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里的“疯狂小石头”,你了解吗

2021-08-23

新传奇 2021年29期
关键词:消化液小石头胰腺

更可怕的是,痛风石还是“沉默的杀手”。它通常在痛风首次发作后的3至10年左右发生,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也是“晚期”表现之一,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

肾结石、痛风石、胰腺结石……你知道吗,我们身体里可能藏着许多“疯狂小石头”。平时相安无事,可“小石头”一旦在体内“活动”起来,那可真是令人痛苦不堪。这些身体里的“小石头”究竟是怎样长出来的?如何远离它们?

肾结石:预防它,记得每天多喝水

笼统地说,肾结石是指一些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和有机基质(蛋白、多糖)在肾脏内异常聚积,从而形成的“石头”。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肾结石不是由某个单纯因素所致。当家中有人患有肾结石时,家庭其他成员得肾结石的几率也会升高。肥胖、腰围粗的人,肾结石发生的风险也越高。

肾结石可在任何年龄段出现,最常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性别不同,肾结石发病率不同,男女之比大约为2∶1。这不仅是由男女尿道差异所决定的,还因为男性分泌的雄激素能增加草酸形成,更易导致结石形成。

目前,大量动物蛋白质、精制糖和低纖维素食品被认为是肾结石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高蛋白能促进尿钙和草酸的排泄,还能酸化尿液,而这有利于尿酸盐的结晶析出,并形成结石。

如何才能预防肾结石的发生?建议改变生活习惯。具体来说,有意识地多喝水。肾脏会过滤多余的水,稀释尿液里各种高浓度的矿物质和无机盐,使它们无法达到结晶的浓度,从而预防结石形成。

痛风石:溶解它,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痛风石,就是因痛风反复发作而形成的“石头”。它又称尿酸结节,是血液中尿酸“过饱和”,尿酸盐以晶体形式从血液中析出,反复沉积于局部组织形成的慢性异物样肉芽肿。

痛风石一般呈类圆形、黄白色,数目和大小不等,小的如芝麻,大的可有鸡蛋大小。除中枢神经系统,几乎所有组织均可形成痛风石。其中,以关节软骨及其周围软组织多见,如手指、足趾、手肘伸侧鹰嘴滑囊处。还好发于外耳,尤以耳轮多见。也会出现在皮肤、肾脏间质等处。眼、心脏、腕管、脊柱处等均有报道,但较罕见。

痛风石有何危害?以骨关节为例,痛风反复发作,尿酸盐晶体反复沉积在骨关节处,由于尿酸盐偏“酸性”,具有一定“腐蚀性”,久而久之,可导致骨质呈虫蚀样、穿凿样破坏,最终影响关节活动,造成关节畸形等不可逆的损伤。更可怕的是,痛风石还是“沉默的杀手”。它通常在痛风首次发作后的3至10年左右发生,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也是“晚期”表现之一,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患者一旦发现痛风石,要立刻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血尿酸,尽早祛除痛风石,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痛风石并非一日长成,祛除也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这类似“愚公移山”的过程,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和患者的自我管理相结合。

对痛风石患者来说,除低嘌呤饮食、戒酒、多饮水、控制体重外,血尿酸水平的控制要比一般痛风患者更严格。痛风石患者如出现局部并发症(如感染、破溃、压迫神经等)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需要考虑手术辅助治疗。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后需要坚持低嘌呤饮食、多饮水、降尿酸等慢性综合治疗,切勿以为手术结束就万事大吉。

胰腺结石:在隐秘角落,与酒精关系密切

胰腺结石的“家”非常隐秘,藏在胰腺的管道里。胰腺可以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到血液里,调节人体的血糖,还能分泌消化酶到胃肠道里帮助消化食物。

胰腺每天能分泌1至2升的消化液到胃肠道中,能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液。胰腺中密布着管道,有一条主管道叫主胰管,还有许多分支管道,叫分支胰管,如同长江和它的支流,消化液就是流淌的江水。消化液首先由细胞分泌到小分支中,再汇合到上一级的分支胰管中,最后汇入主胰管,再流入胃肠道中消化食物。

胰腺中一旦出现胰腺结石,就会堵住管道,导致消化液无法顺畅流出。消化液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高,管道就会“决堤”,此时涌出管道的消化液会将胰腺自身消化,胰腺会因此发生剧烈的炎症反应,引起强烈的腹痛,这就是胰腺炎。

那胰腺结石是怎样形成的?如同河水里会有泥沙,胰腺分泌的消化液里也会有许多盐类物质,这些盐类物质逐渐沉积、结晶和包裹,就会形成胰腺结石。

如果胰腺结石总是引起肚子疼、胰腺炎,该怎么办?可采用体外震波碎石的技术将其击碎,再通过内镜的方式掏出来。

如何防范胰腺结石的出现?其实,约有一半的胰腺结石和长期酗酒有关。长期饮酒会造成胰腺的慢性炎症,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远离酒精。

(朱权利荐自《文汇报》2021.7.18)

猜你喜欢

消化液小石头胰腺
胰腺损伤CT诊断及注意事项
胰腺超声检查
小石头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红瓶子草的诱惑
胰腺微创手术,第二天可下床
为什么不要边看书边吃饭
胰腺损伤24例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