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与 CT对小肝癌诊断的效果对比

2021-08-13谢淼森张顺镇李艳许志坚厦门市海沧医院放射科福建厦门361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3期
关键词:门静脉准确率肝癌

谢淼森 张顺镇 李艳 许志坚 厦门市海沧医院放射科 (福建 厦门 361000)

内容提要:目的:探究MRI与CT诊断小肝癌中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1月本院接收的小肝癌患者36例(小肝癌细胞52个)为观察对象,所有被选对象行CT、MRI检查,观察不检查设备的诊断效果。结果: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86.11%,低于MRI检查的91.67%,差异小(P>0.05)。CT病灶平扫T1WI、T2WI、门静脉期、动态期和延迟期检出率与MRI检查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在小肝癌诊断中,CT检查和MRI检查的应用均能取得较好诊断效果,临床应结合具体情况对诊断方案合理选择。

小肝癌指的是在肝细胞癌中两个癌结节直径和<3cm,或者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的肝癌。疾病发生与多因素相关,如劳累过度、黄曲霉毒素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等,往往易引发患者出现消瘦和发热、腹胀和乏力等症状表现[1]。由于该疾病在发作初期无显著症状表现,易被患者忽略,发现时病症易发展至中后期,不但会加大治疗难度,而且还能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安全。有研究指出,及早发现、治疗,能使患者病死率降低,延长患者生存期[2]。而在现下临床诊断,检查小肝癌的方法较多,如MRI、CT等,因其属于无创检查,且有较高准确度,深受患者、检查人员青睐。现探究CT、MRI检查对比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1月本院接收的小肝癌患者36例为对象,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5~78岁,平均(52.3±2.4)岁;病程4~16个月,平均(10.5±2.3)个月。研究对象共计病灶52个,其中,5个未超过1cm,17个1~2cm,24个2~3cm,6个不低于3cm。

纳入标准:研究病例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检查均已确诊为小肝癌者;所选研究对象年龄均≥35岁;患者/家属对此次研究均知情。排除标准:以往腹部手术史者;MRI和CT检查禁忌症者;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病症者。

1.2 方法

予以所有病例CT检查、MRI检查。其中,行CT检查时,选择飞利浦即64排螺旋CT机,自动管电流,层厚为5mm,层间距为5mm,管电压为120kV,重建层厚为2.5mm。先对患者平行扫描,随后采取动态增强扫描。经肘前静脉以3mL/s的速率将100mL对比剂碘佛醇注入患者体内;随后对患者开展三期扫描,其中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5s,延迟期300s。行MRI检查时,选用GE 1.5T超导型磁共振系统实施扫描,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常规开展SE横断面T1和T2扫描,DWI扫描;动态增强扫描: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扫描序列横断面成像,TR、TE分别为3.5ms、1.28ms;FOV是210×320mm,层间距是2.2mm,层厚是4.4mm,经肘前静脉以2mL/s的速率将0.2mmol/kg对比剂钆酸胺注入患者体内,随后对患者开展三期扫描,其中延迟期180s,门静脉期65s,动脉期18~22s。在放射科选择2名有丰富经验的诊断医师阅片进行评价,对于分歧问题协商解决。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MRI和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实施观察,对不同诊断后的检出情况实施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统计选择SPSS23.0,以诊断准确率结果为判定指标,对CT、MRI诊断的情况评定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大。

2.结果

2.1 MRI、CT诊断临床表现

MRI诊断:通过对所有患者行MRI诊断发现,T1WI高中低不同类型肿瘤信号有显著差异。诊断假包膜征者的临床表现:肿块边缘清晰度差,周围有厚度不均匀的低信号出现。T2WI的临床表现:不均匀、高信号,有镶嵌征象。由于坏死区域和活瘤结节分布交错,因此肿瘤信号呈不均匀状态。经开展增强扫描后,予以Gd-DTOA注射处理,在T1WI方位检查期间,大多数患者临床诊断表现以不均匀强化为主。

CT诊断:通过对所有患者行CT诊断发现,若患者病症类型为晕征型,经CT检查后,其临床表现为肿瘤周围为环形强化,低密度病灶;若患者病症类型为混杂密度型,经CT检查后,其临床表现是中心坏死病灶密度低下,初期动脉强化显著;若患者病症类型为均质性,经CT检查后,其临床表现为初期动脉均性强化;若患者病症类型为融合型,经CT检查后,其临床表现为结节影大小差异显著,通常多发生在动脉初期。

2.2 不同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结果比较

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86.11%,低于MRI检查的91.67%,但两组数据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表1.不同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结果比较(n=36,n/%)

2.3 不同检查扫描检出情况

CT病灶平扫T1WI检出率是69.23%(36/52),MRI病灶T1WI检出率为67.31%(35/52);CT病灶T2WI检出率为80.77%(42/52),MRI病灶T2WI检出率为82.69%(43/52)。对比无差异(P>0.05)。MRI病灶门静脉期、动态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63.46%(33/52)、92.31%(48/52)和80.77%(42/52),与CT病灶的73.08%(38/52)、90.38%(47/52)和76.92%(40/52)相比,无差异(P>0.05),见表2、表3。

表2.MRI扫描检出情况(n=52,n)

表3.CT扫描检出情况(n=52,n)

3.讨论

肝癌是临床常见肿瘤疾病,而小肝癌是肝癌类型中的一种,病情发作后易引发患者出现肝区疼痛、乏力和腹胀等症状表现。临床认为肝癌疗效的好坏与肝癌发现的早晚有直接关系,将小肝癌及早发现,对患者预后改善、早期开展诊断具有重要作用[3]。

目前对于小肝癌的诊断主要以MRI、CT检查方法为主。其中,CT检查是临床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其是在X射线成像技术上进一步完善的检查方式,具有可靠、安全等优势,能将人体三维计算机模型完整构建。而且CT检查的应用能准确定位处理特定区域,具备诸多特点,如多期扫描、高速和薄层等,有较高图像分辨率、成像速度快,对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检查是断层成像扫描,能通过磁共振对电磁信号进行获取,便于对患者的人体信息构建。MRI扫描具有可靠、无创和安全等优势,能将肝脏肿瘤病灶以多角度、多方位形式清晰呈现出来,而且,MRI扫描的实施还便于对患者病灶良恶性与位置、大小和血供等情况予以掌握,同时还能对肝癌疗效检测与临床分期。此外,对比剂的应用有助于MRI扫描成像效果的提高。有报道指出,行CT、MRI扫描小肝癌患者时,在平扫上,病灶检出率差异显著,其中,在小肝癌检出中,MRI诊断率高;在增强扫描方面,CT和MRI病灶检出率差异不显著。另有研究表明,对于小肝癌的诊断,MRI增强扫描的实施有较高灵敏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实施MRI增强扫描检查[4]。在本次研究中,以接收的小肝癌患者36例(小肝癌细胞52个)为对象,经对上述阐述的总结得出,CT、MRI检查的应用在诊断准确率、平扫检出率,及门静脉期、动态期和延迟期检出率方面比较,均无差异。说明,在小肝癌诊断中,MRI和CT检查方法效果价值相当,均能将患者病灶情况有效检出,有较好临床价值。另外,在动脉期强化扫描期间,MRI扫描病灶47个,CT扫描病灶46个,说明,在检出小肝癌病灶中动脉期扫描的开展能起到重要作用,建议对MRI和CT动脉期扫描予以加强。

总而言之,在小肝癌诊断中,CT检查和MRI检查的应用均能取得较好诊断效果,临床应结合具体情况对诊断方案合理选择。

猜你喜欢

门静脉准确率肝癌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