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州的“东江烽火”

2021-08-17马格淇

珠江水运 2021年14期
关键词:纪念堂东江纵队罗浮山

文|本刊记者 马格淇

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里,东江流域的民众,面对着国破山河的惨状与民族危亡的困境,毅然在他们的母亲河上点燃了革命抗争的熊熊烽火。用赤子之心与血肉城墙,呐喊着“革命不止、烽火不熄”的豪言,践行着保家卫国的信念。

高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

古城惠州,不仅让一代名家苏东坡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风趣佳句;更留下了近代以来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华章。这里潺潺南流的东江水,不仅孕育了全国首批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的中洞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更诞生了纵横在东江山水之间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从埋藏于博罗县罗浮山深山密林处的游击武装指挥部,到如今颇有苏式建筑风格的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从叶挺纪念馆中展示的一代名将传奇过往,到中洞村革命壁画里描绘的农村共产武装的斗争史诗。一步步,一幕幕,这些或是壮烈、或是悲怆的红色革命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尘封在一湾东江水之中。看似随波逐流,实则革命的记忆早已连成一串,凝聚成一条绵延千里的“东江烽火”,那些革命的精神与意志传承至今,未有衰减。

惠州的“东江烽火”,是生生不息的长歌。

从1922年“农民运动之王”澎湃在高潭点燃农民运动红色革命的高潮,到1945年东江纵队大部北撤山东参加解放战争,惠州与东江的革命烽火,足足燃烧了二十余年,几乎贯穿了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历史进程。

如今,高潭镇上的“列宁街”“马克思街”依旧在静静诉说着当年红色革命的红火景象,罗浮山的大小古庙与东江纵队纪念馆,也将东江纵队曾经散落在山上的指挥部呈现在当下。

透过党史,我们不难看出,当中国共产党诞生时,东江人民敢为人先,以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积极响应共产主义的传播。当广州沦于日寇铁蹄、华南告急时,东江人民拿起原始落后的武器,战斗在山水之间,以游击武装予以侵略者沉重打击。

惠州的“东江烽火”,是凛冽残酷的风暴。

毛主席曾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

惠州的红色革命,同样如此。

在高谭镇中洞村的广场壁画上,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实行土地革命的盛况,也能看到根据地失守后,国民党军队和民团在此处进行“三光”政策的惨状。时人哀叹:“村庄不闻鸡犬声,唯见断墙头冒烟,田园荒芜藏蛇兽,树木摧残难再生。”据统计,仅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谭镇被杀害的革命者近3000人,绝户400多户。

而在罗浮山的东江纵队纪念馆里,我们也能看到为革命牺牲的东江烈士,他们的容颜与事迹写满了长廊。后人或许真的很难想象,他们为了理想与信念,做出了怎样痛苦的折磨与残酷的牺牲。

惠州的“东江烽火”,是光辉万代的精神。

当战乱远去,唯有遗迹史馆尘封记忆;当和平降临,更应回想曾经的先辈壮志。如今,东江之上早已没有了枪炮硝烟,东江水已为深圳和香港等地供水数十年之久;而东江复航后活跃其上的大小船舶,也为这条许久不见航运的江河多了几分活力与喧闹。这些东江两岸建设的故事与历程,或许正是东江红色革命历史最好的续曲与传承。

当日出拂晓,罗浮山的大小景点上,开始出现络绎不绝的游客,踏青的脚步与和谐的虫鸣鸟叫声遍布山川。当夜幕降临,高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前的广场上,三五成群的大妈伴随着广场洪亮的革命红歌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在四周嬉笑打闹......每当此时,我们似乎就会突然发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战斗,流淌过的鲜血,振臂高呼过的呐喊,如今看来,都是那样的值得。

列宁街。

马克思街。

猜你喜欢

纪念堂东江纵队罗浮山
罗浮山与岭南道教
基于SWOT分析的罗浮山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中正纪念堂“空间解严”疑有算计
博罗·罗浮山
“中正纪念堂”存废成岛内话题
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
解读:诗情画意涌罗浮
东江纵队在港九地区协同盟军作战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