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聚集红色故事,培根铸魂,筑牢红色阵地

2021-08-16刘尊东

中学生博览·文艺憩 2021年7期
关键词:扎西昭通初心

刘尊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的革命诗篇《七律·长征》,它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在乌蒙山下金沙江畔仍然活跃这样一群人,他们熔铸红色基因,不怕困难,乐于奉献,勇于担当。这群人就是昭一中人。

昭通,滇东北一颗璀璨的明珠,与川贵搭界接壤,当年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扎西会议就在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召开。今日之昭通一中,传承着这历史的神韵,书写着奋进的传奇;集聚着发展的势能和裂变的力量,焕发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昭通一中,百年名校,古韵悠长。她历经沧桑,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和绵长悠久的革命文化,又使她构筑了浑厚的红色底蕴。近年来,昭一中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弘扬新长征精神,努力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人,红色传统的守护人。

一.红色基因融入校园血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要紧紧把握住这一重大历史契机。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校园文明建设。”校长党委书记吴天炜在中层干部会议上强调。昭通一中依托扎西红色资源, 聚焦红色故事和英烈模范革命事迹,筑起红色教育阵地。

开展“革命先驱”“重温革命经典”“重走长征路”“英雄的召唤”等一系列活动,完善红色资源学习链。推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动漫革命歌曲活动游戏等,上好学生的“革命思想大课”。开展周一升旗演讲仪式,由老师和学生演绎红色故事,让红色的种子在学生心里悄然生根发芽。

学生会组织学生排演红色文化节目,推出《智斗》《最后一次讲演》以及情景大剧《梦想与奋斗》等。用现代讲述演绎激活历史情景,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红色历史,感悟革命情怀。学生会干部虎旭在故事创作中多次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们的事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盏灯。”学生会主席刘淑影如是说。“红色故事,让我重新点燃了青春!”团支部书记胡锦成感慨地说。

2019年夏天,一个老人在路上摔倒,老人身材偏重,他的女儿有点束手无策。这时一位少年伸出援助之手,帮她把老人扶上了出租车,一起把老人送到了医院后,就悄然离去了。老人女儿凭借模糊的印象和校服上的“一中”字样,最终找到了昭通一中高二学生邱子涵。这位羞涩的少年说,自己“只是做了昭通一中学生该做的事情。”如今这位学生已被清华大学录取。

昭通一中通过发掘以“扎西会议”为代表的红色资源不断引红色革命的活水浇灌学生的心灵,筑牢初心之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二.传统文化融入红色基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文化体现了一些基本精神核心精神。昭通一中致力于发挥红色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红色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基本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昭通一中,以“革命、红色、经典”为基调,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为目标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学习活动,深受师生喜爱。读书沙龙、学术讲座、道德讲堂专题研讨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文化,传统文化,是学校的根基,红色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的内在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正所谓“朱提之成虽苍凉,昭明之风亦久长。”浓郁的文化氛围熏染着寻常的一切。昭通一中将这种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焕发传统文化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传承下去。

比如开展“中华诗词”“墨香班级”“书香班级”等一系列活动,赋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浩然正气”“上善若水”新的内涵,使之成为新时代影响和鼓舞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党性光辉,闪耀乌蒙。“扎西精神”已成为一种红色基因融入昭通一中党员干部的血液。昭通一中领导班子,特别讲忠诚,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昭通一中领导班子旗帜鲜明,敢作敢为,挺起了共产党人的脊梁。党委书记校长吴天炜表示,中国共产党人要“眼睛往下看,脚步往上走。”真正做到关心帮助一线基层教师,真正关心爱护学生。

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庆,2010年云大毕业,她放弃了留在昆明的机会,主动请求来到了昭一中。昭通地处山区,当时,山里的百姓还比较贫穷,很多家庭靠吃洋芋度日,学校离家又远,最为有名的就是媒体报道的鲁甸县的“冰花男孩”,所以很多家长不愿送娃上学读书。王庆在上课之余,经常深入山村学生家里家访,做家长及学生的思想工作,宣传学习的重要性。鲁甸县新民镇村民钟锐说:“如果没有王庆老师的执着,我们村的孩子可能都辍学打工去了。”最近两年,他们村连续走出了三名大学生,这都是王庆老师的功劳。

王庆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昭通人,如果我不留在昭通,更没有人会愿意留下来了。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邓晓燕,从踏进昭通一中大门的那一天起,就发誓要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党委副书记胡慧芳说,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我们将继续秉承“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教学理念,时刻把师生装在心上,把更多精力放在多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上。

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舒畅地来到学校,陪学生早操,伴学生读书。就是这样一群人,在乌蒙大地,金沙江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根铸魂,播种信仰,耕耘希望。他们就是一群普通人,昭一中人,他们深爱着这片圣洁的土地,每天都在创造着昭通一中“故事”。

猜你喜欢

扎西昭通初心
当增扎西的诗
发展中的昭通学院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卡尔巴·扎西次仁采访录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扎西的菜园子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