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导向vs.结果导向:汉英翻译探微

2021-08-12孙会军

英语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王建国汉英母语

孙会军

一、引言

翻译不是简单的从一种文字到另外一种文字之间的机械转换。两种语言的差异往往反映的是两种语言背后语言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对于汉英翻译具有重要影响,了解汉英两种语言背后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翻译出地道的译文至关重要。2014年,王建国和何自然提出,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的差别。两位教授是在对平卡姆的《中式英语之鉴》中的一些翻译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并总结出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这一差异的2。

1. a. *We have made an improvement in our work.

b. We have improved our work.

2. a. *They must make up their minds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the current system.

b. They must make up their minds to reform the current system.

3. a. *We adopted the policy of withdrawal.

b. We withdrew.3

例1至例3中,前者是中国译者的译文,后者是外国专家修订后的译文。两位学者发现,外国专家的译文都压缩了一些汉语句子中表过程的动词——made an improvement in our work、implement the reform of the current system和adopted the policy of withdrawal,只保留了原文中表示事件结果的语义,并把这些语义用动词表示出来——improved our work、reform the current system和withdrew。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汉语重过程,英语重结果。

隨后,王建国等人发表多篇论文探讨不同母语背景的译者在翻译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取向。王建国、谢飞考察了英语母语的译者和汉语母语的译者,在翻译沈从文小说《边城》时表现出来的不同取向。他们的发现跟2014年的发现是吻合的:英语母语者相对汉语母语者而言,其结果取向思维更突出,而汉语母语者则更容易受到汉语过程取向思维的影响。4

那么,非文学文本呢?过程取向与结果取向之间的差异,在政治文献的汉语原文和英文译本中是否有体现?何自然在2016年发表的论文中谈到这一问题,所举译例为政论文的翻译,但只有3个例子。本文尝试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两个版本为研究案例,聚焦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问题,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描述,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这一思维差异对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启示。

二、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

何为过程取向?何为结果取向?在本节中有必要具体讨论一下。王建国在《汉英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所谓的语用“过程取向”,是指说话人在感知事件时,关注事件中的程序,虽然在表述该事件时,可能表述结果,也可能不表述结果;即使表述结果,也往往需要先表述过程。所谓“结果取向”就是说话人在感知事件时,关注事件的结果,虽然表述该事件时,可能表述过程,也可能不表述过程。但过程往往会被隐含或者与结果相比,往往通过次要语言结构表现出来,即话语的焦点会落在结果上,而非过程上。5

何自然认为汉英两种语言在“笼统与具体”“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婉转与直言”等方面存在差异。关于汉英在过程取向与结果取向方面的差异,他给出了这样几个例子:

1. 加强国防建设十分重要。

a. It i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national defense.

b. It i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national defense.

这里的a将重点放在描述行为的过程(加强国防建设);而b对这类句子往往只简单地表达行为的结果(加强国防)。

2. 这些是为努力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而提出的重要条件。

a. These constitute important conditions in striving for the fulfillment of the general task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 These ar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fulfilling the general task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a着重表达完成任务的努力过程,而b则突出完成任务这个结果。

3. 我们必须反对铺张浪费。

a. We must oppose the practice of extravagance.

b. We must oppose extravagance.

在何自然看来,a多了一个practice,强调“反对铺张浪费”这个行为过程;而b只用extravagance,指“反对铺张浪费”整个行为的结果。6

结合思政翻译教学,笔者请班上的同学认真比对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同章节的中英文版本,在下面一节,笔者将列举并分析相关例证。

三、案例分析

通过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反映过程取向与结果取向的案例:

1. 原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

译文:Boasting a vast land of 9.6 million sq km,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a strong bond among the 1.3 billion Chinese people, we are resolved to go our own way.

在這个例子的原文中,有“站立”“吸吮”和“拥有”等多个动词,表现出汉语的过程取向。这几个动词如果照直翻译出来效果如何?

Standing on the vast land of 9.6 million sq km, drawing on the rich cultural nutr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o has accumulated experience of many years of striving, and boasting a strong bond among the 1.3 billion Chinese people, we are resolved to go our own way.

我们把这两个译文交给外教评判,外教认为后面的译文很古怪,译文风格有些浮夸、花哨,让国家元首说出这样的话显得有些不自然。而前面的译文就很自然、流畅,比较容易为英语读者所接受。再看下面的例子:

2. 原文: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译文:We should build a world of lasting peace through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使用了“坚持对话协商”这个动词结构,但是对应的英文没有照直翻译成动词,而是处理为介词短语,强调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译文避免了沉重、拖沓的问题,读起来简洁、自然。再看下面第3和第4两个例子,原文中的动宾结构“遭遇失败”“成为他人的附庸”和“作出新的科学回答”在译文中都变成了名词或名词短语——failure or subservience、new and appropriate theoretical solutions,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结果取向。

3. 原文: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译文:Doing so inevitably leads to failure or subservience.

4. 原文:……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

译文:All these things are crying out for new and appropriate theoretical solutions.

在下面第5和第6译例中,“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和“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都是强调过程的表达,而到了英语译文中,分别被处理为squandering our efforts altogether和All ostentatious activities,显然更强调结果和最终的状态。

5. 原文: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

译文:If we knock here and there without focusing on the nail, we may end up squandering our efforts altogether.

6. 原文: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说过,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

译文:As I mentioned at the Seminar on Literature and Art in 2014, it is fine works that count. All ostentatious activities are superficial and will soon be gone with the wind.

7. 原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

译文:The new era of Chinese socialism calls for outstanding writers, artists and theorists and offers extensive space for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在第7个译例中,原文中的“进入了新时代”在译文中看不到“进入”的对等表达,直接翻译成The new era of Chinese socialism强调结果和状态的名词短语。

8. 原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加快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译文: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features are thriving and generating remarkable results.

第8个例子中,原文的动词短语“加快推进”强调过程,而英文使用thrive,也是更强调结果和状态。

四、讨论

在同学们分享的案例中,有些英语译文是对原文的直译,将原文中表示过程的动词照直翻译出来,并没有表现出结果取向。比如下面的例子,除了原文之外,还有3个译文,译文a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文版,而译文b和译文c是笔者提供的新译文。

1. 原文:只要两岸凡事都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考虑,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阻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译文a:We will surely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 and remove all barriers on the way as we move ahead, and make new progress in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s long as we always keep the interests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in mind.

译文b:As long as we always keep the interests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in mind, we will surely move forward and make new progress in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 despite difficulties and barriers.

譯文c:As long as we always keep the interests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in mind, we will surely make new progress in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 despite difficulties and barriers.

在第1个例子的主句中,有多个强调过程的动词:克服、推动、取得。在译文a中,译者将几个动词都照直翻译出来了——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move forward、make new progress,甚至有所添加,比如译者在“阻碍”对应的英文单词barriers前面增加了一个动词remove。这个译法看不出结果取向,反而跟原文一样是过程取向。但是,这个译文其实可以根据英文的表达习惯进行完善,比如可以处理为译文b的样子,将原文中的“克服……困难和阻碍”处理为介词短语,相对于原文对过程的强调,译文更强调状态或者结果。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地精简,将这句话翻译成译文c的样子。译文c因为更强调结果而显得简单利落,清晰明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五、结语

通过对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汉语原文和英文译本,同学们找到了很多译例。在这些译例中,译者没有照字面机械地翻译原文,而是有所变通和有所调整。这样处理很可能是因为英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与汉语使用者不同,译者为了翻译出让译文读者更容易接受的地道译文,将原文中的过程取向处理为英文中的结果取向。当然也不乏相反的译例,在翻译中译者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通,而是直译处理,但是当我们按照英语使用者的结果取向进行修订时,似乎翻译出了更加自然、地道的译文,从侧面证明了王建国和何自然两位学者的观点。在本研究中,由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译者身份未知,有可能是母语为中文的译者翻译出来后,由母语为英文的专家译者进行了审订、完善,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审校者如果自己翻译,他们会如何处理,情况可能又有所不同。因此,要想取得更加令人信服的结论,还是需要对不同语言背景译者翻译的不同译本,进行描述和比较,获得定量研究的数据才行。但总的来说,在我们随机选取的文本中,同学们发现,相当数量的译例都证实了两位学者的观点。这些发现对于以后的汉英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美国乔治城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译协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海外汉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研究。学术研究成果包括《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专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中国的英美文学翻译(1949—2008)》(副主编,译林出版社,2009)、《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导引》(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以及《葛浩文和他的中国文学译介》(专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王建国,何自然. 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译者的母语对英译文本的影响[J]. 上海翻译,2014(2): 7–12.    3平卡姆. 中式英语之鉴[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10.

4王建国,谢飞. 论汉英语用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基于对《边城》四译本的对比分析[J]. 中国翻译,2020, 41(3): 100–109, 189.  5王建国. 汉英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译出版社,2019: 78.

6何自然. 汉英翻译中概念结构的转换[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5(6): 4.

猜你喜欢

王建国汉英母语
例谈初中数学几何图形求证中辅助线的添加与使用
王建国:除开谐音梗,还有点东西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王汉英的诗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从汉英差别看汉英科技翻译中主语选定的原则
10年后他为“一夜情”埋单
在翻译实践中探讨汉英翻译理论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