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秀松革命精神对培养新时代青年党员的启示

2021-08-19廖小红董一冰

世纪桥 2021年2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启示

廖小红 董一冰

摘 要:俞秀松革命精神是在其短暂的革命实践中凝练出的思想精华。信仰赤诚、胸怀家国、不懈斗争和勇敢无畏是其革命精神的内核,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因此,对俞秀松革命精神内核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不仅是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要求,对培养新时代青年党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俞秀松;革命精神;新时代青年党员;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2-026-04

俞秀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其革命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之魂、以传统文化熏陶为精神之柱、以实践经验为精神之基,在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上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所有一切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行动指南。俞秀松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并在马克思主义里找到了理论归宿和价值认同,逐渐摆脱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枷锁,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以此为信仰为之奋斗。加之,他出生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经济发达的浙江诸暨,深受吴越文化的熏陶和我国历史上不畏艰险、保护农民、精忠报国的英勇事迹感染,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民族责任感,这是其走上革命道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具体革命实践中,他不斷成长,逐渐锻造了革命精神。越是面对现实社会的残酷性和斗争活动的艰巨性,反而愈发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心系国家命运,时刻在革命一线斗争。纵观俞秀松的人生,青年时期就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是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的筹备者和创建者之一,后来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同王明等宗派主义者作斗争,担负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责任,远赴新疆开展统战工作等。在一次次的革命斗争中洗礼中,坚定信仰,凝练出了俞秀松革命精神,成为培养新时代青年党员的现实素材。

一、俞秀松革命精神的内涵

俞秀松一生都在为革命战斗,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革命精神。可以说,俞秀松在革命历程中始终怀揣共产主义信仰、胸怀家国情怀、忠于信念党性,始终怀有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

(一)忠于信念的党性精神

讲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第一性,是共产党人立身之本和灵魂所在。俞秀松的党性精神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认同,坚持信仰,不忘初心。1925年,俞秀松在一张表格中说自己到了20岁以后开始阅读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由此可知,俞秀松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并以此为终身信仰,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始终以坚持真理、忠于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俞秀松在莫斯科时反对过宗派主义,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反对过“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等,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时刻遵守党的规章制度和践行党的宗旨理念。即使诬陷、 困难和挫折接踵而来,也没有击垮他忠于信念的党性精神。在新疆的两年多时间,俞秀松一直坚守共产党的信仰和价值追求,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新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新疆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凝结在中华儿女血脉中最磅礴、最深厚的力量。俞秀松有着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责任感。俞秀松生活在山河破碎、军阀混战的旧中国,在孩童时期便萌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少年时便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姿态思考国家命运前途,忧国忧民的思想促使他开启了一生不平凡的爱国之行。俞秀松是杭州“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备和创建积极奔走,组织领导群众运动。在无数生死决择中,是矢志不渝的爱国热诚支撑着俞秀松不断战胜和克服一切困难。正如俞秀松在苏联致家信中独白道:“回想国内一般人民的生活情形,连年天灾人祸,不禁忧从中来,民国扰攘十六年,不知政局将于何时澄清,使人民得享太平之乐也,我虽离国三年,固无日不忧念祖国……”[2]寥寥几句话就彰显出浓厚的爱国情,可以说爱国之情是对其短暂一生最好的诠释和表达。

(三)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

俞秀松的一生都在与各种错误的思想和各种恶势力作斗争。思想上,他敢于打破封建枷锁,与封建思想作斗争。在各种“主义”泛滥时期,俞秀松的思想认识经历了自我扬弃和辩证否定,直到马克思主义在其世界观中日益萌发,尤其是在参加上海厚生铁厂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论学习中以及参加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备,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学生领袖的俞秀松带领杭州学生参加五四运动当中,在新疆推行“六大政策”时,与当时新疆的恶势力作斗争,尤其是在查办新疆督办盛世才岳父的案件时敢于发声,整顿了社会风气。在烽火乱世,俞秀松主动扛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勇敢走在前列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四)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

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告诉我们,革命事业需要无畏精神照亮。恪尽职守、不怕牺牲、许党报国的精神正是俞秀松革命故事的精练概括。在异国他乡蒙受不白之冤也依然从容不迫和看淡生死,因被诬陷为“托派”,俞秀松被强行押往苏联,临行前对妻子说道:“我个人生死微不足道,革命党人的头是杀不完的,血是流不尽的,让鲜血换来新中国的胜利。离开了祖国锦绣山河和骨肉同胞,心里实在难过……”[3]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俞秀松为了心中伟大梦想,毫不犹豫地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前往探视的妻子说道:“坐牢是革命者的家常便饭。要革命就不怕杀头。革命者是杀不完的,为革命献身是光荣的。”[4]俞秀松这种为国为民的价值观念和始终如一的革命信仰造就了其旷达生死的大无畏精神。

二、俞秀松革命精神对培养新时代青年党员的启示

青年党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重视青年党员的培养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生成新兴力量。因此,通过挖掘俞秀松革命精神的内涵价值,使其成为新时代青年党员战胜困难、执着追梦的不竭动力。

(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新时代党性修养

俞秀松革命精神与新时代青年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具有内在契合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5],是新时代青年党员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新时代党性修养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培养新时代青年党员,需要其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新时代党性修养,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6]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正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创造力。因此,新时代青年党员必须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科学先进思想将自身武装起来。这样,才能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时刻保持清醒,学会穿古引今,总结历史经验,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念,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

(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时代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蕴含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新时代青年党员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时代爱国精神,则必须深刻体验共情效应。将红色革命基因的传承从情感上得到深切转化和深入认同。一是情绪共情。俞秀松身上表现出的革命精神是重要红色文化,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要求。理解俞秀松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是单纯的知悉,而是要了解俞秀松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连接两者的情绪共鸣点,进而帮助新时代青年党员加深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情境共情。俞秀松革命精神蕴含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要求。从现实问题入手最能打动人。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厚植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逐梦路上,党内出现许多青年党员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党员,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俞秀松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仍然在不发达国家行列中,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需要一代又一代新时代青年党员砥砺前行,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和筑梦人。

(三)立足时代特征,提高新时代斗争本领

新时代青年党员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力量。立足时代特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斗争本领,增强青年党员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在青年党员教育中面对各种挑战、任务时,要体现俞秀松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彰显胸怀大局的气魄。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各种各样的思潮不断涌入,企图以价值观搅乱和瓦解广大人民群众对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维护。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必须秉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高度觉悟以及“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革命气魄,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敢于针锋相对,在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上敢于出声发力,自觉承担起举旗帜、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四)坚持群众路线,落实新时代工作作风

“我们的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6]这是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新时代青年党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执行这条准则,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主动谋划思考,以人民为中心,细化落实。俞秀松注重理论学习、坚持调查研究来自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对真理的追求,尤其是早年深刻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群众的苦难。新时代,青年党员要学会跳出本地看本地,跳出本职看本职。“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微观上,要善于把工作落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上,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宏观上,要善于把自身工作主动放到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去分析、判断和把握,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重点工作变化发展的先机,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同时,养成主动想大事、善于谋大事,以善谋多出大主意,牢固树立打基础、利长远的科学政绩观,以大情怀谋划推动工作,不仅有“一张蓝图抓到底”的韧劲,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参考文献:

[1]  俞秀松纪念文集[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342.

[2]  诸暨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诸暨市文史资料第8辑:秀松长青—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前驱俞秀松[M]. 《诸暨报》印刷厂印刷,1999.

[3]  陈秀萍.俞秀松评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124.

[4]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8:民运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235.

[5]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001).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简介】 廖小红(1994—),女,广东省梅州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现实问题研究;董一冰(196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研究。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GJB1320373);牡丹江师范学院2020年研究生科研创新资金项目《新时代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kjcx2020-165mdjnu);牡丹江师范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应对专项《新时代应对重大疫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及长效机制研究》YQFK2020008;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金课”建设专项(110040010)。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启示
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革命精神培育中的应用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