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姬塬北长6—长8油层组成藏及勘探潜力分析

2021-08-23沈志成赵沪春王为林景文平曹鹏福田亚铭张建新

特种油气藏 2021年3期
关键词:烃源砂体油层

沈志成,赵沪春,王为林,景文平,曹鹏福 ,田亚铭,张建新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 西安 710200; 2.自然资源部构造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 3.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0 引 言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截至2019年,长庆油田年生产原油为2 416×104t/a、天然气为412.3×109m3/a,油气当量已达到5 701×104t/a[1-3]。目前,盆地延长组经过勘探已经形成了湖盆中部华庆含油区、东北部陕北含油区、东南部旬邑含油区、西南部陇东含油区及西北部姬塬含油区,盆地主体区呈现出整体含油的特征[4-6],明确了油藏分布受烃源岩展布、相带分布及砂体展布的综合控制[7-8]。前人针对姬塬北地区延长组研究较少,主要在沉积相、物源、油层烃源岩富集以及油层组生烃潜力等方面。王若谷等认为姬塬北地区长6—长8油层组的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相—前三角洲相沉积,向东南逐渐过度为泥质湖相沉积,构成了长7油层组底部的巨厚泥岩[9-11];杨华等通过有机地球化学GC-MS分析,指出长7油层组底部的油页岩为盆地主要的烃源岩,长6、长8的泥岩为次要的烃源岩[12-13]。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了姬塬北长6—长8油层烃源岩的储集条件和油藏特征,预测了勘探潜力区,以期为盆地延长组石油勘探提供借鉴。

1 区域概况

姬塬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跨天环坳陷,北至余庄,南达马坊,西邻马家滩,东抵盐池,勘探面积约为900 km2(图1)。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采的主要层位[14],自上而下分为长1—长10共10个油层组,沉积厚度为400~1 200 m。延长组沉积时期,整个湖盆经历了早期沉降—加速扩张—最大扩张—湖盆萎缩—湖盆消亡的演化历程[15]。姬塬北地区延长组零星的石油勘探及研究显示,长6—长8油层组沉积厚度为265~415 m,自下而上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71、长72、长73、长82、长81共8个小层,砂体分布较广,岩性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虽然油藏研究显示姬塬北地区已有油气形成与充注发生,但对油气的勘探潜力研究不足,制约姬塬北地区长6—长8油层组的油气勘探进程。

图1 鄂尔多斯盆地大地构造Fig.1 The tectonic structure of Ordos Basin

2 成藏条件

2.1 烃源岩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最大湖泛期发育一套暗色泥岩,是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性的主力烃源岩[16-17]。岩心观察表明:姬塬北地区长7油层组发育深灰色、黑色的页岩和泥岩,并且夹杂厚度不等的炭质泥岩,部分泥岩易破裂而成薄饼状。通过对100余口井长7油层组暗色泥岩厚度统计分析,长7油层组暗色泥岩整体呈南东—北西向舌型展布,沿北东、北西及南西方向厚度逐渐减小,局部呈现不同的蜿蜒展布港湾状形态,厚度小于5.00 m;南部泥岩连片性好,厚度增大,部分井厚度大于30.00 m,主要位于红柳川地区,显示姬塬北地区烃源岩厚度发育较为不均(图2)。

图2 姬塬北地区烃源岩展布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ern Jiyuan area

通过对姬塬北地区长7油层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测试表明:TOC的含量为1.21%~12.28%;氯仿沥青“A” 为0.004%~0.388%,平均为0.189%;暗色泥岩生烃量S1+S2测试结果的波动较大,为0.46~44.24 mg/g,平均为13.01 mg/g;岩石热解类型指数S2/S3为4.73~97.82,波动较大。干酪根组分鉴定数据统计分析表明:长7油层组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见少量Ⅲ型,整体而言长7油层组有机质丰度较好,为优质烃源岩。

此外,盐66井长7油层组5个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显示,镜质体反射率为0.68%~0.99 %,平均值为0.76%,绝大部分样品已达到成熟度阶段,少量样品属于低成熟阶段。长7油层组烃源岩最高热解温度为441~459 ℃,平均为448 ℃,普遍进入了成熟阶段。

综上研究可知,姬塬北地区长7油层组烃源岩较为发育,具有形成石油的基础物质来源。

2.2 砂体特征

姬塬北地区长6—长8油层组各小层砂体厚度数据表明(表1),长6—长8油层组单砂体厚度差异较大,部分单砂体厚度不足1.00 m,部分单砂体厚度却达20.00 m以上,单砂体厚度主要为2.00~4.00 m。累计砂体厚度统计表明,长62油层组累计砂体厚度最大,为39.90 m,长72油层组厚度最小,为30.30 m。

表1 姬塬北地区长6—长8油层组砂体特征统计Table 1 The statistics of sand 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6-Chang8 pay zones in north Jiyuan area

姬塬北地区长6—长8油层组砂地比变化范围较大,平均为20.00%~35.00%,长63—长61油层段砂地比逐渐降低,依次为34.86%、33.39%和27.88%;而长82—长81油层段,砂地比逐渐增高,分别为20.39%和22.53%。姬塬北地区长6—长8油层组各油层段平均砂地比与砂体厚度变化相关性强,反映长82—长81油层段流体搬能量增大,物质供应充足,长72—长71油层段由于湖侵现象明显,物质供给明显不足,长63—长61油层段水流搬运输送能力减弱,物质供给减少。姬塬北地区长6—长8油层组砂地比变化与盆地湖平面演化密切相关,反映沉积环境对储层砂体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导致储集砂体沿北西—南东向成带状展布,并由于河道纵横向迁移摆动,形成砂泥岩互层的剖面特征,构成了有利的储盖组合[18]。

2.3 孔渗特征

姬塬北地区孔渗数据测试分析表明:长6—长8油层组孔隙度主要为3%~18%,各小层变化程度较小;长6—长8油层组渗透率多小于0.3 mD,最小不足0.1 mD,长61与长82油层段孔渗特征好的样品渗透率超过0.2 mD,反映长61与长82油层段渗透率相对优越,储层孔渗特征较好。

薄片统计及压汞测试表明,姬塬北长6—长8油层组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孔隙,其次发育溶蚀孔隙。长82油层段的粒间孔最为发育,为3.77%;其次为长61油层段,残余原生粒间孔为0.87%。溶蚀孔隙在长63油层段最为发育,主要为长石岩屑溶孔,为1.25%;其次为长62油层段,为1.10%;其余各小层的长石岩屑溶孔均小于1.00%。

压汞参数与薄片分析的定量统计表明,姬塬北地区长61—长63油层段小孔隙占比在75.0%以上,而长81油层段细孔隙较多,长82油层段大、中孔隙相对发育。长6油层组整体以微孔喉发育为特征,但长62油层段粗喉道相对发育,粗、中细孔喉累计占比近30%。长81及长82油层段微细孔喉与微孔喉占比较高,但中细孔喉及粗孔喉相比长6油层组较为发育,整体孔喉特征较为优越。综上研究可知:姬塬北长6—长8油层组孔喉组合关系主要为细孔隙微细喉与微孔喉组合,少量中孔隙与中细孔喉、粗孔喉组合,显示姬塬北长6—长8油层组具有与盆地已发现油藏相似的储集物性特征,储集条件较好[19-20]。

3 油藏特征

姬塬北地区长6—长8油层组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含油层段均位于储层质量好的区域[21-22]。含油层段的储层孔隙度为5%~15%,渗透率为0.05~1.08 mD,平均孔隙度在9%以上,平均渗透率在0.20 mD以上,单层砂体厚度在6 m以上,为延长组的优质储层。同时,已发现的油藏主要分布在烃源岩发育的区域,表明油藏分布与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关系密切,且受烃源岩展布的控制(图3)。

图3 姬塬北地区延长组峰201井—盐36井长6—长8油藏剖面Fig.3 The profile of Chang6-Chang8 oil reservoir from Well Feng 201 to Well Yan 36 in Yanchang Formation, northern Jiyuan area

通过烃源岩特征研究认为,姬塬北地区长6—长8油层组油气来自于长7油层组[23],结合盆地构造及热史演化分析可知[24]:侏罗世末期该区有机质热演化进入成熟阶段,时间较短,尚未广泛生烃;在早白垩世末期,延长组埋深超过2 500 m,古地温超过90 ℃,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成熟度为0.8%~0.9%,与现今该区的热演化程度基本一致,姬塬北地区延长组达到了热演化的最高阶段,有机质大量生烃;晚白垩世—古近纪,姬塬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抬升,盆地西缘不断向盆地内逆冲使得断裂相对发育,油气发生了广泛的整体调整与二次运移,成为了姬塬北地区油气局部地区运移调整的主要阶段。

4 勘探潜力

姬塬北地区延长组长73小层烃源岩厚度较大,分布范围较广,有机质丰度、类型与成熟度较好,生油量相对丰富,石油物质来源与供给充沛。长6—长8油层组储层砂体发育,各小层累积厚度普遍大于15.00 m,整体平均孔隙度均大于7%,甚至局部存在孔隙度大于10%的区带,渗透率相对较好,油气储集性能优越,因此,具有较大的石油勘探潜力。基于前期研究认识,结合研究成果,确定姬塬北地区峰201井区、峰11井区为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首选的有利勘探目标区(图4),预测区不仅储集砂体发育,物性好,并且紧邻烃源岩主力生油区,其中,峰201井区中盐65等井已有试油记录。同时,由于姬塬北地区长63油层组底界构造等值线呈北东—南西展布,与烃源岩展布方向近于直交,在油气成藏后期调整过程中,油气多往北西、北及东北方向运移,预测区域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结合优质储层可以有效的储集石油并聚集油藏。

图4 姬塬北地区长8—长6油层组综合有利勘探目标区预测Fig.4 The prediction of comprehensive favorable exploration target areas for Chang8-Chang6 pay zones in north Jiyuan area

5 结 论

(1) 结合烃源岩特征和分析化验资料,姬塬北地区长7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为1.21%~12.28%,岩石热解类型指数S2/S3为4.73~97.82,镜质体反射率为0.68%~0.99 %,平均值为0.76%,表明长7油层组的有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好。长6、长8油层组砂体普遍发育,储层物性好,具有石油成藏的基础物质来源与优质的储层条件,为形成大面积岩性油藏提供了储集空间。

(2) 姬塬北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在早白垩世末期大量生烃,主要形成岩性油藏。油藏主要分布在平均孔隙大于9%,平均渗透率大于0.2 mD,储层砂体普遍大于6 m的主河道部位,油藏分布与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及烃源岩展布关系密切。

(3) 姬塬北地区长6—长8油层组具有石油勘探的巨大潜力,成藏条件优越,综合砂体分布及储层物性,确定峰201井区、峰11井区为首选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猜你喜欢

烃源砂体油层
黄河口凹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二连盆地伊和乌苏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
砂体识别组合方法在侧缘尖灭油藏的应用
川东北地区陆相烃源岩评价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渤海某油田水平井随钻砂体构型分析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低阻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