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评论如何选取“小切口”

2021-08-16汪娟

新闻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小切口新闻写作

汪娟

【关键词】新闻评论;新闻写作;小切口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是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利器,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每遇重大政策发布、突发事件或重要节点,都需要新闻评论准确发声、回应关切、解读政策、凝聚共识。如今,互联网普及下,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带来了更加复杂的传播环境,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更需要媒体新闻评论积极创新传播手段,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闻评论的“小切口”

评论的力量在于观点,观点的价值在于独到。但是一些人在新闻评论的写作过程中,都是传播已有的观点,或是重申常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马少华教授所说,长期的时评写作必然面对“重复”问题:认识对象的重复、话题的重复和自己认识水平的重复。因此,追求角度的独到,也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这种重复。

新闻评论的角度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它受制于作者个人的认识能力与经验,也包含作者写作时的思考过程与价值判断。所以在撰写新闻评论的过程中应避免用老生常谈、枯燥无味的角度,在选题上突破单一的宏大叙事,选取一些社会普遍关心、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小事件”,让“大主题”与“小切口”贯通,剖析和解决好“大问题”。在写作过程中应摒弃“官话”“套话”,做到“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让文章更加细致、更具感染力,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递正能量。

二、新闻评论如何选取“小切口”

(一)向“真实情境”延伸

新闻贵在真实,新闻评论的选取角度也同样如此。

2017年6月19日,中国江苏网发布了一条题为《“灰板凳”也能坐出“真感情”》的评论,所说的主题是扶贫干部如何与基层群众真正打成一片,从而取得扶贫实效。扶贫主题既宏大又经常被提及,如果平铺直叙,难免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如何从一个“小切口”将论点阐述到位呢?作者选择了“灰板凳”这个不起眼却又非常“接地气”的角度。

扶贫干部罗军刚到村里从事旅游扶贫工作时,老百姓并不是特别“待见”,甚至拿出一张“灰板凳”给他坐。不少人认为,他只是来走过场,并不是真心实意给老百姓办实事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陌生到熟悉,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逐渐被认同,最终,罗军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与基层群众之间那道看不见的鸿沟。

在得出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还提及我国基层农村的一些现状。比如,我国农村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人情社会”。基层百姓之间做生意、交朋友,都体现着浓浓的人情味。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扶贫干部作为“外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老百姓的信赖和支持,这也为基层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難。正是因为基层群众的不信任,才出现让扶贫干部坐“冷板凳”、“灰板凳”的现象。这种分析方式,着眼于实际,可谓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文章通过“灰板凳”这一具体的角度,让受众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最终的论点:更多的扶贫干部如果能像罗军一样,多坐坐群众家里落满灰尘的“灰板凳”,多把自己挥舞锄头、喂鸡唤鸭的劳动身影留在基层,真正把自己当成基层的干部,土地的干部,与老百姓多多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那样就能收获来自基层百姓最纯粹、最质朴的真感情。

和扶贫主题类似,在对宏大论点的论证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些别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阐述出来,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用“细节把握”拉近与受众距离

新闻评论面向的是普通群众,所以在选择写作角度时,可从细微处着手,让受众感同身受,产生认同感。

作为地方党报,在一些节庆日前夕,会发布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新闻评论稿件。比如,今年五一节前夕,《皖西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倡导文明旅游的新闻评论文章。文明旅游,这是个常被提及的观点和主题,假如陷入大而空的模式中,难免会令人生厌。这时就需要找到一个“小切口”,将论点融入其中。这篇新闻评论并没有从大的方面入手,而是从一个小细节着眼,先阐述了一个现象:某些旅游爱好者,每次外出旅游时,都会自备一卷垃圾袋,随身带走垃圾,从自身做起,做到文明旅游。

应该说,这是一个细致入微的好角度。评论以《“袋”走垃圾是一种文明自觉》为题,由点及面,阐明了文明旅游,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论点。文章开篇明义,阐述了有些市民在出游时,为了不对环境造成损害,会随身携带一卷垃圾袋,妥善处理自己的垃圾。这种保证“垃圾不落地”,随身“袋”走的行为是一种文明自觉,彰显出伴随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后,再阐明文明旅游的重要性,“一个小小的举动,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随后,得出论点:“倡导文明旅游,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假如能多一点像‘随身携带垃圾袋这样的文明自觉,让文明行为成为更多人潜移默化的行为习惯,在全社会形成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围,那么文明旅游就能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成为旅途中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这篇新闻评论中,随身携带垃圾袋这种非常细小的行为,是很多市民可以接受的,也是能够认同的行为方式。以这个小的细节入手,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将文明旅游这个大主题真正落到实处。

(三)在“多维思考”中阐明新意

除了“实”和“细”,新闻评论的角度选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新”。这个新,兼具“新近发生”和“新颖”两重意思。这也是新闻评论发挥即时宣传作用的重要体现。

今年4月初,霍山县一个新闻网站上刊登了一篇消息,是关于六安市霍山县三名小学生勇救田间晕倒村民的好人好事。宣传好人好事,是主流媒体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单纯地宣传一件好人好事,也会让大众“审美疲劳”,怎样才能“破圈”,跳出以往的宣传模式,成为这篇新闻评论行文的关键所在。

单纯从这篇消息内容来看,有不少发人深省的地方。三名少年,看到有人遇险,没有袖手旁观,而是选择出手相助,这是有“勇”;年纪小,力量不够,他们懂得变通,求助了其他人一起相助,这是有“谋”。这样一件发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其实是非常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素材。于是,2021年4月28日,《皖西日报》一版刊登了一篇《“身边事”更是德育鲜活教材》的新闻评论。文章开篇以简短的文字叙述了事件,然后阐明:“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好人好事,一个个凡人善举,令人感动与暖心的同时,也在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这种见闻式的好人好事,可能就发生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具有即时性、真实性,通过讲述这类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更能让青少年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激发他们内心自然而然的道德需要。”再结合如今学校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的大背景,最终得出论点:“用宣传身边好人好事这种德育方式,能让孩子们在好人事迹中汲取力量的同时,也让德育教育更加鲜活有力。”

用“德育教材”这个“小切口”,无疑打破了以往宣传好人好事的固有模式,既结合了当下的重视教育的现实情况,做到了结合“新近发生的事”,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自我思考的过程,做到了角度“新颖”。

总之,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新闻事件不同的可能性。在新闻评论写作时,如果从一个新角度去评论新闻事件,评论的格局和气象就完全不同了,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在撰写新闻评论时,要以多元的眼光和宽阔的视野来观照新闻事件,从“所看”、“所想”中找到“小切口”,而不是陷入新闻事件之中不能自拔,这会让我们的观点和判断 落入逼仄甚至偏执的境地。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需要有一个真实、细致而新颖的角度,从而以点带面,将论点充分阐释,引发受众的共鸣。对新闻从业者来说,发现、把握这些“小切口”既需要沉下身,走到群众生活中去,又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感知力,准确捕捉有效信息,从而为新闻评论的架构以及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在论及数字化对信息的影响时提到:“数字化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大家在巨大的数字生活调色板上各取所需。”从这一点来说,伴随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量的不断增长,呼唤个性是时代也是未来新闻评论发展的趋势。因此,新闻评论在结论上的开放性特点,可以说是信息社会受众自主意识觉醒的产物。同时,新闻评论的形式和手段,也将出现更加多样化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 徐汉雄 .视角的力量:新闻评论的六大思维角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小切口新闻写作
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130例的临床效果体会
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胆结石的临床体会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的三大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