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文化和实践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

2021-08-16刘淑洁高维

天津教育·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国学历史课程

刘淑洁 高维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锡山高中”)始建于1907年,前身为私立匡村学校,由匡仲谋先生在杨墅创办,系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校、江苏省首批九所国家级示范高中。

该校办学百余年来,始终秉持以“成全人”为目标的学校哲学,明确“一切为了培育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宗旨,立志将学生培养为生命旺盛的人、精神高贵的人、智慧卓越的人和情感丰满的人。历经长期教育实践,锡山高中在国家认同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包括:依托学校博物馆和口述史课程塑造学生的历史认同,基于国学课程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通过“模拟城市”促进学生的身份认同,借助主题实践活动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

一、依托学校博物馆和口述史课程塑造学生的历史认同

(一)依托博物馆塑造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对于建构国家同一性、形塑国民归属感、激发国民为国家奉献的决心和勇气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在传承历史情感、塑造历史记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一般的校史馆不同的是,锡山高中博物馆更加强调实证主义,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物,通过文物呈现了历史原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锡山高中博物馆于2017年10月3日暨该校成立110周年校庆之日正式开馆。博物馆包括匡校遗存物展和四大专题展区,分别是抗战烽火中的匡园学子、百年母语教材展、口述历史展、锡山高中师生藏品展和馆藏历史报刊展。其中抗战烽火中的匡园学子包括十四年抗战概况、“八·一三”淞沪会战、无锡沦陷、“锡流”壮举等展区,每一段历史中都有匡园学子的足迹。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日军不断侵略我国领土,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奋起反抗使得日军严重受挫,锡山高中师生为此热血沸腾,建塔纪念。无锡沦陷前夕,锡山高中爱国师生为了保存匡校抗战火种,在塔前宣誓,参加“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一边奔走一边继续宣传抗日救亡,“锡流”成员历经锤炼,成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不幸与苦难的共同记忆。锡山高中以博物馆的形式将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保存下来,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记忆,在对历史记忆的书写中,立足中华民族叙事立场,传承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品质,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博物馆让学生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感受到学校自古以来的爱国情怀,并自觉将之传承下去。

(二)依托口述史课程强化历史認同

“历史口述史研究”是锡山高中特色校本课程之一。在课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口述史的魅力并形成作品。锡山高中博物馆中口述历史展、锡山高中师生藏品展是由锡山高中“历史口述史研究”校本课程的师生共同布置的展区,学生的作品主要收录在《一所高中的学生史记》一书中。

锡山高中通过对文献理论的研究,结合自身实践,不断完善口述史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设计科学的内容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

口述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锡山高中将课程目标由浅至深定为六个方面:(1)初步形成对口述历史的理性认识;(2)通过训练熟悉操作流程;(3)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并展示交流;(4)激发研究兴趣,增强历史责任感与认同感;(5)增强组织、交际、调查和语言表达能力;(6)体验并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自尊自信,学会尊重、欣赏他人。该课程让学生在了解口述历史的基础上,激发其学历史、做历史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

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其课程内容共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介绍口述历史的基本理论、熟悉做口述史的操作流程、口述历史的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探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且根据各模块的内容特点有所侧重地开展教学,让学生深入参与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最终在成果交流阶段形成自身的认识和感受。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强调过程性评价,将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形式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评价融入到研究小组中进行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拓宽评价主体,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而是将受访者、学生全部纳入评价体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

口述历史具有独特的“人民性”,它将学生对历史的关注点转向普通人,重视个体对历史及社会的体验。在进行口述史的研究过程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亲自去发现、探索和体验身边的历史,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其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学生邹依宁“锡山高中实验室的变迁”主题研究为例,经过18课时的口述史研究锻炼,她筛选并确定主题、制订研究计划、搜集资料并进行实地访谈,通过研究母校实验室的历史变迁,学习到了很多学问并了解到不少趣闻,其中还折射出锡山高中教育理念的发展和进步,使其对母校有了更深的感情。同时,母校实验室的历史变迁实际上也是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以小见大,让她也对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基于国学课程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

悟读匡村中学的训育主旨,蕴含其中的其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诚敏”的校训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各条训育标准也都体现了古代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思想要义。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指出,锡山高中从百年校史中总结经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蕴含在文化经典中的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将中华传统美德切实转变为学生身体力行的规则。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将教育内容指向国学,进行基础且较为系统的国学教育,用国学精神滋养学生品格,有助于培育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

锡山高中将国学教育融入到语文课程当中,采取“读一读、背一背、联系实际探索研究”三步曲及“读写结合”等模式,保证每学期都有18课时用于国学教学,并且在选修课程中加大覆盖经史子集的国学模块的教学分量和力度。锡山高中成立“江南国学实验班”,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育研究实验基地,秉承着国学专家冯其庸先生“大国学”的精神以及“书破万卷,路行万里”的学术精神,开设了包含“国学基础”“《论语》选读”“《红楼梦》选读”等在内的丰富的人文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国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师生游学团为锡山高中国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国学班课程的设置提供了指导性建议。学校主要采用讲座的形式开发国学基础课程、开设国学馆,通过多种途径用国学精神滋养学生心灵,促进文化认同。同时,为保证国学教育的实施质量,锡山高中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国学讲座,接受国学熏陶,启迪教学智慧。

三、通过“模拟城市”促进学生的身份认同

在进行身份认同教育时,要帮助学生明晰自身身份,了解作为国家公民应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进行社会参与。锡山高中独具特色的“模拟城市”是对学生进行身份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优秀范本。

锡山高中的“模拟城市”是学生参与校园民主治理的平台,由学生自主管理和运行,充分保证了学生校园治理中的参与感和话语权。其主要运行模式为:学生自主召开代表大会选举“市长”并组建学生政府,选举议事委员,通过定期召开校园议事会讨论校园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并形成决议,然后将决议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对接,最终实现对校园管理的民主参与。若在下次议事会议前还未解决问题,则“市长”以及学生政府将会遭到议事委员们的问责和质询。食堂服务质量在校园生活中一直受到高度关注,王晓健等人曾在《锡山高中的表情与符号》一文中描述了“模拟城市”就“学生食堂服务改进”问题召开校园听证会的真实事件。学生代表们采取问卷、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展开调查,听取学生群体对于食堂满意度的真实想法,了解到食堂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最主要问题是食堂与学生沟通不畅、双方互不理解。一方面,食堂不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尽管在努力改进却找不到明确方向;另一方面,学生不清楚食堂的实际运行方式与面临的困难,其心理期待与实际情况出现巨大落差。为高效解决此问题,学生政府决定举办校园听证会,邀请食堂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面对面沟通、协商学生食堂改革方案。为办好此次听证会,“模拟城市”活动部的学生组建了筹备团队,查阅资料并咨询老师,不断完善听证会的具体流程;对听证会的进程进行模拟,预判并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分别与学校后勤、食堂负责人以及学生进行沟通,就听证会的细节进行详细说明。最终,听证会在学生政府的努力下获得圆满成功,学校食堂服务得到有效改进,学生们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当家作主”的感觉,校园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得以提升,这是校园民主的一次创新。

追溯至百年前的匡村学校,当时建立的学生自治组织系统——“模拟乡村”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学校即社会”的理念历久弥新,演变为如今锡山高中的“模拟城市”。学校发展百余年来,对学生的身份认同教育从未停止且逐步完善。锡山高中的校园就是一个由学生共同治理的小社会,每一个锡山高中的学生在校园里都拥有另一个身份——“模拟城市”的市民。在“模拟城市”的真实体验中,学生培养了自己解决真实情境下复杂问题的能力,了解社会规则、认识自我价值、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关键能力。“学校即社会”的理念讓学生能够在“模拟城市”中体验到真实地作为一名市民乃至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自觉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对“模拟城市”负责。这为今后学生参与现实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借助主题实践活动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

锡山高中积极开展各项主题实践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离不开法治教育,锡山高中高度重视对宪法精神的学习和弘扬,利用课外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开展宪法教育,激发学生内心对宪法的尊崇、信仰,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我国政治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锡山高中通过布置班级文化环境、组织国旗下讲话和在校园内对学生进行随机采访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核心价值观”及“八礼四仪”的内涵。同时,学校开展以“核心价值观”和“八礼四仪”为主题的黑板报活动,将学生搜集到的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文字及图片,精心剪贴、制作成卡片张贴到黑板报上,引导学生化言语为行动,切实增进政治认同。

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国与家紧密相连,爱国主义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从百年前的匡村中学发展至如今的省级高中,锡山高中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九·一八”事变是中国14年抗战的开端,每到“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锡山高中都会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警示学生勿忘国耻,热爱祖国。如,举行“九·一八”签名宣誓活动、开展“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主题讲座等。由此,让师生们更加坚定了热爱和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信念,增强了师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力量。

学校还举办了“在亲历中体悟核心价值”的主题研习行动对学生开展国防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增强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懂得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参与国防建设。学校为鼓励学子参军报国、固我长城而设立了“国良国防奖学金”。为了引导准备出国留学的少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结合“护航计划”,组织准留学生们拜访不同历史时期的老一辈留学生,让他们近距离感受老学长们的风采,从他们留学报国的故事中体会与祖国同成长、共命运的时代担当。这一系列的举措充分体现了锡山高中对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的高度重视,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坚定了立志努力奋进、报效祖国的信心。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CHA180267)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国学历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垂”改成“掉”,好不好?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历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