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颈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进展

2021-08-23韦荣华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8期
关键词: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韦荣华

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之后会通过其DNA编码对肿瘤细胞的凋亡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实现肿瘤的免疫逃逸,持续HPV感染与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是宫颈病变的发生并不单是与HPV感染有关,还与患者的个人生活爱好(吸烟)、性生活史(性生活过早<16岁、多个性伴侣)、家庭(经济状况低下)、性传播疾病、环境、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且接近90%的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和99%的子宫颈癌组织发现有高危型HPV感染,其中约70%与HPV16型和18型相关。

关键词: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持续感染;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334-01

宫颈病变包括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而宫颈癌与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密切相关,亦是当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会严重影响女性的生命健康,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可能是一种经性传播的致癌病毒[1]。接着到90年代又有研究证实宫颈癌与HPV感染之间的紧密关系[2]。高危型HPV持续感染8-24个月可导致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待8-12年之后便可能会发展为宫颈癌[3]。为此,本文对宫颈病变与HPV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汇报如下。

1 HPV基因结构

HPV是一种没有包膜的二十四面体衣壳蛋白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A亚群,依照其基因序列的不同结构能够分成160种左右的基因型,其中有40种左右与人类生殖道感染有一定关系[4]。依照HPV的生长特点和致病强度能够分成低、高危皮肤型和低、高危黏膜型四类。其中低危型HPV(HPV6、40、44、61、72、108型等)主要会引起皮肤、肛门、生殖道周围出现疣类感染,高危型HPV(HPV16、18、33、39、51、59、73型等)与鼻咽癌、基底细胞癌、口腔癌、宫颈癌等有密切联系,特别是16和18型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最紧密,其中16型与宫颈鳞癌的发生有关,18型与宫颈腺癌的发生有[5]。

2 HPV的致癌机制

大多数初次感染HPV之后身体都会进行自愈,即使长期进行持续感染,病毒具有自限性也不一定会导致宫颈发生癌变。初次感染HPV之后到宫颈癌的发生过程很复杂,也很漫长,需要经过持续感染、病毒基因整合、抑癌基因灭活等,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免疫逃逸[6]。腫瘤细胞的分化和增生有助于提高其组织侵袭性,因此探讨HPV的致癌机制首先要研究细胞凋亡通路过程种的相关影响因素。有研究得出,HPV16编码的E2、E5、E6、E7蛋白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双向或负向调节细胞凋亡信号[7]。HPVE6蛋白能够与P53蛋白相结合,诱导其凋亡,从而对其杀灭肿瘤细胞的功能进行抑制;HPVE6蛋白还能够促使凋亡蛋白因子Bak的表达下调,使得染色体稳定性变差,同时使得肿瘤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增强;HPVE6蛋白还能激活端粒酶,对Src络氨酸家族激酶的降解产生抑制作用,其中Src络氨酸家族激酶在HPV的转化中起一定作用;HPVE6蛋白能够与含有PDZ结构域的蛋白靶向结合,从而诱导正常细胞癌变。HPVE7蛋白主要是通过与氨基端保守区CR2区的LXCXE碱基序列Rb、P130蛋白相结合来发挥作用,结合之后让这些蛋白降解、失活,促进钙蛋白酶裂解Rb蛋白,最终使得转录因子E2F被释放,对肿瘤细胞蛋白的转录产生促进作用[8]。另外HPVE7蛋白还能够对细胞周期蛋白A和E的表达产生刺激,对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1、P27的功能产生抑制,对正常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产生干扰作用,进而有助于形成肿瘤。因此大多数HPV感染者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只是一过性的,只有感染一些高危型的HPV,并且是持续感染才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是有持续性HPV感染者也只有一小部分才出现宫颈癌变,提示仅仅出现HPV持续感染也不能够导致宫颈癌,还需要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共同作用,包括机体免疫状况、基因突变、其他病毒感染、生活方式等,经过多个阶段和步骤才能形成肿瘤[9]。

3 HPV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

不同亚型的HPV感染会引发出不同的病变,很多研究表明高危型的HPV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密切相关,有研究得出,360例宫颈癌患者HPV的感染率高达99.00%,其中最主要以高危亚型16和18型感染为主,在所有HPV感染者中,CINII和CINIII病变中高危型HPV的感染率显著比低级别和正常级别要高[10]。还有研究得出不同的HPV亚型感染地域性也不同,例如HPV52、53、58型大多见于亚洲国家,HPV33、39大多见于南美洲国家[11]。一项关于宫颈癌高危型HPV感染的研究得出,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病变的程度有紧密联系,其中高危型中最多见的为HPV16型,该亚型在高级别的CIN组中感染率显著比低级别CIN组高[12]。当前还有研究关注到宫颈病变的发生与HPV多重感染的关系,得出在宫颈病变的各级中多重感染率显著比正常对照组高,并且多重感染的持续存在可能会导致病变出现恶性的进展[13]。但是也有相关研究得出,宫颈病变的等级增高只是增加多重感染的趋势,多重感染不会使宫颈癌的发病率增高[14]。HPV亚型监测在临床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当前临床宫颈病变虽然能够采取手术治疗,但是术后也容易复发,因此术后随访时检测HPV亚型,有助于预测病情的变化和预估术后复发的风险。一般在术后半年到一年分别检测一次HPV,若是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病灶切除的比较干净,之后检测的间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若是术后检测HPV为阳性,表明体内有残留病灶或者复发的可能。

4 结语

宫颈病变的发病机制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紧密联系,当前随着宫颈病变发病原因的不断明确和HPV疫苗的不断研发,宫颈病变有望成为一个能够预防的疾病。但是宫颈病变的发生也与患者的个人生活爱好(吸烟)、性生活史(性生活过早<16岁、多个性伴侣)、家庭(经济状况低下)、性传播疾病、环境、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等多种因素有关、婚育、地域等因素有关,HPV感染只是必要条件。保健及临床医学机构要加强宣传导致及预防宫颈病变的知识,加强宫颈癌筛查力度、给予患者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全面防治宫颈病变。

参考文献:

[1]罗晶,李婷婷,王倩,等.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及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5):427-430,435.

[2]刘一荻,吴欢,陈德福,等.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1,42(3):251-255,261.

[3]杨惠霞,韩肖燕,林宇庚,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刊,2020,55(1):68-71.

[4]王华,李娟红,田雪琴,等.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聚甲酚磺醛溶液治疗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的疗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1):143-147.

[5]唐凤祝,简洁,梁开如,等.21776例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及亚型分布与宫颈细胞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1,13(5):92-96.

[6]王志先,丁祺,王仲敏,等.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筛查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1,42(6):718-722.

[7]张武霞,张秀珊,童砚.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及p16和Ki-67联合检测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20,29(2):119-124.

[8]程群,白剑,靳镭.人乳头瘤病毒E6/E7 mRNA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与宫颈病变分级的关系[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12(9):70-75.

[9]孔蕊,姚群,吴晓博,等.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类型及载量与子宫颈癌前病变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的相关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20,14(5):376-379.

[10]褚光萍,胡佳,魏薇,等.苏州市姑苏区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情况及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6):1374-1376.

[11]张韶凯,罗喜平,李志芳,等.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中的應用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2020,42(3):252-256.

[12]唐振利,苏光,王燕,等.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E6/E7 mRNA在宫颈CIN2+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2019,40(2):122-125.

[13]李娟,刘月红,顾萍,等.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对宫颈病变的筛查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4):72-75.

[14]万彬,陈静,童华诚,等.人乳头瘤病毒与重要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共感染对不同宫颈病变发生风险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9,28(9):132-136.

猜你喜欢

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宫颈癌护理及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如何选择不同效价的宫颈癌疫苗?
宫颈DNA异倍体检测与宫颈组织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比较研究
宫颈内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进展
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Gardasil和Cervarix的临床应用
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
阴道镜检查联合LEEP刀治疗宫颈病变的疗效研究
TCT联合阴道镜在宫颈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宫颈癌术前介入治疗22例近期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