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莲花池,经历曲折的北方园林

2021-08-20李立华

乡音 2021年8期
关键词:李卫莲花池精舍

■ 李立华

保定古莲池,不仅环境清幽遍布琼楼玉阁,文物典藏也十分丰富。这座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园林,承受过地震和战乱的灾祸,经历了从私人园林、官府园林、书院园林到公共园林的变迁,以一种惯看世事变幻的沉稳大气存在于古城闹市一隅。这座古老的园林不但历史经历曲折,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人们寻幽探秘。

莲池行宫,名满天下的“龙飞”刻石

古花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开凿,约建于1227年至1234 年。1284 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明朝后期,经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之后,“莲花池”成为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到了清代,这里又被改建为皇帝行宫,至此达到极盛,信步园中,随处可遇佳境。当时的莲池行宫,山水楼台参差错落,有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园内琼楼与奇花珍卉、画舫楼船相互映衬,如同笔墨工致的中国山水画,因此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自古以来,古莲花池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另外,古莲花池收藏展出的碑文刻石可谓一大景观。进入大门后,名为“春午坡”的假山两侧就是东西碑廊,件件碑刻堪称珍品。清嘉庆十八年(1813 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珍藏的褚遂良《千字文》、颜真卿《千福碑》、怀素《自叙帖》、米芾《虹县诗》、赵孟《蜀山图歌》、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7 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38方石头上,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送给莲池书院,成为莲池碑刻的发端。如今,这些法帖石刻就镶嵌在西侧碑廊。在此,我们可以近距离观赏书法大家真迹,格调高逸、技法超绝的书法瑰宝,令人叹为观止。

东侧碑廊展示的,则是清康熙帝御笔刻石和直隶总督方观承歌咏莲池的刻石等等,共计28 方。康熙帝御笔石刻大部分是他临摹唐、宋、明诗及自作诗,其中尤以“龙飞”刻石最为醒目——当初,乾隆为祝贺莲池行宫建成,将其祖父康熙亲书的“龙飞”二字带到莲池供奉。据专家考证,“龙飞”二字是康熙16 岁时写的。康熙登基后,因为年龄幼小,由顾命四大臣辅政。当时的辅政四臣之一鳌拜独揽大权,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16 岁那年,巧妙设计铲除了鳌拜,国家大权才真正回到自己手里,“龙”终于可以自由腾飞了……他心情欢快无比,信手写下“龙飞”二字。所谓“龙飞”,典出《晋书·应贞传》中“位以龙飞,文以豹变”,意思是“天子之大位,似飞龙在天;慈惠之文德,如豹纹般绚丽”。可见,此二字非常符合康熙当时的心境。

“龙飞”二字悬挂在莲池行宫后,时任直隶总督那苏图,遍寻巧匠将“龙飞”二字摹勒于石,然后请拓工精拓,再装裱成幅,分赏给直隶官员。得到者莫不如获至宝,莲池行宫“龙飞”刻石遂名满天下,并成为“镇园之宝”。

莲池书院,清代北方最高学府

古莲花池直隶图书馆

来到古莲花池大门,抬头可看到两块匾额悬挂于门楣之上。位于上面的匾,写有“古莲花池”4 个字,书写者为1921 年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下面的“莲池书院”匾额,是莲池书院末任院长张裕钊的墨宝。张裕钊深受曾国藩赏识,他曾说过:“吾门人可期有成者,惟张裕钊吴汝纶两生耳。”从同治十年(1871 年)起,张裕钊先后在江宁、直隶、湖北、陕西等地的书院任院长。

那么,莲池书院的首任院长又是谁呢?据1998 年保定莲池书院管理处出版发行《莲池书院》一书载,莲池书院首任院长为张鳞甲。张鳞甲字千子,号天池,直隶新安属(今属雄安新区)人,康熙五十四年中进士,曾任湖广道监察御史。他之所以出任莲池书院院长,还要从莲池书院的创建说起。

雍正十一年(1733 年),新任直隶总督李卫到任不久,朝廷就颁布了一项命令,要各省建立省一级的官办书院。李卫接到命令,立即把保定府和清苑县各级官员召集在一起,共商建书院之事。因古莲花池地处城中心,又邻近各级衙门,办事方便,环境也幽雅,所以被选定为院址。书院也因地得名,命名为“莲池书院”,后来也叫“直隶书院”和“保定书院”。应直隶总督李卫的邀请,张鳞甲出任第一任院长。在他主持下,各地学生负书担囊接踵而至,两年间人数将近百人。在雍正十三年乡试中,中举者多达10 人。因此,张鳞甲在院长之职3 年期满后又得以续任。

莲池书院是国家在保定首创的官办学院,也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最高学府。开办伊始,就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乾隆帝,曾3次幸临书院,并赐匾题诗勉励师生。莲池书院一时间名满天下。书院以大儒硕学为师,成为“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鼎盛时期的莲池书院,与湖南岳麓书院南北交相辉映。汪师韩、章学诚、黄彭年、何秋涛、王振纲、张裕钊、吴汝纶等众多学冠天下的宗师大家,刘春霖、王发桂、胡景桂、王树彤、孟庆荣、傅增湘、冯国璋等一大批彪炳后世的高徒学子,精彩演绎了莲池书院的历史辉煌,使这里在长达两个世纪中,成为直隶重大政治活动场所和文化教育中心。

说起莲池书院的创建者——清直隶总督李卫,可能有人会问:“这个李卫,是不是电视剧《李卫当官》的‘李卫’呢?”《李卫当官》是前几年播出的一部电视剧,该剧主人公李卫,混混出身,滑稽而聪明,胆大而干练。偶遇还是亲王的胤禛(雍正)之后,凭着出色的胆识本领,渐渐成为胤禛的得力助手,后来位至朝中一品大员。历史上真实的李卫,确实文化水平不高。不过,他虽然学识不深,却特别重视教育,尊敬读书人。任闽浙总督时,李卫就曾创建过两所书院,一为紫阳书院,一为敷文书院,两座书院在当时也都很有名气。由此可见,传奇且富有争议的经历,不但让李卫清史留名,也给后世留下了影视创作素材。

西荷塘南侧,河北省博最初的馆址

1900 年10 月,英、法、德、意4 国侵略军入侵保定,纵兵大抢3 天,莲池书院的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亭、台、楼、阁化为灰烬,园内处处断瓦残垣,惨不忍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遭受庚子之厄的莲池书院风光不再,只好停办。

古莲花池蕊幢精舍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六月,时任直隶总督杨士骧试图把劫难过后的莲池书院重新建成读书治学场所,拨银4800 两,交直隶提学使卢靖,在水东楼之北、原鹿寨处,修建了直隶图书馆。该馆为一座两层42 间的西式小楼,平面呈“凸”字形,凸出部分的顶部(3 层)建有钟楼,馆名由卢靖亲自题写。这是清代直隶省最早的图书馆,据说当时藏有书籍两千余册,是士子们读书治学的高雅之地。

在古莲花池西荷塘南侧,原有一座蕊幢精舍。直隶总督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蕊幢精舍》中记述了当时的盛景。由此可知,蕊幢精舍为相连的两个院落,正院在西,前为佛殿,后为高2 层的藏经楼;跨院在东,为栖止之所,有煨芋室、十诵禅房等。20 世纪50年代,蕊幢精舍被拆除,在原址修建了河北省博物馆大楼。早在1918年10 月7 日,毛泽东同志就曾参观过莲池书院,对蕊幢精舍印象极为深刻。后来,当他来到古莲花池视察,走到这里时说:“不是原来那个样子喽!”对拆除古建筑的行为提出了批评。1984 年,河北省博物馆迁往石家庄市之后,大楼改由保定市文物管理所使用。2008 年6月,保定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古莲花池十二景”中的蕊幢精舍、绎堂、鹤寨3 景。经过专家论证,拆除原省博物馆大楼,恢复蕊幢精舍。

每年6 月中旬到7 月初,是古莲花池一年当中最美的时节,“东塘红荷迎旭日,西塘白莲送晚霞”的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当然,盛夏也好,严冬也罢,无论哪个季节走进古莲花池,都可以欣赏自然,品味历史,近距离触摸古莲花池厚重的人文积淀,感受尘世喧嚣之外那份静好。

猜你喜欢

李卫莲花池精舍
京西郊野"莲花池"
补山精舍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莲花池的“二绝五怪”
由《安持精舍印话》浅析陈巨来的细元朱文篆刻
撇下另一半出游
撇下另一半出游
杀鹿
民国理学家群体的政治认同及其嬗变——以灵峰精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