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语文应重视文本阅读教学

2021-08-14邱景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视野想象文本

邱景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本人任教的是朝气蓬勃、天真活泼且带有稚气的初中生,如果把语文课教得比较机械、僵化,或波澜不惊,淡而无味,那效果可想而知。如何走出一条高效之路,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我从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课堂中的激情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是精品名作,我们品读时一定要品味出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满腔激情,对学生充满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他们很快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作品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一、以文本选择注入学生兴趣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呈现出两种情况:一种表现为顺应,另一种表现为受挫。如果学生的心理期待与文本之间有一段距离,比如对本文结构、内涵接受产生陌生、阻碍甚至排斥,则会引起学生接受心理上的困惑、疏离,这就是感情的受挫。因此,文本的选择对于期待视野的培养十分重要。当文本低于学生的期待视野,就引不起他们的兴趣。相反,如果文本超越了他们的期待视野,同样也引不起兴趣。只有处于期待视野的边缘,学生读起来既陌生又熟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近,却又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文本则会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选择那些能使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之相顺应的文本,避免因文本的选择不当而导致学生的排斥。

记得我在教学时,了解到学生的阅读范围大都局限在青春文学作品。例如郭敬明的《幻城》韩寒的《他的国》等。如果一味地排斥和拒绝,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学生也不会心悦诚服。于是,我用拿出三周时间和学生一起读“80后”作家的代表作品,特别抽出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对“80后”代作家的作品进行探讨,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然后,我拿出之前写好的一篇关于“80后”文学的文章,陈述我的观点,“80后”相对于他们的父辈,在“追求自由的脚步”,“追寻自我的张扬”,“寻觅爱的征程”上的确是大放异彩,但不可否认的是“80后”初期的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既让学生觉得教师尊重了他们的阅读,又使学生对青春文学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也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奠定了基础。

二、文本留白,给学生想象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新课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放飞学生的想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象外之象,韵外之意”说的就是文本语言留白帶来的无尽魅力,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留白,让学生去想象。如在教学《春》时,每欣赏完一段美丽的春景后,我都让学生闭目遐思,我让学生想像小草偷偷地“钻”出来,我让学生想象花的颜色,花的芬芳,花的绽放,秋时的累累硕果……让学生和春天“共长天一色”,让学生在文本语言留白处的思维逗留,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作了一次天马行空的快乐体验,这是任何教学技术所不能达到的。王尔德曾说:“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利用文本留白,让学生尽情驰骋于思维天地,这不能不说是对作品的二次创造。

三、注重阅读训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这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是学生以文本为中介的阅读活动过程。现代教育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是读者(学生)与文本交流的过程。“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阅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是教师或其他人所无法代替的。如果学生没有自觉阅读的动机,没有探究的激情,阅读处于静水状态,很难想象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反之,学生在阅读时投入激情由浅入深读出文本的情感意蕴、形象、包括作者的构思等等,阅读不是静水状态的死读,动感的阅读是步步深入,文本意境如动画一般跳跃前进,每读一次都是进入一个全新的阅读境界,这种动感式的阅读教学能弥补传统的阅读教学缺陷,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随着阅读深入,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开发也有如一张未着墨的山水画,通过反复的品玩,画面上的溪水向你淙淙流来,春风向你微微吹拂,画中的人物向你徐徐走来。阅读也结就了一张动感的教学之网,情感的体验由阅读的渐进而升华。阅读由被动接受变成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学也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猜你喜欢

视野想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视野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