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美国UTOP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案例分析

2021-08-18杨彩香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18期
关键词:课堂评价教学质量

杨彩香

摘要:教学质量监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中课堂教学质量的观察评估能够有效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文章采用美国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UTOP(UTeach Observation Protocol)对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的六个实录教学视频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具体从UTOP系统的四个维度对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评估以及分析其教学方式方法,为目前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课堂评价;教学质量;UTOP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8-0177-03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和基础,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革新。从功能上看,教学质量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从方式上看,教学质量评价分为成绩导向的评价、他评问卷测量的评价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1]。目前,各类评价不能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或标准,如成绩导向的评价削弱了教师教学过程钟因材施教当代可能性,阻碍了学生的过程性发展,他评问卷的测量加大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地参与,稳定性不足。因此,教育研究者们着力探讨权威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助力教学供给侧改革。国内关于这方面的评价标准及体系还较少,但是,借鉴改进国际较成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观察工具已有较大的成效。其中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UTeach教师中心开发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UTOP(UTeach Observation Protocol)信效度好、易于操作、适用的年级范围广[2],且属于美国专门用作数学和科学课程质量评价的方法与工具。为此,文章通过简要介绍UTOP系统的试图对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的实录课堂教学视频进行研究分析。

2 美国UTOP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2.1 系统简介

UTOP教学观察方案(U Teach Observation Protocol,UTOP)主要运用于课堂评价,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UTOP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佛兰德斯(Flanders)的师生互动分析系统(FIAS)[3],注重通过师生对话编码来评估课堂情况。随后美国政府颁发《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4-5],各类教学监测与评估开始涌现,相应评估工具纷纷诞生。当以学生的数学成绩为结果变量时,UTOP教学观察方案取得较好的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观察评估系统(UTOP)由此快速发展起来。

2.2  评估要点

UTOP课堂评估维度有4个,分别是课堂环境(Classroom Environment)、课程结构 (Lesson Structure)、执行效果(Implementation)和教学内容(Math /Science Content),每个维度都要对应的观察要点,其中适合完整课堂评价的观察要点有32个题目,参考曹慧[6]翻译版本,如表1所示。用于课堂视频评价的观察要点包括22个题目。此次评估对象是数学名师的实录课,符号实际课堂,将根据完整版的观察要点进行评分,课外延伸,课后访谈等不进行评估。

2.3  评估流程

UTOP的评估流程分为三个步骤:课堂评估、教师问卷调查和课后教师回访。重点在于课堂评估,由于文章评估分析的对象是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因此仅完成课堂视频评估步骤,具体为:对TUOP的4个测量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的要点采用1~5分的里克特量表计分,分数越高,课堂的观察表现就越符合期望。若一些课堂观测点没有出现,则记录为NA(不适用,Not Applicable);若某些观测点是无法判断的,就记录为 NK(不确定,Not Known)。

2.4  评估标准

UTOP评分看起来主观性较强,但是,其评分过程设置了可靠的保障机制。其一是编制了详细的操作手册,教师在评估吴正宪数学课堂之前,深入学习了该手册;其二,是有标准化的评分体系及示例;其三是严格的培训,目前美国专门开设了UTOP评价资格的培训。

3 实录课堂教学视频分析

文章总共抽取了吴正宪老师的六次课,分别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平均数》《小数除法》《相遇问题》《比的意义》《方程的认识》,编号为V1-V6,分析维度分别是课堂环境、课堂结构、执行效果以及教学内容。

3.1 课堂环境维度(Classroom Environment)

在这一维度,有七个评分点,六次课在“课堂环境维度”满分为210分,每个观察点满分为30分(5*6=30)。吴老师总得分为198.1分,平均得分为33分。说明吴正宪老师在“课堂环境维度”这方面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得分比较高,具体如表2所示。

(1)课堂参与:该观察点平均得分为5分。表明吴正宪老师在“课堂参与”方面做得是相当到位的。她很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跟孩子们建立和谐友好的沟通,总会在课前与孩子们聊些“闲话”,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2)课堂互动:该观察点平均得分为4.2分。在吴正宪老师课堂中,学生之间的合作相对比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少一些的,可能由于学生属于小学阶段,“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的体现不是特别地明显。(3)课堂对话:吴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充分展现了与学生的各种对话、交流,是课堂富有活力的关键所在。例如吴正宪老师的《小数除法》这一课中,关于除法是怎么除的,原理是什么等,很多成年学生都不太了解除法的竖式计算怎么来的,然而,吴正宪老师将人民币平均分的过程比作除法,鼓励学生一步一步地分,鼓励学生每分一步就大胆发言,就这样在对话中梳理出除法的原理。(4)学生专注:通过观察,每一个课堂的学生都是充满快乐的,充满激情的,也是认真与专注的,也有学生过度着急表现,缺乏一些些沉静的心。(5)课堂管理:总分达满分,说明课堂纪律都很好,一是学生对公开课的重视,二是吴老师善于组织课堂,巧妙用指令传达信息。(6)课堂布置:这部分平均得分只有3.9分。是因为吴老师的课堂使用了多媒体的环节比较少,用黑板展示比较多,偶尔需要一些教具更直观展现的时候,没有非常地充分。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可以提前发放足够的纸张,让学生折出分数;在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竖式表示一些疑问和不整齐的时候,给出示范的竖式卡片,这样显得一目了然。(7)课堂公平性:文章认为吴正宪老师非常注重课堂的公平性,她不只是叫坐前排和踊跃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让课堂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不论答案的正确与否,更在于这样的过程。我想在吴老师的语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她的课堂也的确做到了。

3.2  课程结构维度(Lesson Structure)

吴正宪老师的六次课在“课堂结构维度”满分为180分,每个观察点满分为30分(5*6=30),吴老师总得分为136.3分,具体如表3所示。

(1) 课程顺序:通过对吴老师六次课堂观察发现,每一节课都是非常清晰的,她以各种形式的“问题发现”贯穿教学,以“疑”促学,以“答”促学等等。例如在《比的意义》一课中,巧妙地从足球的比发现问题,再从椰子粉的比中设置疑问,然后延伸至煮米饭的比进一步寻找答案。(2)重点突出:每节课都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规律进行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发现探究、理解知识原理的过程,特别是在《小数除法》的教学中,生动地把平均分人民币比喻除法过程,抓住了除法的关键原理。(3)即时评价:该观察点稍微扣了点分,一是班级人数较多,并不能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即时点评;二是公开课,时间有限。(4)课程探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时时刻刻都是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例如《方程的认识》一课中,“利用天平,怎么找出平和与不平衡的式子?”等缓缓地引导学生发现潜藏在里面的方程式。(5)课程资源:该观测点平均得分为3.7分。观察课堂中很少看到视频、音频或其他较新的教学用具,如果利用更加生动的媒体来展示,将会减少数学抽象。在信息化时代、智能化时代,必要的时候增加生动活泼的辅助工具可以进行更好的教学。(6)课程反思:“NK”,表示不确定的意思,因为是实录课,没有关于教师课后的相关情况,但后续有观看吴老师关于教学的一些经验视频,可以知道吴老师对每一次的教学都会进行课后的反思,在反思中改进,一次一次地上升,很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学习。

3.3 执行效果维度(Implementation)

吴正宪老师的六次课在“执行效果维度”满分为180分,每个观察点满分为30分(5*6=30),吴老师总得分为156.9分,具体如表4所示。

(1) 提问:该观察点平均得分为4.8分。由于公开课的原因,有少许的提问在平常的课中无需出现,总体上恰到好处的。(2)参与:课堂中总是能感受到每个学生都在激情参与,大胆表达,这是吴老师课堂的一大亮点,他通过学生参与问题的提出、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学生参与原理的梳理、学生参与表达新课的感受等来展开教学,充分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作“以学为主体”理念。(3)调整:该观察点平均得分为3.5分。“调整”强调学生的测验来推动课堂,但是,吴老师没有相关的测验来检测学生学习理解程度。(4)时间分配:时间分配看似非重点,但影响很大,吴老师的课堂有明显的时间节点,由于一些不必重复的环节,多了点时间,最终延长了整节课的课时。(5)联系:数学知识最注重逻辑,上一课没有掌握到,下一课有可能导致无法学习。可见吴正宪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虽然公开课可能会限制一些旧知识复习,实录课中仍能恰到好处地将旧知识穿插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形成了一种无缝对接的状态。以一种“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用“对比”带领学生对旧知识的深化,不仅是学习新知识,也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与延续。(6)安全性:该观测点平均得分为3.4分。吴老师涉及的 “伦理”、 “安全”与“环境”方面的教育相对来说较少。这和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3.4  教学内容维度(Math/Science Content)

吴正宪老师的六次课在“教学内容维度”满分为240分,每个观察点满分为30分(5*6=30),吴老师总得分为203.2分,具体如表5所示。

(1) 意义:该观察点得分满分,表明吴老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领悟数学、喜欢数学、感受鼓舞的过程,不只是学有所识,还符合了学生的发展水平。例如,她通过习惯性对学生的肢体接触,意识性的表扬,不断走进学生,让学生喜爱上老师,喜爱上数学本身,具有很大意义。(2)水平流畅性:在吴老师的课堂中,充满快乐、和谐、融洽的氛围,我想正是她的平和与对学生的喜爱,让学生能够积极与老师对话,感受老师的思维和言语,还产出一定的碰撞与共鸣。(3) 准确性:通过相关采访资料显示,吴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充分准备好资料,也力争保持知识的准确性。(4) 评估:测验后才能评估,前面提到此次评估的课堂教学,较少用到测验,主要通过观察、提问、练习等方式去觉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5)抽象:众所周知,数学是抽象的,数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难理解的,但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却如玩游戏一般。例如《相遇问题》中怎么相遇,同时出发还是同地点出发?相对是否相遇?等,课堂中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抽象分析,而是直接让学生先模仿相遇过程,再对相遇进行合理表述,不仅让学生理解生涩难懂的知识,还增加了数学趣味与活力。(6)相关性:观察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每节课知识的系统性,每一次的探索都是相联系的,吴老师通过探索点,带动知识面,通过知识面,贯穿系统性的知识。与此同时,十分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也具有逻辑性、系统性。(7)交互性:这部分平均得分为2分,显著低于平均分。吴老师很少会介绍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的应用情况,更多的是让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练习。在追求跨学科发展的教育主流中,可以适当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类如化学中的盐水比放在吴老师的《比的意义》教学中。(8)社会影响:该观察点平均得分为3.3分,是因为课堂中没有专门说明课程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4  总结

4.1  收获

当前的数学课堂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其实小学数学并不是只有计算等认知性知识的学习,还有感受、游戏、发散性探索等多种形式,共同营造和谐、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知识本身,事半功倍。通过对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察,我们发现,好像有个很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这样的教学,那就是充分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吴老师常常弯腰与儿童交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待数学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数学的奇妙,正是這份“感同身受”,让学生觉得自己和老师是一起学习的,一起进步的。文章将吴正宪老师的系统教学经验总结为四大点:一是让学生喜欢我;二是让学生喜欢数学;三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四是让给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看起来很平凡、很简单,但是,把每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4.2  展望

一份极致完美的课堂教学是难得的、一位名师的成长历程是艰辛的,从吴正宪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不断前进的教学之路,也见证了难能可贵的实录课堂。吴正宪的课堂教学给教育界带来独特的一角,形成了她自己的教学艺术与价值。研究者们也在她的六节实录课堂的分析中,有了新的启迪。虽然,通过分析发现吴正宪老师在安全性、交互性、社会影响等观察点方面带有个人感悟的不足之处,但是,相信吴老师将继续改进并散发光芒,教育工作者也将更全面的了解名师、解读名师、分析名师教学,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曹慧.STEM课堂观察评估工具UTOP的初步应用研究——以北京市两所国际学校的课程评估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31(3):12-18.

[2] Kane,T.J. & Staiger, D.O. Gathering Feedback for Teaching: Combining High-Quality Observations with Student Surveys and Achievement Gains. Research Paper. MET Project[R].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2012.

[3] 张慧,李凤霞,马秀芳.“优课”课堂互动分析工具的对比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79-82.

[4] Kim J S,Sunder man G L.Measuring Academic Proficiency under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Equity[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5,34( 8) : 3-13.

[5] Weber N D,Waxman H C,Brown D B,et al.Informing Teac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Multiple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struments[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16,43: 91-106.

[6] 曹慧,毛亚庆.美国UTOP课堂教學质量评估系统的探索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79-89.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课堂评价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三重”齐发,教育无瑕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