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话教学中的误区及矫正策略

2021-08-11施帆影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矫正策略误区

施帆影

【关键词】神话教学,误区,矫正策略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神话故事,统编教材将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为集中学习神话故事的特殊单元。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当下的神话教学普遍存在误区,导致教学价值打了折扣。本文以《盘古开天地》为例,谈谈神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矫正策略。

一、顾此“神奇”,失彼“精神”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不少教师往往以问题“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神奇在哪里”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将探究“神奇”之处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样教是因为本文课后思考题二是“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可见,上述教法是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材编写意图中,“感受神奇”似乎为神话教学的第一要务。因此,许多教师形成了思维定式,教《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类文本,一律以“神奇表现在哪里”为导向引导学生学课文。还有许多教师推而广之,教四年级下册的童话单元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儿女》等也如法炮制,只是用“奇妙”替换“神奇”,因为其单元语文要素之一就是“感受童话的奇妙”。更有甚者,教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做法也相似。

那么,教《盘古开天地》之类的神话故事,首要目标应是“感受(感悟)神奇”还是“感受(感悟)精神”呢?这事关阅读教学的根本取向,必须明辨。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第四条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鉴于阅读是与作者的对话,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显然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

那么,神话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神话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人类对宇宙万物与自身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中国古代神话既是先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先民美好生活的梦想,其所蕴含的‘心系民众、改造世界、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勇于牺牲、和合同心文化内涵,孕育出了‘思危、创造、奋斗、执着、奉献、团结等伟大的民族精神。”神话以超现实的想象,间接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活,表现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征服自然的愿望,是原始人类精神的产物。教学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而言之,就是要感悟其“精神”。

那么,“神奇”又是什么呢?“神奇”是非常奇妙之意,是事物或现象的反常悖理、奇特怪诞,也是神话主要的美学特征。对于文体特点,课程标准仅在第四学段提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前三个学段均无了解文学文体知识的要求。

原始人类“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是神话诞生的前提条件和土壤,无论创作者还是受众,众皆信之,以为实有其人其事。原始思维也称诗性思维或儿童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仍有一定的“万物有灵”心理倾向和原始思维特点。神话“神奇”美学特征的提炼,是神话文体研究的产物,是现代理性思维的产物,让学生分析“神奇”,等同于告知学生其人其事不过是人类幻想和杜撰的罢了,反而减弱了神话的吸引力。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精准把握这一目标要求的尺度,便是走出误区的指路明灯。神话教学聚焦人物形象,关心“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便能感悟其“精神”。至于《盘古开天地》,不妨以主问题“盘古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人”串联起教学内容,品读、感悟盘古品质和总结盘古形象的过程中自然会涉及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变化、神奇的功绩,无须直面“神奇”,便可烙在学生心中。

二、专注“人性”,无视“神性”

当然,并非所有教师教神话都以“神奇体现在哪里”之问串起主要教学内容,也有不少教师的教学内容里有“盘古是个怎样的人”“女娲是个怎样的人”之类的问题,要注意的是,其做法往往是将其精神品质归纳为诸如“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等,特别是将盘古、女娲等为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物精神品质一律归纳为“无私奉献”,表面上看,似无不妥,实则未读出神话人物的特质。

首先,将神话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完全混为一谈。“神话中的神在本质上是被理想化的人自身,神创世的过程是人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过程”“与其说神话的主角是神,不如说神是受人‘操纵的木偶……是人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创造的”。所以,神话人物是人类信仰、道德、价值的对象化,无不具有人格特征。“无私奉献”本是形容人类精神品质的词语,用于归纳盘古形象特点似无不可,体现的正是神话人物的“人性”,但仅以“无私奉献”来概括之,则只见“人性”而不见“神性”,不全面也不准确,忽视了神话人物的特质。神话人物毕竟是“理想化的人”,拥有凡夫俗子所不具有的特质。综览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的神话人物,这些形象不是神至少也是半人半神,具有“人性”与“神性”统一的特点。就《盘古开天地》中的盘古而言,最深人人心的是他以一己之力撑在天地问,是顶天立地的勇者;他不问来路与归途的开天辟地的举动,是大刀阔斧的开创者;他化身万物造福人类的丰功伟绩,是具有牺牲精神的创世之神。若从“人”的角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盘古则是具有超凡神力的人、敢于创造的人、自强不息的人、坚韧不拔的人、自我牺牲的人。他不是凡人,而是人神合一的人。这样归纳才能彰显神话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的差异,这样解读才真正读出神话人物的魂。

其次,抹杀了不同神话故事中人物的个性。古今中外文学中的人物各不相同,神话故事的情境不同,创作意图不同,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内涵不同,其形象同样各具特点。如《黄帝擒蚩尤》中的黄帝果敢有为,《哪吒闹海》中的哪吒顽皮好胜,《嫦娥奔月》中的嫦娥柔弱可怜,《牛郎织女》中的织女贤惠坚贞,《沉香劈山救母》中的沉香孝顺勇敢,《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执着反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藐视权威……同为创世之神,女娲就与盘古不同。虽然她与盘古一样具有超凡的神力和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她身上还体现着智慧和善良,但作为人类之母,当人间有难她便挺身而出,体现了她对人类慈母般的终极大爱,这是女娲身上最突出的特点。众多神话,特别是英雄神话中的人物,夸父追求光明,精卫永不言败,大禹奉献与忠孝,他们身上既具有所有英雄的共性,也有各自鮮明的个性,是活生生的“这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绝不可将其解读成千神一面。

教学中,当学生仅仅读出神话人物的“人性”而无法读出其“神性”时,教师不妨提出此类问题:“这样的盘古还是一个普通的人吗?”以此为转折,便可顺利引导学生体会盘古身上超越人类的神性。当学生仅仅读出神话人物的共性而未能读出其个性时,不妨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归纳神话人物的异同。

三、效颦想象,得“形”弃“神”

教学《盘古开天地》,多数教师会提出相似的问题:“盘古倒下后还可能化身为什么?”设计这个问题,本有两个意图:一是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盘古的认识;二是学生表达想象结果的过程,也是模仿课文语言的过程,借此取得一箭双雕之效。但是笔者记录的是以下回答:

“盘古的嘴变成了黑黑的山洞。”

“盘古的手臂变成了树的枝干。”

“盘古的牙齿变成了地下的石头。”

对于上述回答,教师或表示赞同或不表态,这是对错误理解人物形象的赞同或默许。课文中写明盘古化身成的事物有:风、云、雷声、太阳、月亮、名山大川、花草树木、雨露。仔细观察之后,不难发现,盘古所化之物是有共同点的:均为无处不在的事物,盘古生前身后泽及万物,最终化成万物,他的生命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是人类的始祖,是大地之父。因此一个山洞、一根枝干、一块石头的想象没有体现盘古的功绩,是教师与学生对人物形象解读不到位的表现。当第一个学生想象盘古是一个山洞或一根枝干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发现盘古所化之物的共同点,感受盘古伟大的功绩,再让学生进行切合人物形象的精准想象。

从模仿课文语言训练表达这一角度看,学生的表达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匆匆》的开头,作者连用三个事物“燕子”“杨柳”“桃花”作对比,有其深意,这些事物代表了世上的美好事物,連用三个,言下之意是世上许多美好事物都可以失而复得,唯独时间不能,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结果,模仿课文语言表达,必须深入把握课文语言背后的情感或思想内涵。若要有效模仿课文表达,就必须同时学习课文的思维方法,若仅仅盯住语言形式,满足于机械模仿,断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迁移理论认为,迁移发生的条件是,不仅需要两种材料之间存在外显的、具体的相似要素,而且要求二者之间存在内隐的、深层的相似,即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有整体的理解。要形神兼备地模仿《匆匆》开头句式来表达时间一去不复返,必须首先理解“燕子”“杨柳”“桃花”可以失而复得与时间一去不复返之间的整体联系,同时还要理解即将用来做对比的事物与“燕子”“杨柳”“桃花”等物内隐而不仅是外在的相似性。具体到《盘古开天地》,当学生明白课文句子表达的所以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学生就会选择那些人类赖以生存的事物,不仅能仿其形,也能得其神,从而进一步认识盘古作为创世之神的伟大功绩。

猜你喜欢

矫正策略误区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谈学生学习不作为的正向引导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
教学目标设计常见问题与矫正策略
调动自控意识,克服不良习惯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