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谱写中国梦想

2021-08-12星言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孙家

星言

60多年前,面对核大国的恐吓威胁,面对严峻的国际局势,我国的科学家们,在戈壁大漠中展开了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生死存亡的较量。当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时,中国在世界挺直了脊梁。

60多年后,“两弹一星”的精神依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自力更生、勇往直前;“两弹一星”元勋的动人故事,更值得我们所有人了解和纪念。

红歌谱写航天之梦

“嫦娥奔月的浪漫,敦煌飞天的夙愿,这场梦追逐千年,期盼早日揽月九天。”2019年7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等联合推出MV《问天》,致敬中国航天人,致敬“两弹一星”的功臣。

“问天,天路遥远,浩瀚星空灿烂,是你我守望和平的前沿;问天,天路漫漫,梦想就在心间,燃烧着祖国崛起的信念。”

“问天”这件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钱学森、任新民、孙家栋等无数航天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为航空事业孜孜不倦奉献一生。

歌曲《问天》由张立新作词、杨晓云作曲、倪宇飞演唱,描绘出了中国航天人的艰辛,唱出了中国航天人的骄傲,更谱写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两弹一星”,撑起中国脊梁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世瞩目,万众欢腾。而这背后的故事,很多人并不了解。

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国内外形势非常严峻的时期,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中国决定研究原子弹。可就在关键时期,苏联单方面撕毁与中国的协定,终止合作。撤离中国时,他们带走了所有重要的图纸资料,只留下一句话:“离开我们,估计你们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

越是说我们造不出来,我们就越要造给他们看看。

尽管条件艰苦、技术匮乏,但无数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依然选择以身许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科研中去。被美国人稱作“一个人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的钱学森冲破万难,毅然回到祖国;放弃了美国优越生活的邓稼先,临危受命,从此在戈壁隐姓埋名。在无数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中国在世界上拥有了谈判的资格,也终于拥有了说“不”的权利。

周恩来总理说:“当我们没有原子弹时,有人笑话我们20年也造不出来。现在,他们又说我们有了原子弹不算什么,离有氢弹、洲际导弹还很遥远。这话没错。但我们呢,就得要争这口气。”于是,在党的领导下,以钱三强、于敏等为代表的科学工作者,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研究。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要知道研制氢弹,美国人用了7年,英国人用了4年,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零8个月。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向了世界各地。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更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威望。

如今,我们经常提到“两弹一星”精神,那到底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其实,它的精髓用24个字就可以概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致敬元勋,致敬一生奉献

2007年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在航天飞行指挥中心,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悄悄背过身子擦拭激动的泪水。他,就是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孙家栋。

在我国筹建导弹研制团队的关键时期,斯大林奖章获得者孙家栋,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毅然回到祖国。钱学森亲点孙家栋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在没有外来技术的支持、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孙家栋率领团队创造条件,开始了研制中国“第一星”的艰难探索。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一飞冲天,但孙家栋率领的中国航天人的探索从未停止。此后的十几年间,在孙家栋和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突破。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孙家栋再次扛起重担,成为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面对国家的重任,他没有多言,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我就去做。”

一句话,就是一个信念。在60多年的中国航天史中,孙家栋这个名字始终闪烁着光芒,他一路见证了中国实现探月工程走过的艰难与挑战。孙家栋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这背后都有孙家栋的身影。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同志签署主席令,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孙家栋,只是无数航天人的一个缩影。60多年来,无数中国人用“两弹一星”的精神铸造出了自己的和平盾牌,带着航天人的使命自力更生,开创了属于中国的航天之路。

红色印记,见证历史传承

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元勋的事迹也从未被忘记。在数十年的航天探索中,我们留下了很多红色印记。

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由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改造建立。该基地始建于1958年,当时对外称北京矿冶学校。当年的保密单位在封存数十年后终于面世,当年无人知晓的名字,现在也成为后辈心中响亮的存在。

“两弹一星”的精神被珍藏在纪念馆中。“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也被铭记在文字中。作家姚爱英编撰了《科星最亮——“两弹一星”元勋故事》一书。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让更多人学习到元勋们热爱祖国、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以身许国,化名王京,为了核事业隐姓埋名17年;中国“核司令”程开甲驻守罗布泊,为的是“让中国人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两弹元勋”郭永怀,拼死保住国家绝密文件;“氢弹之父”于敏一生沉默,却铸造惊天伟绩。

就像姚爱英说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必追明星,应该追科星”,因为这些元勋才是点缀中华民族夜空最亮的星。正因为有他们,吾等后辈才有机会挺直腰杆,仰望星空。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有脊梁,国士无双。当年元勋们用核武器种下的“苹果树”(蘑菇云),现在成了为中国人挡风遮雨的参天大树,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和谐安稳的生活。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让我们铭记历史,自立自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祖国和民族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孙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记
如此文章应该摘得更详细些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数字奥秘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
玩转正阳门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从“两弹一星”到天宫二号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