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教育”被正式写入法律条文, 是进步也是挑战

2021-08-20雪沫龙方媛马晓年白璐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8期
关键词:性教育保护法学校

雪沫 龙方媛 马晓年 白璐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性教育”首次被正式写入法律条文,明确要求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并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该规定将于2021年9月1日起实施。

这两条新闻一出,瞬间将“性教育”话题推上热搜。

把性教育写进法律是必然趋势

中国新闻网曾做过一项调查:你接受过性教育吗?

接受调查的7.6万人中,有超过70%的人坦承:“没有,即使问了父母也讳莫如深”,而选择“父母会有意识地培养”或“主动问起,父母才会告知”的人加起来不足20%。差距如此悬殊,性教育的匮乏可见一斑。

另一组数据,更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2020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多达332起,受害人数845人。这些孩子中,有女孩,也有男孩,其中最小的只有一岁。

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这个数据还在逐年攀升,并且没被曝光的隐性案件还不知道有多少。每个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有一个受伤的孩子和一个悔不当初的家庭。

其实,除了性侵案件外,因为缺乏性知识而受到伤害的情况也有很多。比如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身体的发育,有严重的性羞耻;比如和性有关的校园欺凌;比如家人或是亲友在和孩子开玩笑时,会无意中触犯身体界限,等等。

很多人谈“性”色变,是担心公然谈“性”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然而,事实却是,由于性教育不足,孩子对相关知识愈发充满好奇,于是通过网络自行探索,接触到很多有关性的、未经筛选的繁杂信息,再加之知识储备不足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反而造成了错误认知。

基于以上种种,“性教育”亟须普及,正如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白璐所说,把性教育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必然趋势。

正确认识性教育,才能谈“性”说爱

越是遮掩,越有可能产生偏见和谬误,而因此导致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所以,性教育入法其实是通过法制保障,让更多人有机会真正认识性教育,不再谈“性”色變。

“性教育”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少人存在误区,认为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性侵。其实,这是对性教育的误解。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主任医师马晓年表示,性教育不只是防性侵教育,它包括生物学的性、心理学的性、社会学的性以及伦理学的性四大板块。关于性教育,其实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开始是禁止性的性教育—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后来发展为安全的性教育—灌输相关知识确保安全,预防艾滋病,避免意外妊娠造成人身伤害;再后来,人们发现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态度等,也就是现在的综合性教育。

还有一种误解,认为把性教育列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范围有点大,如果孩子太小,可能并不太适合接受性教育。事实上,性教育应该贯穿孩子整个成长过程。

白璐表示,从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和性有关的信息就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自身的性发育、周边的性信息等。性教育所要做的,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给孩子讲适合其年龄发育的主题。

相信很多人也看过一些数据,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比例在升高,很多大学不得不加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把相关教育前移,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有所涉及,比如疾病的预防、对性的态度,以及对性负责任的行为等,很多事情就是事半功倍。从小培养,一个人关于性的相关意识才会更加全面,也更加牢固。到了大学再补课,就算知道有些行为是有风险的,但对于性的态度已经成型,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性教育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们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学习正确的性知识,如此,才能够更加全面地关照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也才能够在愈加多元、包容的性观念中,推进男女平等,守望如花的未来。

让性教育不再沉默,扎实落地是关键

从性教育立法和教育部的重拳出击中,我们不难发现,开展性教育,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学校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通过教学计划开展系统的性教育,通过群体教育实现性教育的普及。

当然,这并不是说,性教育就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在上学之前,责任是家长的;进入到学校以后,责任是学校的;到了社会,责任是社会的。”马晓年如是说。系统性地开展性教育,光靠学校努力显然不够,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发声”。

于社会,需要大力造势,让性教育被认可、包容。于学校和家长,则需家校配合。学校开展的是群体教育,解决的是综合性问题。但每个孩子的发育速度不同、困惑不同,还有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没办法完全在学校解决,这就需要家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比如回应孩子的具体问题,用正确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群体教育和个性化的陪伴式教育要互相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性教育入法为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发声”提供了法律依据,也让性教育的开展有了坚实的抓手。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当社会舆论更加开放,学校更加重视,家长更加配合,性教育才更有发展的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法律法规只是指明了方向,具体落地也是个挑战,仍需更加具体的细则来支撑。比如开展性教育需要大批专业师资力量,谁来培养?推进性教育需要科学实用的教材,谁负责编写?怎么编写?到什么程度?尺度怎么把握?性教育还涉及文化、社会环境等,如何根据全国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编纂教材、开展课程?如何像教授数学、物理等传统学科一样,为性教育打造一套科学、系统的方式方法,助力性教育“脚本化”,等等。

当然,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性教育这个学科比其他学科起步要晚,性教育的开展完善也无法一蹴而就。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行动。《关于加强我国中学生群体性健康教育》这一议案的提出者、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性教育不能再沉默。

如今,性教育入法,相关工作的开展从此有法可依,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性教育能够更加科学、坦诚地开展,我们离性不再羞答答也不远了。

猜你喜欢

性教育保护法学校
管好“熊孩子”,人人有责
让性教育走近中学生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处理“棘手事件”的“一箭双雕”
学校推介
绑架罪的基本问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