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纪录片《红色档案》,解密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2021-08-11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3期
关键词:陈望道誓词共产国际

作文君:“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想必红色主旋律话题会再次成为中高考热门写作话题。中央档案馆联合央视新媒体中心推出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精选中央档案馆大量馆藏珍贵档案,生动讲述档案背后的人物和故事:青年李大钊在日本写下的一篇文章传遍大江南北、23岁的青年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登上共产国际的舞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未变的誓词……纪录片从多个角度呈现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的初心和使命,系统梳理百年党史中镌刻的不朽记忆和家国情怀,每集都是一则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素材可谓超级丰富!作文君分别从青年、历史、英雄、致敬四个角度,为大家整理多则提分素材,带大家穿越百年风云,在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档案、一件件书稿中,感受这段历史。

素材扫描一

青年·恰同学少年

红色档案:《青春》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李大钊 《青春》节选

历史回忆录·一篇雄文,骤然传遍大江南北

105年前,一篇雄文,作于海外,震动全国,振奋青年斗志,唤醒青春中华。近代以来,外国列强窥觊中华,严重民族危机之下,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东渡日本,希望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成果,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1916年春,尚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寄语祖国,一气呵成写下洋洋万言的《青春》一文。这篇著毕于日本的文章,发表在了1916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文章骤然传遍大江南北,对中国旧文化、旧思想、旧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人物素材·毛泽东: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1918年冬,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李大钊。这次对话中,毛泽东蓬勃的革命思想和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深得李大钊的赞赏。于是,李大钊引导毛泽东参加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和广泛的社会活动。与此同时,经李大钊引荐,毛泽东还拜访过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等人,同他们讨论新思潮的各种问题。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師”。

【适用话题】青年;民族精神;家国情怀

红色档案:张太雷在共产国际“三大”上的发言

同志们,世界共产主义事业是一个整体,你们如能更大地关注、更多地支持、支援中国革命,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各种革命力量也一定会给你们以巨大的援助!我们有共同的目标,这就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在全世界实现而奋斗。我们有共同的敌人,这就是帝国主义。

历史回忆录·张太雷:第一个登上共产国际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人

100年前,中共首次亮相共产国际的舞台,而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的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是一位年仅23岁的小伙子——张太雷。1921年夏天,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隆重举行,为此,张太雷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通过反复推敲、修改,撰写了1.5万余字的《中国共产党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7月12日,在大会发言进行了一个小时后,执行主席突然宣布:每位代表发言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来不及做更多准备的张太雷,迅速镇静下来整理思路,试图把1.5万余字的报告稿浓缩成5分钟以内讲完的讲话稿。众人瞩目之下,张太雷从容不迫地走向讲台,以一口流利的英文开始了他的演讲。“在必将到来的世界革命中,中国丰富的资源和伟大的力量是被资本家用来同无产阶级作斗争呢?还是被无产阶级用来同资本家作斗争呢?那就要看共产国际如何而定了。”最后,他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高呼:“世界革命万岁!共产国际万岁!”会场上下,掌声雷动,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列宁等共产国际领导人,微笑着和代表们一起站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共产国际舞台上的亮相频频鼓掌、致意。

【素材妙用示例】少年强则国强。100年前, 23岁的张太雷以中国共产党中央代表的身份,登上了共产国际三大会议的讲台,以一篇五分钟的演讲,打动了出席大会的代表,让那些长期忽视东方的人为之一震,正如他的名字,一声“惊雷”在共产国际的舞台上,为襁褓中的中国共产党振臂高呼。

【适用话题】青年力量;勇敢担当;百年历史

素材扫描二

历史·百年党史

红色档案:《入党誓言》

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

历史回忆录·入党誓词百年来几经变化,这一条却从未改变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入党誓词几经变迁,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有一条誓词却从未改变——“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现存早期的入党誓词。

在这块破旧的红布上,用毛笔书写的这24个字依旧清晰可见。写下誓词的,是江西贫苦农民贺页朵,因为识字不多,24字誓词中,有6个错别字。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在此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根据地。当时贺页朵已经41岁,他以自家榨油坊为联络点,帮助红军传递情报,建立地下秘密交通站。因表现出色,贺页朵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在博物馆见到这份入党誓词后,撰写了一篇题为《一个农民的入党宣誓书》的文章感叹道:“贺同志在写这张布质的入党宣誓书时,不是照着底稿写,而是记熟了这几句话。他虽然写了一些别字,但这些别字并不减少它陈列在革命博物馆的意义,倒使人感到它忠实、可爱、可贵。”

人物素材·一生一诺,一诺一生

一生一诺,一诺一生。1934年,贺页朵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红军长征后,他便留在永新继续斗争。后来,贺页朵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此后的岁月里,贺页朵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份入党誓词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1951年,中央赴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来到永新,贺页朵将这份饱经战火硝烟的宣誓书交给了慰问团。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这块逐渐褪色的红布,见证了这位农民党员对党的不渝忠贞,以及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适用话题】信仰;誓言;变化;坚守

红色档案:《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旧欧洲有权利的人都因为要驱除这怪物加入了神圣同盟,罗马法王、俄国皇帝,梅特涅、基佐、法国激进党、德国侦探都在这里面。——《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历史回忆录·《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诞生记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社会变成了现实,让尚在日本留学的陈望道看到“救亡图存”的另一种可能。1920年春天,陈望道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开始以“平时译书五倍的工夫”字斟句酌地翻译起《共产党宣言》。同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当时很多书店争相出版此书。这本73年前已经在伦敦问世的《共产党宣言》,终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绽放异彩。毛泽东曾多次谈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阅读过陈望道的最早译本《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给予了极大的启示:“《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人物素材·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期间,有一天陈望道的母亲准备了粽子,当地有一个风俗,吃粽子要蘸红糖水。母亲把粽子和一小碟红糖水拿给他,然后就出去了。没过一会,母亲担心红糖水不够,所以就在屋外问陈望道:“红糖水够不够,要不要再添一些?”陈望道当时正专心工作,听到母亲的问话,就说“够了,够了”。又过了一会,母亲去收碗,不料,一进屋就看到陈望道满嘴的墨汁。母亲问他:“嘴巴一定很苦吧?”陈望道指着《共产党宣言》对母亲说:“不苦,一点都不苦。因为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适用话题】真理;信仰;启迪;阅读

素材扫描三

英雄·为有牺牲多壮志

红色档案:《军委129号534字》

古湘江,水长长,英雄尸骨堆如山,堆如山,山叠嶂,水血寒,红旗飘过湘江。——《血染湘江》歌词

历史回忆录·绝命34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86000余人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抵达湘桂边界,准备跨过湘江挥师北上。蒋介石调动30万大军,依托湘江天然屏障,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这便是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湘江战役。11月25日,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野战军进行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战役渡过湘江的政治命令》,一直负责红军总殿后任务的红军军团34师接到上级命令,“坚决阻止尾随之敌,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湖南发展游击战争,但尽可能赶上主力”。这支由6000闽西子弟兵组成的中央红军总后卫部队,将面对国民党7个师的追击,拖住敌人是他们最重要的使命。在这场战役中,34师几乎全部阵亡,全师仅剩第100团团长韩伟、第3营政委胡文轩和第5连通信员李金闪因跳崖被救未亡。

【鏈接】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红34师担负全军后卫,被隔在湘江东岸陷入重围,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重伤被俘。敌人抓到一名红军师长,高兴得发狂,打算向上司邀功。陈树湘为避免受辱,乘敌不备,咬紧牙关,忍着巨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使尽全力,大叫一声,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

【适用话题】牺牲;勇敢;残酷

素材扫描四

致敬·领袖的致敬

红色档案: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碑名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历史回忆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建立一个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字题词,毛泽东一共写了两幅,写好后,他再三嘱咐工作人员,一定多请专家们提供意见,问问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从中选取单个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好,还可以重写。纪念碑背面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为了写好碑文,周恩来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他先练习碑文中的每一个字,然后练习通篇连贯书写,前后写了四十多遍,最后挑选出他认为最满意的一幅。写好后,他把碑文手稿亲自送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工地,并谦虚地说:“不行再重写。”1958年4月,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建成。

【链接】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1946年开始的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1840年则是中国遭受外敌侵略的开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其中还有很多人为之献出了生命。

【适用话题】铭记历史;纪念英烈;致敬

猜你喜欢

陈望道誓词共产国际
重温誓词
誓词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重温入党誓词
吴士文与陈望道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陈望道全集》出版
《陈望道译文集》出版
人民解放军誓词的回顾与启示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