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苍茫云海间”

2021-08-16张公达

名作欣赏 2021年8期
关键词:边塞诗唐诗意象

张公达

摘要:唐代边塞诗中的云意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或营造恶劣的自然环境,或传递思乡怀归的情感,或成为战争爆发的预兆,或作为边塞地域的象征等。云意象受边塞地域环境和自身文化内涵的共同影响,产生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在边塞诗中被赋予悲苦与雄奇的双重审美特征,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兼具优美与雄壮风格的重要意象。

关键词:唐诗 边塞诗 云 意象

在古代诗歌的众多意象中,“云”是被无数诗人吟咏、描摹,并寄寓丰富情感的意象之一,作为常见的景物,“云”亦在唐代边塞诗中频频出现。在《全唐诗》中,除去“云州”“云中”等地名,唐代边塞诗含有“云”意象的诗歌多达三百三十余首。这些诗作在使用或描摹“云”意象时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展现出与其他诗歌不同的内涵。

云意象的表现形式

在唐代边塞诗中,云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可分为色彩云、心理云、地域云以及时间云等。

(一)色彩云

在所有形容词加“云”组成的意象中,“黄云”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边塞气候干旱,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因此常以“黄云”描写边塞之云。“黄云”也可表示雪天的云,下雪天云层厚,光线不易透射,故呈现出暗黄色,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作为典型的边塞景象,“黄云”表现出边塞环境苍茫、昏暗、寒冷的特点,营造出沉重、苍凉的感觉。“黑云”也在边塞诗中屡屡出镜,如“战处黑云霾瀚海”(钱起:《送张将军征西》)、“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既指乌云,又指敌军的气势,渲染出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白云”更是边塞诗人直接描写的对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出塞》)边塞诗中也有“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高适:《东平留赠狄司马》)其表现出诗人想要沙场立功的强烈愿望,体现出盛唐边塞诗歌奋发进取的精神。“黄云”“黑云”“白云”等意象,又与白草、黄沙、落日、红旗等其他边塞意象形成鲜明的色彩搭配,体现出边塞诗状景奇谲瑰玮的特点。

(二)心理云

边塞诗人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诗中景物,移情于物,“云”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以“愁云”“孤云”“阴云”“寒云”最为典型。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借云一吐愁绪,“愁云惨淡万里凝”,冰天雪地间,云气都仿佛都因充塞天地的愁情而阴沉凝重。而“孤云”常指贫寒或客居之人,边塞诗人见到塞外广袤的原野、雄奇的山川、诡谲的风云等自然环境,体会到个人在壮阔的大自然中犹如“沧海一粟”,再加上此刻远离故土,容易产生孤寂之情。乔知之《苦寒行》中写道:“胡天夜清迥,孤云独飘飏。”一般认为“阴云”便是阴天的云朵,边塞诗中“阴云”又可指平民、战士的阴魂聚集而成的冤气,如“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黄滔:《塞下》),在诗中更增添了凶险、凝重的感觉。北地边疆,气候寒冷,云在高空,使人望见便有高处不胜寒之意,“寒云”同样表达了一种凄苦之情,如虞世南《从军行二首》:“孤城寒云起,绝阵虏尘飞。”大漠孤城,只有云和尘土相伴,一片孤寂,寒气袭人。又如苏拯《古塞下》:“百战已休兵,寒云愁未歇。”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空中的云仿佛还宣说着愁情,为战争感到哀凉。

(三)地域云、时间云等

地域云为表示边塞地域名称的词置于云前,如“塞云”“燕云”“陇云”“朔云”“关云”等,表示地处边塞,交代环境,描绘高远沧桑的背景。时间云有“暮云”“秋云”等,如“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维:《出塞》)。黄昏时分暮色苍茫,气温降低,云朵呈现暗淡之色,使画面染上冷色调,营造出萧瑟的氛围。又有“云边”“云际”“云间”等带有方位的云意象,为诗中写景抒情铺垫。

云意象的内涵

(一)自然之物

边塞诗中大量出现的云意象,多是作为自然景物,用以描写边景。由于云往往与雨雪相伴而来,诗句通常表现恶劣的天气,渲染肃杀的氛围,衬托悲苦的心情。如“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从军行》),青海湖的上空横亘着巨大的云团,长云阻断了光线,使得雪山也暗淡无光,形成了一幅气势浩瀚的边塞图景。“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頎:《古从军行》)军营驻扎于大漠之中,莽莽荒野没有城池可依,只有无边无际的云笼罩四野。云带来的雨雪纷纷而下,以致充塞天地,表现出塞外环境寒冷凄苦之至。

“云”与其他自然意象相连接,可以综合表现边塞环境的特点。云以其高远的特征,带给人全景式的感觉体验。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用云海做背景,烘托山间明月,磅礴大气。又有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日暮云沙古战场”,诗人立于塞外古战场,头顶是绵亘天际的云团,脚下是莽莽的沙漠,时间空间都得以放大,高广苍茫之感油然而生,为诗中增添了雄浑豪放的气概。

边塞诗中更有独特的“火云”意象,“火云”即在火山喷发时,由强烈的对流活动,夹杂了火山灰和其他碎屑的烟云。王维有《苦热行》:“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火云”高耸入空,仿佛形成一座山峰,地面上的草木河湖全部被蒸腾,用夸张手法充分表现火山的奇热。岑参作《火山云歌送别》专门描写火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云厚积以至于似乎凝固,使得千里之外的飞鸟都不敢靠近。

(二)漂泊之情

漂泊不定、随风而逝的云在唐代已经成为士子宦游羁旅、飘零在外的象征,在边塞诗中亦屡见不鲜。或咏士子,或写征人,出使大漠,驻守边疆,远离亲人故土,当他们面对恶劣的环境与残酷的战争时,悲戚的现状和捉摸不定的命运,更使他们体会到寂寞无助和对故乡的无限怀恋。杜甫《前出塞》:“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这首诗写唐军征伐吐蕃,征夫诉说筑城戍守之事,望见天上的白云向祖国方向飘去,便想攀住它,别出心裁地表现了征夫的思乡之情。于濆《塞下曲》:“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用“云”来比喻丧生边疆的战士之魂,借云的漂浮不定表达战士们殒命塞外,只能化作英魂,漂泊于此,传递出深深的遗憾与思乡之情。

“云”有时与“雁”搭配,大雁因定期迁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被予以怀乡思归之情;云作为雁翔的背景,人们一看到大雁,便也能看到空中漂浮的云朵,意象的叠加强化了情感的宣泄与表达。如翁绶的《陇头吟》:“马嘶斜日朔風急,雁过寒云边思长。”诗人顶着烈风斜阳,听闻战马嘶鸣,当他看到大雁飞过云端,不禁引起阵阵思绪,或是怀乡,或是愁苦,如同那云一般,长久地悬浮在空中,难以消散,无边无际。还有“云边雁断胡天月”(温庭筠:《苏武庙》)、“一行寒雁陇云愁”(温庭筠:《过潼关》)等,雁与云的共同使用使边塞诗中的思乡怀旧之情更为浓烈与鲜明。

(三)战争之兆

云的形态变化万千,当处于自然环境恶劣,战争频发,死伤无数的边塞时,“云”也被赋予相应的艺术内涵。《史记·天官书》有“阵云如立垣”。 “阵云”指云层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阵云”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战争即将到来:“阵云忽向沙中起,探得胡兵过辽水。”(贯休:《边上作三首》)从地平线上忽然出现了厚厚的云层,前方的侦察兵来报,敌军已经渡过了辽水,战况危急,一场恶战在所难免,一触即发。“阵云”也可指战场杀伐的气氛,“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是其最好的写照。沙场征战,军旅杀伐的气势直冲云霄,由无形的气凝作肉眼可见的云。又如“黑云”,不光能指敌军的气势,有时也指战争的气氛,如“黑云兵气射天裂,壮士朝眠梦冤结”(常楚老:《祖龙行》),“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常建:《塞下曲四首》)。

(四)边塞之地

“云”作为边塞诗中极具特色的意象,也可直接代指边塞。“马归秦苑牧,人在虏云耕。”(黄滔:《塞上》)“人在虏云耕”是诗人歌颂汉民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和睦相处,人民可以在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地区里放牧耕作、安居乐业。“戎马犯边垒,天兵屯塞云。”(武元衡:《河东赠别炼师》)“天兵”指唐朝的军队,“塞云”即代替边塞。“屯塞云”,既借云形容军势浩大,又暗指气势成云,战争将至。“笳声悲塞草,马首渡关云。”(李端:《奉送宋中丞使河源》)这是诗人送别友人出使塞外,“关云”象征着出使之地。

云意象内涵的成因探析

云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成为文学作品表现的对象,随着时代更迭,诗人审美变化,其内涵日渐丰富。“云”意象经常出现在山水田园诗和禅意诗里,主要被用来象征人情世事的变幻与空虚、游子的漂泊无依与思念之情、隐逸的悠然闲适与孤高自由等,而边塞诗中的“云”意象能够拥有异于其他诗类的独特审美意蕴,有其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原因。

首先,边塞环境与孕育中原文明的平原迥异,边塞诗以大漠、草原、雪山、河湖作为背景,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展现出粗犷磅礴、雄浑苍凉的特征。寒冷恶劣的天气更成为边塞诗的标志,与中原文化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为边塞诗增添了奇丽神秘的色彩。由于云能带来雨雪,加剧天气的恶化,也加剧了诗中人内心的愁苦,自然的图像与内心的情感相一致,构成了整体的意境。“云”在如此环境中便具有了悲苦的意蕴。

其次,在文化渊源上,《说文解字》说:“云,山川气也。”又说:“气,云气也。”古人认为云是山川蒸腾之气,气与云相伴相成,密不可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中说:“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组成的,通过观察云,能发现天地间气的变化,从而知晓山河大地的变化。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人作为天地的复制品,承载了阴阳之气,因而云也能表现人类活动的某些特征,如前文所举“阴云”为冤气所化,“黑云”“阵云”是战争之兆,“云”能够指代战争气氛;云也因其高远、盛大的形态,在边塞诗中往往用以比喻军士众多、阵容庞大,李白就曾把军阵喻作云般聚集:“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云”营造空旷苍莽之境和军容浩大之势,具有雄奇壮美的意蕴。

最后,“云”意象在唐代边塞诗中的内涵变化与时代也是密不可分的。唐代诗人有出塞的风气,抒写边塞见闻,为了突出边塞主题,往往突破时空限制,选取典型意象相组合,显示出深沉的历史沧桑感。“云”作为常见的自然景物,便于写入画面,勾勒轮廓,利于营造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使人如临其境。而时代变迁影响文学风貌,初唐边塞诗多奋发昂扬,意象多雄阔,表现出高度自信的时代精神;中唐时期,唐王朝急转直下,边塞诗中虽仍有杀敌靖边的精神,也多了关于民族存亡的忧虑,多了沉郁感伤的意象;而晚唐政局混乱,战争频发,民生凋敝,边塞诗中蔓延着颓废无奈的情绪,意象随之转为愁苦凄凉。

结语

总之,“云”在唐代边塞诗中变化万千,既有边塞环境的形象美,又有随着文化及时代生成、发展的内涵美。“云”意象在边塞诗中的使用,既继承了以往“云”所具有的漂泊之情,又因自然环境的不同和边塞战争、生活等题材的入诗,及时代精神的陶冶与诗人独特艺术风格的影响,增添了战争预兆等内涵,从而使诗歌在景物描写中蕴含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具有更丰富的意境。有异于前代诗歌中云“秀美飘逸,高洁孤寂,理趣盎然的古典美学风韵”,“云”在边塞诗中鲜具优美的审美风格,多表现出悲苦与雄奇的艺术特色,也使“云”意象成为无数古代诗歌意象中兼具优美与雄壮风格的独特意象。

猜你喜欢

边塞诗唐诗意象
“文章四友”边塞诗浅析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来自林间的风
唐诗赏读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唐诗赏读
河西走廊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