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08-23吕文静

新西部 2021年7期
关键词:分院贫困学生贫困生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实践。目前,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精准资助识别困难、助育人形式单一,育人效果不理想、资助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在方法上应针对目前的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随着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聚焦职教研究,肩负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科技下乡、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正在谱写新的篇章。目前,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精准资助识别困难、资助育人形式单一,育人效果不理想、资助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在方法上应针对目前的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分院(以下简称分院)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在教育扶贫工作中主动作为,积极履行责任与担当,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帮扶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减免学费、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重要意义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应积极主动抓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帮扶与教育工作、资助工作,努力做到帮扶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进一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资助育人的资助方式方法以及育人效果是对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让家庭贫困、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教育,对于学生在政治方面、思想方面、综合素质方面、心里健康、职业规划以及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都会有重要影响,这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家庭和睦的长久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长治久安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和学生管理工作、资助育人工作中责任非常重大,精准资助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存在问题

(一)精准资助识别困难

目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贫困评定依据基本都包括贫困证明、家庭经济条件调查表、学生日常综合消费参考、班级贫困生的民主评议等,无法实现统一的标准和量化。所以,在这种认定过程中容易出现几种情况:一是从生源地证明、班级、学校逐级的认定耗时耗力。二是贫困学生敏感自卑又自尊,心里压力过大、缺乏自信、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社会抗压能力不强,不愿意提交申请,或者在综合评测时容易出现“比穷”、假冒贫困申请等情况。三是不同地区经济很难比较;四是在民主评议时的个人主观因素,难以客观公正。[1]

(二)奖助工作重视度不够,宣传不到位

精准资助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资助力度精准到位。受物力、财力、人力资源的限制以及制度建设的影响,学校对于学生需求的动态响应不充分,出现了资助力度不够精准、不能适时满足学生需求的现象。精准资助的思想引领存在缺位,宣传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忽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的现象,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不积极不主动,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三)资助育人形式单一,育人效果不理想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主要是解决学生上学的问题以及生活费、学费等经济困难,但是在贫困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日常学习和生活、创业以及就业方面的帮扶措施较少,忽视了资助之后的育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方面,包括心理引导和人文关怀。因此,在解决学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学生发展的资助工作,在育人上下功夫,通过多形式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最终效果。

(四)资助队伍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目前的资助队伍基本是由辅导员兼任或临时委派,不能准确把握上级文件精神,其工作大多停留在落实布置层面,缺少处理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普遍欠缺相关理论修养与业务知识,缺乏职业素养,工作推进效果较差。

解决对策

(一)精准资助,建立贫困生综合档案卡,动态管理,实现育人效果

1、建档立卡,精準资助

为进一步实现精准资助的目标,完善资助育人的管理工作,可在贫困生向学校提交第一次申请材料时,开始建档,充分采集学生家庭具体的困难情况、生活消费情况、地区经济情况、学习成绩、性格、心理状况、身体情况、特长爱好、参与社团活动情况、职业规划情况等综合材料,便于资助育人工作的考察、存档以及管理,通过实施动态管理和统一的建档立卡信息平台,进一步实现对贫困学生信息的查询与核实工作。[2]

分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施方案,扎实落实建档立卡学生的精准资助工作,完成建档立卡学生的国家助学金工作,实现“一生一档”,精准帮扶,动态管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分院认真落实建档立卡学生的精准资助工作。2020年完成省内外235名建档立卡学生的国家助学金工作。

2、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根据相关文件通知,分院按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关程序,完成了2020年生源地信用贷款学生的申请受理、资格审查及资料提交工作,省内共计90名学生提出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

3、不定期通过谈话、家访、实地考察、送温暖等形式开展动态调研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贫困情况,做好跟踪与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心系贫困生

分院通过前期的精准识别来为后期的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每年会不定期组织学生处领导、资助工作人员、辅导员等进行家访、实地考察,深入分析贫困大学生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和基本情况,当地和家庭的经济现状。通过了解申请者家庭的真实状况,加强与其家长的沟通交流,家校联动共同辅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让受助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4、建立档案后动态管理贫困生的综合情况

分院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及优秀学生学习档案,对受助的学生学习、生活、心理、职业规划等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如家访、实地考察后进一步完善动态的贫困生的相关贫困综合档案;学生的思想进步情况、学习情况、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心理测评、体育活动、职业意向等情况都应积极完善,做好档案的跟踪管理。[3]

(二)加强领导重视,制定方案,积极动员宣讲,做好奖助工作

1、加强重视,制定学院奖助、评优学生工作方案

按照国家新的奖励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各项奖励资助性规章制度和贫困生数据库建设,确保奖助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把贫困生资助工作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资助、奖助工作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让物质资助成为思想教育的精神资助,使资助工作充分发挥作用,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学生奖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分院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以奖助学金为主,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为辅的多元奖助体系。水利工程分院积极制定奖助、评优方案、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院内奖学金等评优表彰工作,并做好资助育人的宣传动员工作。[4]按班级人数全面统筹,合理分配指标,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同时公布意见反馈和监督举报电话、邮箱。[5]

2、做好奖助的宣传工作,分院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一是制作宣传板,对国家和学院有关政策进行宣传。通过召开班主任会议和班干部、学生代表会议,使全体学生都能深入了解国家、省、学校对大学生的奖励政策以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明确各类资助、评优工作的评定办法、申请条件及评定程序。二是通过团总支、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学生社团做好评优表彰的宣传活动。三是安排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办法和程序,分院有关规定和要求,使学生人人皆知。搜寻优秀获奖学生励志案例,组织其在校内开展座谈会,传递正能量,鼓励他们努力拼搏,励志图强。

分院2020年共评选出9名学习标兵,校级、院级优秀学生干部分别为12人、54人,单项奖学金3人,并以本次评优表彰工作为契机,深入开展班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开展学业预警和学风督导工作。

3、做好学生素质综合评测活动

高職院校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活动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现实表现的客观评价,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分院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进行逐一核实,征求部分学生代表意见,征求部分教师意见,对学生的思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对申报学生进行评审,提交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做到不看人情,不徇私情,并公开评选结果,完成了2018级和2019级在校学生的素质综合测评工作。

(三)多形式帮扶贫困学生,实现多途径资助育人

1、多形式帮扶贫困学生

一是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近年来,分院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助力精准扶贫。通过立体施策,切实减轻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倾斜支持贫困学生的专业需求,并在校园工勤岗位,校内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等多个方面给予扶持。

二是联系校外顶岗实习、企业兼职。分院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兼职渠道,让贫困学生在寒暑假实现受助且自助,更重要的是让其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与自信。

三是在贫困学生的岗位实践中,通过实习实践现场走访与交流、定期召开成果汇报会与座谈会等形式,就业指导,提升其就业能力。

四是“一对一”帮扶。学校积极地倡导社会团体参与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采取“一对一”的形式来积极地建立完善的帮扶关系,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感受社会的温暖。[6]

2、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一是加强疏导、优化学生心理。分院在经济帮扶的基础上,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关怀,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让学生正视贫困,消除因贫困带来的自卑感。

二是精准实施心理关怀,做好动态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分院不定期地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精准实施心理关怀。每年5月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定期开展以诚信和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正确看待家庭困难问题,强化和引导学生做人以诚信为本。[7]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分院在向贫困学生提供公平优质学习资源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体面有尊严的快乐校园生活,尤其是通过校园“十大节庆”活动,提供平台来培养他们形成“致用以学、行知并用”健康人格。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性格塑造、社交能力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三观,使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相结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强资助队伍建设

一是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学校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学院资助工作人员及辅导员的业务培训,使之充分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并向学生或其家长做好政策宣讲工作。二是要加强对资助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帮助资助工作人员掌握国家最新政策,吃透资助政策精神,丰富业务理论知识,提升资助工作的创新能力。指导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对贫困学生的识别、认定、建档动态管理等工作,细化工作程序,履行工作职责。三是不定期召开资助工作研讨会或组织沙龙活动,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分享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并努力探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8]

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在精准扶贫和学生管理中的精准资助育人管理工作,负责的工作人员应加强重视,责任到人,认真负责地完成工作。通过动态的档案管理、规范落实程序、拓展资助途径和形式、扩充服务资助工作的队伍,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资助育人工作之中,把资助工作做实、做精、做好,真正实现资助与育人结合,实现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4][6][8]赵永峰.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103-104.

[2]韦柳婷,莫丽娜,韦伟.“诊改”驱策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困境和对策[J].教育观察,2020,9(02):106-108.

[3]傅丽,马骏,高菁,刘静,翟兴旺.基于精准扶贫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4):63-66.

[5]宋勇.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风,2018(23):38-39.

[7]范碧华.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10):8.

作者简介

吕文静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分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党建、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分院贫困学生贫困生
航天科技五院西安分院扶贫工作获定点扶贫村认可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宁分院 王光勇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社团的兴趣分析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