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语言活动与美术创新融合的多元策略

2021-08-11沈之婷

下一代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言活动美术

摘  要: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帮助幼儿的身心得到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它具有浓厚趣味性和强烈情感性,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的一种艺术形式。根据幼儿年龄特征我们可以尝试以儿歌、故事、绘本教学结合绘画、手工制作等创新元素为切入点,帮助幼儿在语言活动中感受语言与美术有效融合所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语言活动;美术;创新融合;多元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1]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并具有巨大的潜能,他们在外界的相互作用中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由于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象征语言和外观形状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教师要注重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活动中大胆渗透美术教育,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来获取经验,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欣赏儿歌,萌发动手创作的欲望

美术教育意在幼儿可以在一定的创作欲望的推动下,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加工、创作出静态、可感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他们审美感受的过程。

(一)运用儿歌的意义及韵味激发创作的热情

在小班语言活动《小小伞儿撑起来》这个主题活动中,通过欣赏鲜明、直观的画面学习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寓意及朗朗上口的韵味,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大胆想象,同时为幼儿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激发了幼儿对美术创作的热情,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迅速发展。

(二)适当的引导结合原材料进行大胆创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感知、 理解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并进行创造性的表现”。[1]小班幼儿动手能力有限,他们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运用有趣的艺术性语言激发幼儿大胆创作,如在语言活动《小小伞儿撑起来》中,教师提供了颜色鲜艳的轻黏土和卡纸雨伞形状,结合儿歌大胆想象,装饰出各自不同想法、不同风格的小雨伞,让幼儿不知不觉地学会搓、捏、团、压等动作,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不仅感受到如何装饰美,还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大胆的创编使语言与美术有机融合

在语言活动中,大胆的创编能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小班幼儿对儿歌的创编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有想法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口编出来,这时结合美术作品的呈现就能很好地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创编出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要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感受和欣赏美。”[2]如在《小小伞儿撑起来》的课堂后半部分,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装饰了各种风格、特色异样的小雨伞后,大家都很乐意也很积极地讲述自己的作品,并结合儿歌的韵律进行创编,他们的创编五花八门、天马行空,虽然有些不符合我们成人的思维,甚至不合逻辑,但这正是幼儿独特的创作与表现,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及表述能力。

二、在故事看图讲述中巧妙融合美术元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2]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3]因此,在故事创编中能巧妙地融合美术元素,往往会碰撞出你意想不到的火花。

(一)以故事为引子,通过讨论了解画面

有悬念的故事开头,能引起幼儿的思考和兴趣,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进入课堂,吸取知识。在大班看图讲述活动《蜜蜂愉快的一天》中,教师以变魔法的游戏让幼儿感受魔法的神奇和有趣,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在用白色蜡笔涂过的大图画上设下魔法,当幼儿用肉眼看不到图案的时候,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交流讨论,猜测画面的内容,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基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引导幼儿大胆推测、想象图画的大致内容,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二)利用蜡笔与水粉的特性,感受油水分离画的神奇

在《蜜蜂愉快的一天》活动中,当幼儿使用水粉扫在蜡笔画上面的时候,立刻感受到油水分离的神奇,之前完全看不到的蜡笔画逼真地呈现出来了,让幼儿对水粉和蜡笔的碰撞有了新的认识,感受了艺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同时,也散发了幼儿的思维,不仅是一种视觉的冲击,也是大脑运动的有效途径。在故事的四幅图画中都设置了这样的魔法,每幅图的内容不同,课堂上紧紧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美术手段的加入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

(三)运用语言丰富画面,讲述特色的故事情节

看图讲述时要根据画面讲述大致的故事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蜜蜂愉快的一天》看图讲述活动中,在魔法变出来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根据图画大胆想象,相互用语言、表情、动作等多种形式有序、连贯、清晰地讲述故事内容,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

三、在绘本教学中融入美术的创新点

绘本是以精致优美的图画和精简生动的语言紧密搭配而成的生动图画书,既有色彩鲜艳、形象鲜明的图画,又有丰富的文学内涵。而正是这些优美的图画,让人在欣赏文学的美妙之处,又感受到了艺术的深远。我们可以借鉴绘本故事中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表现手法引导幼儿大胆去发现、去探索,并且将绘本教学与美术创作有效结合。

(一)寻找绘本中的美术教学点,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绘本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文字精简,画面中各种形象栩栩如生。深入挖掘绘本中夸张的图案以及颜色的基调等美术教学点,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领悟绘本故事的内涵。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的源泉。”[4]創造需要想象,而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例如:中班绘本《走开,大黑兔》,故事中的主人公“小白兔”从头到尾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大黑兔紧跟不离”,设立了各种方法来甩掉大黑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地点、环境等因素,抛出问题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想象,当小白兔来到小河边,引导幼儿思考它会用什么方法来甩开大黑兔,自然就让幼儿主动地去思考。而绘本中图画的生动、形象往往就是培养幼儿探索身边新事物的重要主导线。从小白兔一开始发现大黑兔——躲到大树后——游过小河——不知不觉跑进又黑又暗的树林——遇到大灰狼,让幼儿感受了一场起伏跌宕的心理变化,从紧张——害怕——平静——恐惧,既恐惧又有点滑稽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饱尝了一场心理大战,刺激了幼儿的大脑运转,散发他们的思维及想象力。

(二)选择故事情节作为切入点,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

每一本绘本都有其特别之处,教师要抓住能與美术相融合的切入点,可根据绘本本身的故事情节或不同于本身的发展情况,巧妙地融合美术的元素,激起创作的波澜。如在《走开,大黑兔》的故事学习中,教师抓住“大灰狼就要吃掉小白兔”的紧急关头作为切入点,把问题抛给幼儿思考:“你会用什么方法赶走大灰狼呢?”通过互相的议论及大家的踊跃回答,为幼儿想动手操作埋下铺垫。

另外,教师在提供操作的材料是孩子们平时少见少接触的,这样创新性较强的材料更加吸引幼儿。如纸巾筒,一头绑好保鲜膜,让幼儿在保鲜膜上用马克笔画出自己想要赶走大灰狼的道具及想法,虽然是孩子们第一次在保鲜膜上绘画,但大家都心有成竹,都能边画边讲述自己的方法。而且形象多样,方法颇多,有的画了石头,有的画了枪和刀,有的画了一堆碎玻璃,还有的画了大黑兔、、、、、、幼儿的想象力非常强大,活动中大大地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达到了语言与美术创新融合的特点。

(三)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亲身体验乐在其中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课程要以游戏为基础,一切课程皆游戏。因此,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在亲身的体验当中感受快乐。在活动的后小部分,让幼儿带上自己画出来的方法,想同伴讲述自己的想法,再关了灯,用小手电筒照出各种图案,亲身体验光与影的现象,设计小环节把大灰狼赶跑,将活动推向高潮。创新的小制作配合科学原理非常吸引幼儿,让他们流连忘返,最后以“踩同伴的影子”小游戏结束活动,使幼儿玩得更尽兴。

幼儿语言活动的创造性与幼儿美术活动的创造性是共同通的,正因如此,语言活动与美术活动的融合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语言作为幼儿成长表达中的主要方式,是幼儿与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所以为了不断地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让语言活动富有创造性地与幼儿美术相融合,为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培养幼儿从小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和更多的表达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 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名言.

[4] 著名的德国科学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

作者简介:沈之婷(1986-05-07-)女,广东信宜人,本科,幼儿园一级教师,汉族,广东省信宜市幼儿园从事幼教工作。

猜你喜欢

语言活动美术
美术篇
如何提升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提问效果
以体验式故事教学为载体促进的幼儿语言能力
对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提问作用的认识
精心设计语言活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研究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交际法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封底:国外太空美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