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万高精度地磁和激电探测技术在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2021-08-22陈伟刚张万辉王智茂

现代矿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激电板岩金属矿

陈伟刚 陈 林 张万辉 王智茂

(青海省有色第一地质勘查院)

1∶1万高精度地磁和激电探测效率高,可发现探测区内地磁探测异常带以及激电异常带,从而为后续的多金属矿精细化勘查提供指导[1-2]。对1∶1万高精度地磁和激电探测技术在青海省查涌地区现场应用情况进行阐述,并对地磁和激电探测结果进行反演,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

1 探测区概况

1.1 地层

青海省查涌地区地层主要为三叠世巴塘群第二岩组(T3B2)、第三纪曲果组及第四系,呈北西西向展布。三叠系巴塘群第二岩组(T3B2)是区内的主要地层,呈北西向展布,倾角为50~85°,岩性以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等为主。第四系主要为冲积物,为砂和砾石组成。

1.2 构造

青海省查涌地区褶皱构造发育不明显,以断裂构造为主,区内构造与成矿及脉岩活动密切相关,控制了大部分的矿(化)体和岩脉的分布。康刹勤断裂是区内区域性逆断层构造,在北西—南东方向呈带状分布,倾向为北东,倾角为62°。

区内近东西向的次级构造极其发育,且与矿化关系密切,构造规模较小,地表因覆盖较厚发育不明显,但在钻探工程内发育突出,宽为0.1~1 m,倾角为30°左右,对铜多金属矿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斜穿地层层理的次级构造发育较少,对矿化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弱。

2 1∶1万高精度地磁和激电探测技术应用

2.1 地磁测应用分析

2.1.1 地磁探测结果

采用1∶1万地磁在查涌地区探测,结果见图1,从探测结果看出,在探测区内共有11个ΔT磁异常(编号C1~C11)。大多数异常呈条带状展布,极少数为团块状,虽然形态各异,但异常总体走向呈北西向,这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相吻合[3-4]。区内推断了8条主要的断裂构造,其中北西向断裂带有5条,北东向断裂带有3条。

2.1.2 地磁探测异常特征分析

这些断裂磁场特征表现:F1断裂位于磁异常北侧拐点位置,经F6北东向断裂带错断平移后,该断裂带磁测特征表现为串珠状磁异常带,磁异常极值附近为断裂位置;F2断裂磁场特征表现为一系列椭圆形、条带状、串珠状线性排列,断裂带位于磁场中间线;F3断裂磁场特征在ΔT化极平面等值线图上表现为以不同磁场区的分界线位置;F4断裂磁场特征在ΔT化极平面等值线图上表现为线性磁异常带,断裂带位于C7异常的中间线位置;F5断裂磁场特征在ΔT化极平面等值线图上表现为以不同磁场区的分界线位置;F6、F7、F8断裂磁场特征表现为磁异常的错动。查涌地区1∶1万磁测推断解释图见图2。

2.2 激电探测应用分析

2.2.1 激电探测结果

查涌地区1∶1万激电扫面工作共圈出4个异常,具体见图3。具体获取到的查涌地区1∶1万激电偶极幅频率(Fs)异常图见图4。

2.2.2 激电探测异常特征分析

2013年度查涌地区1∶1万激电扫面工作共圈出4个异常,结合2014年普查区北部按200 m线距开展的1∶1万偶极剖面成果,将该区异常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Ⅵ号,据异常特征结合地质背景将其分为2个异常带:①Ⅲ、Ⅳ号异常为南异常带,位于工作区南矿带中,其中Ⅳ号异常与南带矽卡岩型矿化具有一定的吻合性;②Ⅰ、Ⅱ、Ⅴ、Ⅵ号异常为北异常带,位于北矿带内,其中Ⅰ、Ⅱ异常与北带已知的Fs1铜多金属矿化带吻合性较好。异常具体特征如下。

2.2.2.1 南异常带

Ⅲ号异常带位于康刹勤断裂以南,从111勘探线至67勘探线,长约1 100 m,宽约300 m,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呈低阻高极化特征,视幅频率Fs为3.4%~5.1%,极大值为8.8%,视电阻率ρs值主要在400Ω·m左右,异常位于灰岩与砂质板岩的接触带上,异常中心地段为灰岩,两侧均为砂质板岩,与化探土壤异常AP-10、AP-19部分套合。通过物性测定结果推断该异常并非由上述岩石所引起,但地表工程揭露未发现矿化线索[5]。

Ⅳ号异常带位于139~24勘探线,长约为4 200 m、宽约为500 m,总体展布呈北西西向阶梯状,低阻高极化特征,视幅频率Fs在2.0%~6.1%,极大值为8.0%,视电阻率ρs值在200~400Ω·m。该异常地表因大块岩体覆盖,无法开展工程揭露验证,物性测定结果综合分析认为该异常并非有上述岩石所引起,推测该异常由于断层面分布的碳质所引起[6]。

2.2.2.2 北异常带

Ⅰ号异常位于测区东北角,从36~108勘探线,长约为1 800 m,宽约为300 m,最宽处为400 m,呈北西西向展布,与AP-8、AP-14、AP-15土壤异常相吻合,该异常带内出露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及辉长岩脉等,异常北侧存在有C6号磁异常。异常呈现为低阻高极化特征,视幅频率Fs值一般在2.0%~5.0%,极大值为5.7%;视电阻率ρs值在400Ω·m之内,在异常周边存在有高阻体。该异常地表出露岩性主要以砂质板岩及石英砂岩为主,带内地表发现多处铜矿化体,通过对岩石电性的测试,综合分析认为该异常极有可能是由金属硫化物富集所引起的。

Ⅱ号异常带位于测区中部康刹勤断裂以北,横贯全区,从147~112勘探线,长约为6 500 m,宽为400~1 500 m,呈北西西向展布,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特征。该异常主要受康刹勤断裂控制,异常南部边界基本与康刹勤断裂相符合,通过地表揭露显示该异常带岩性以含碳质的泥质板岩为主,异常带与土壤异常AP-3、AP-6、AP-11、AP-12、AP-17及C4号磁异常套合较好。其视幅频率Fs多大于6.0%,极大值可达13.4%,视电阻率ρs值主要在400Ω·m之内。异常带范围内构造发育,在部分构造蚀变带内存在有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如AP-14土壤异常经TC5201揭露后,在高值激电异常区发现宽为0.8 m的矿物带,Cu品位为0.20%、Pb品位为1.04%、Zn品位为0.50%,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

V号异常带位于39~7勘探线,有2个子异常组成,均呈北北西向展布。异常北侧子异常长、宽分别约为500 m和250 m,视幅频率Fs为6.1%;整体视电阻率ρs值基本在600Ω·m之内,在异常周边存在有高阻体。异常南侧视幅频率Fs极大值为6.1%;视电阻率ρs值基本在1 000Ω·m以上。整个异常区地表出露岩性以粉砂质板岩为主,不能引起该异常,结合整个普查区地质特征,推断可能由隐伏蚀变辉长岩体引起的。

VI号异常带位于55~47勘探线,V号异常西侧,北侧区域未能圈闭。目前形态整体呈南北向展布,呈低阻高极化特征,视幅频率Fs在2.0%~4.81%,极大值为6.8%,视电阻率ρs值在200~600Ω·m。该异常全部位于要出露为石英砂岩,视幅频率(Fs)几何平均值为0.8%,视电阻率(ρs)算术平均值为2 049Ω·m,可以排除是由地表岩性引起的,结合目前普查区孔内特征,初步推断该异常可能是由硫化物沿构造局部富集造成的,有必要进一步验证。

3 结 论

(1)将多种物探方法应用到多金属矿资源探测中,通过充分发挥各物探技术优势,提高探测结果精准度。青海省查涌地区多金属矿勘查采用1∶1万高精度地磁和激电探测技术。通过在查涌地区进行地磁和激电探测后,圈定了该区域地磁以及激点异常带范围。

(2)圈定的地磁带大多数异常呈条带状展布,总体走向呈北西向,这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相吻合。区内推断了8条主要的断裂构造,其中北西向断裂带5条,北东向断裂带3条。依据激电探测及以往普查结果,在探测区内由北向南依次为Ⅰ、Ⅱ、Ⅲ、Ⅳ、Ⅴ、Ⅵ号异常带,其中南部的Ⅳ号异常与南带矽卡岩型矿化具有一定的吻合性;北部的Ⅰ、Ⅱ异常与北带已知的Fs1铜多金属矿化带吻合性较好。

(3)根据现场应用得到的地磁及激电探测成果,进行了多金属矿找矿预测,可为后续该矿区地质勘察工作高效开展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激电板岩金属矿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炭质板岩引水隧洞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大功率激电测深方法在豫西董家埝银矿床勘查中的应用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高频大地电磁测深与激电中梯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大功率激电测量在冀北温家营—马家沟银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河南宅延多金属矿磁异常区找矿前景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河南省栾川县深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
我国金属矿采矿技术的进展与未来展望
板岩地区高边坡滑坡原因及治理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