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蛙纹的艺术特征及文化隐喻研究

2021-08-20罗葳

西部皮革 2021年14期
关键词:铜鼓花山岩画

罗葳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蛙纹是壮族地区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活跃于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蛙纹有关的神话传说以及民间艺术在壮族地区广泛地流行。它是壮族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壮族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民间信仰、美学思想以及民俗民风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 壮族蛙纹的历史文化起源

壮族人民生活在南方多山多林地带,生存环境差异较大,这致使壮族成为了一个崇拜图腾的民族,而蛙图腾则是在壮族地区流行较广且影响范围较大的图腾之一。由于受到华南高温多雨地区的条件限制,壮族生产作业以农业为主,青蛙在农田中为人类捕虫除害。在当时,人们面对虫害等状况,并没有成熟的解决措施,而对于农作物的灌溉,主要还是依靠着天然降水,尚缺乏有效的设施和技术,因此虫害状况和雨水就成为了作物收成的直接影响因素[1]。“农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人们相信蛙具有某种神秘性,认为通过对蛙的崇拜,可获得蛙的保佑,从而达到风调雨顺。同时,青蛙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的生殖能力,以及这些特性所具有的不为壮族人民所了解的性质,符合他们多子多福的崇拜心理,这也是导致蛙图腾成为在壮族地区影响范围较大的图腾之一的原因。

2 壮族蛙纹的艺术特征

2.1 铜鼓上的蛙纹

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器,东汉至唐代是铜鼓的鼎盛发展时期,各类新型铜鼓异军突起。这一时期的铜鼓争奇斗艳,最典型的装饰物就是鼓面边缘的立体蛙饰,即青蛙塑像(图1)。蛙纹铜鼓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主要为祭祀礼器与象征权利的重器,其中暗含着浓厚的蛙崇拜文化[2]。

图1 立体蛙饰细节(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冷水冲型铜鼓的青蛙塑像在艺术造型表现上十分精致华贵。每面铜鼓的鼓面边缘多为四只大单蛙,彼此之间多为累蹲蛙,或是四角各铸一头部相向的小蛙等。该蛙形体较大,腹部较扁,四足挺立,双眼外凸,身上布满辫形纹,形象逼真,动态十足,奇异多姿。北流型铜鼓的青蛙塑像在制作工艺表现上十分生动奇特,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多为素面小单蛙,通常为四或六只,它们朝向一致,多呈逆时针状排列,形象简约,风格质朴,稍显呆板;另一种则是累蹲蛙,叠踞的青蛙为一大一小相背负,与单体青蛙间隔排列。纹饰上,使用大量细密的几何形纹饰,如云纹、席纹、雷纹等,鼓面都有立体蛙饰,两种纹饰在布局上讲究对称平衡。灵山型铜鼓的青蛙塑像在审美艺术表现上十分华美稳重,主要也可分为两种:一种多为三只单蛙和三只累蹲蛙间隔排列,多呈同一方向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排列,也有少数铜鼓是全部由累蹲蛙进行排列的;另一种是三足蛙,即青蛙的后面两足合并为一,成三足形态。纹饰上,蛙臀处一般运用同心圆纹进行多层叠加装饰,蛙身及蛙头处一般运用同心半圆纹、辫纹、螺旋纹等进行多层组合装饰,十分繁缛。

2.2 花山岩画上的蛙纹

在壮族地区,蛙纹还体现在位于广西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明江西岸的花山岩画上。花山是一座临江且西壁断裂的断岩山,留存有大批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赭红色的岩画。

花山岩画作为早期人类艺术的一种表征,是壮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岩画的极品,被誉为中国稻作文化的标志,其造型具有蛙意象舞蹈变形韵味[3]。花山岩画图像众多,形象原始,包括人物、动物、器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图像是蛙形人像(图2)。花山岩画上的蛙形人像不是人而是图腾神,是壮民族保护神蛙神形象的展现,主要有两种姿势:正身姿势一般为双臂向左右两侧张开,手肘弯曲向斜上方托举,双腿朝左右两侧屈膝半蹲分开,与双臂动作对称;侧身姿势则一般为双臂自胸前处展开,手肘弯曲或不弯曲向斜上方托举,双腿朝前屈膝半蹲站立,与双臂动作对称。花山岩画风格古朴,线条粗犷而富有张力,气势恢弘且带有神秘色彩。

图2 花山岩画上的蛙纹(图片来源:网络)

2.3 节俗活动中的蛙纹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壮族先民就会在身上铭刻自己氏族的图腾,如蛙纹、蛇纹、鸟纹、太阳纹、螺旋纹等,这是区别于其他部落氏族的标记[4]。

在壮族当下的节俗活动——蚂虫另节(“虫另”为虫字旁加另)中,仍然有用蛙纹装饰身体的传统(图3)。蚂虫另节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境内,因壮族人民把青蛙称为“蚂虫另”而得名,人们通过寻找青蛙、祭祀青蛙、埋葬青蛙等多项仪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每逢蚂虫另节,壮族人民会用黑色颜料在自己的脸部、胸前以及四肢上绘制“蛙纹”,主要表现为胸部两侧的螺旋纹,同时四肢会模仿青蛙作“蛙状”动作。

图3 节俗活动中的蛙纹(图片来源:网络)

此外,蛙纹还运用于蚂虫另幡上。蚂虫另幡的底色一般为大红、正黄或桔黄,一般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词语。蚂虫另幡正中部位绘制有蛙纹,青蛙双臂向左右两侧张开弯曲向斜上方托举,双腿向左右两侧展开呈半蹲站立状。整个蚂虫另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图案简洁大方且富有张力,极具当地特色,呈现出稚拙粗犷的视觉特征。

3 壮族蛙纹中的文化隐喻

壮族百姓通过民族纹样中的文化隐喻来表达他们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消灾、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壮族蛙纹的艺术特征蕴涵着深厚的中国哲学思维和农耕文化的内涵,理解其文化隐喻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现代艺术设计语汇的丰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

3.1 生殖繁衍的崇尚

壮族人民将生殖崇拜的意愿寄托于壮族蛙纹中,来表达他们对生殖繁衍的愿望。由于落后的原始社会生产力,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人口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对于人类而言还不足以有解决物质资料生产、对抗虫害和自然灾害等的能力,这时候需要集合人类更强大的力量,团结一心,解决困难,因此壮族人民对增殖人口的愿望十分强烈。从中可以看出,壮族蛙崇拜文化是壮族生殖崇拜的表现方式之一,其所蕴涵的文化本质是壮族先民对自身稻作文明精神生活追求的一种寄托。在蚂虫另节里,青蛙不但具有神性,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即被视为女性,在远古时代常被认为是生育神的化身。作为精美的立体装饰物,铜鼓鼓面上的青蛙塑像的排列形式也就丰富多样了,比如以单蛙、累蹲蛙或单蛙与累蹲蛙相间环列等多种组合形式进行排列,其中生殖崇拜意味最为强烈的当然要属累蹲蛙这种造型。将青蛙的繁殖之象及其特性铸于铜鼓之上,生动体现了古代壮族人民朴素而强烈的生殖繁衍愿望和多子多福的崇拜心理。

3.2 驱邪避灾的祈求

在铁器传入之后,虽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天灾对壮族人民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仍然很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劳作。而仅仅依靠蛙图腾之间的血缘依赖关系,是无法满足当时人们在各方面的需求的,他们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寄托。因此,壮族人民把蛙神形象融入铜鼓中,他们运用象征着多子多福的蛙纹、象征着风调雨顺的太阳纹或螺旋纹等来表达壮族人民心中的祈求和愿景。喧腾激昂的铜鼓声和人们的欢歌乐舞达到了神性与人灵的统一,所产生的灵动感应更是描述了人们的期许,相信自己对神的崇拜敬仰可以通过铜鼓和歌舞让神知道,从而祈求得到神的庇护,驱邪避灾,风调雨顺,万事胜意,平平安安。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流传于红水河流域的蚂虫另节活动已呈逐日减少的趋势,这说明民俗艺术在脱离其原有的生存空间后,有不少民俗文化样式已濒临消失。壮族蛙纹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壮族地区十分重要的民族图案,是壮族蛙崇拜文化的体现,值得我们在民俗艺术设计文化领域进行理论和应用的深入研究。因此,如何在现代设计创作中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民俗纹样是一个很重要且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的问题。这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直观的模式去了解地域文化、欣赏民俗艺术、感受民俗风情,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扭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

猜你喜欢

铜鼓花山岩画
“五花山”的由来
题花山寺壁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花山恋
快乐的小铜鼓
花山追梦
孜孜荣岩画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