加具体分析地盲目否定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甚至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变相贬低和非难英雄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和行为,美化和拔高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以价值中立、如实还原、秉笔直书和解放思想为名,以偏概全地无限放大一些历史中的问题,否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及其伟大成就,认为革命只是破坏而不搞建设,推崇以欧美为师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等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影响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部分地违背了以史实为依据进行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对历史的诠释更多地采取了观点先行的主观和相对的态度,没有充分尊重历史事实,也没有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给予同情式的理解,其结果就是加剧了有关历史问题认识的对立,不利于形成历史共识,进而影响了社会共识的建立。

道德理想与责任担当意识的减弱

后现代主义认为经过理性启蒙的世界,并没有实现理性的许诺和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反而带来了人的异化、物欲横流、道德信仰缺失和思想意识禁锢等问题,而绝对理性的统治是造成这些现代性危机的罪魁祸首。为此,后现代主义抨击一切价值标准和道德说教,否定人作为价值主体所具有的道德观念、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遵守的社会价值规范,鼓励通过加强人的个性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来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批判,对差异、多元和个性的强调,有利于人们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促进个性的解放、个体意识的培育和个人的成长。但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忽视价值理性的现存意义,夸大工具理性的负面效应,从而容易诱导人们放弃理想信念、价值规范和责任担当,导致玩世不恭和自暴自弃的行为方式的蔓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也带来了一些后现代主义思潮所批判的现代性问题。理性地看,出现这些问题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避免,但是却有可能促使那些追求个性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去接受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相对主义、反中心主义、多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念,容易为青年学生所认同。

因此,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一些人多多少少出现了理想信念退化和责任担当意识淡薄的问题。在理想信念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化、去中心化和不确定性,传统的主流价值认同开始受到挑战,一些人的理想信念日益淡薄,甚至将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目标视为僵化落后的表现,认为放逐理想、活在当下、虚无人生、绝对自由的生活理念,才是每个人应当追求的真正价值。这种生活理念必然会使利益至上、自我中心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促使一些人放任自我,随波逐流,只关注物质享受而轻视精神追求,甚至陷入精神堕落而不能自拔。在责任担当方面,由于受极端个人主义、消解责任等价值观的影响,一些人产生了消极避世心理,丧失了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并常常以个人渺小和能力不足为借口来规避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不敢直面学习、生活、就业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不愿意承担自己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等的义务。例如,一些青年人常常以没有合适的工作为借口宅在家里成为“啃老族”,实际上这些人多是因为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希望找一个付出少报酬高的工作,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样轻松的工作岗位,所以最后无奈地靠父母来养活自己。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人,追求所谓“佛系”的生活,即一种表面上看起来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和内心平和的生活,实际上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事、生活。我们不能否认人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也要承认不少人是自觉自愿选择这种恬然自安的生活方式,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中的一部分人是以追求“佛系”生活为借口,来掩饰自己逃避责任担当的行为。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