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金融科技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2021-08-10陈斌辉

银行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普惠小微融资

陈斌辉

近年来,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作出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等金融管理部门、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多项支持政策,从加强货币政策引导、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减税降费、信用信息共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具有成效的工作。中小银行依托地缘优势,将金融科技应用下沉到区域市场和细分客群。金融科技驱动下,银行业获得了服务小微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零售化、线上化、批量化”的普惠金融发展新方向。

金融科技驱动下银行业四大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目前银行业通过金融科技和替代数据的优势,基于大数据解决了小微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问题;成本与效率优势能够获得广泛的多元客户,扩大小微企业覆盖面,有利于分散风险;金融科技的智能风控优势能够有效计量风险,显著降低不良贷款率。

替代数据优势。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的“跑街”,人工现场调查,人工搜集审核信息,目前金融科技驱动下智慧银行采取的方法是“跑数”,从而在信息搜集、信息甄别及数据开发、应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基于多方互联替代数据支撑能够快速搜集客户信息,最大限度降低小微企业信息造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多维数据描绘客户风险画像,将小微企业资金、水电、物流、订单、押品等数据跟踪监测并交叉验证, 先进的模型自动风险识别技术对小微企业大数据进行整合,很大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充分问题。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授信、自动审批,依托生物识别等技术,实现远程、非接触高效放款提高业务效率,节约人力成本。

金融生态优势。从资金供给看,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银行智慧生态体系通过全线上发放贷款的成本远低于传统商业银行。例如网商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每笔成本约为2.3元,而传统依靠线上加线下模式的传统商业银行每笔约为2000元。从资金需求看,小微企业能够以简便的贷款流程,快速地从新产品获得贷款,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相对较低。如工商银行的经营快贷小额线上贷款,依托小微企业在平台内部的交易信息,无须额外提供材料,实现1秒放贷;而原先商业银行提供一笔传统商业贷款在面签完成且所有证件齐全后需要5~7个工作日。

金融科技优势。一是信息获取效率较高。智慧银行或直销银行基于大数据,可实时跟进小微企业经营情况,而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信息获得不仅需人工审核,且很难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二是金融科技赋能高效。银行的普惠中心通过筛选白名单,多维数据交叉验证,还原客户经营状况,以信用评分模型自动检验为基础,应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所有贷款流程线上完成, 审批时间短,放款快。三是单位人工效率较高。银行智能线上的贷款审批已经形成自动化、系统化,单位人工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商业银行。

智能风控优势。银行普惠产品构建了全面、实时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囊括贷前、贷中、贷后每个环节,形成了完整闭环。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借助多维、实时、动态数据,建立多种风控模型,并及时对模型与策略进行更新迭代,向人工智能建模发展。目前,主要有三类智能风控模型:一是身份识别模型,用于贷前环节辨识冒用他人身份申贷的行为,防范贷款欺诈风险;二是经营画像模型,在贷前和贷中环节判断实时经营状况和预测未来经营状况;三是信用评分模型,用于貸前、贷中、贷后各环节预测客户行为。

银行业依托金融科技服务小微企业的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业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及5G等技术(以下简称ABCDMIX),畅通银企对接渠道、疏通服务下沉通道,依托多维度数据和金融科技能力,形成了“零售化、线上化、批量化” 的普惠金融发展方向。

依托智慧生态体系,场景化布局,形成开放、合作、共赢的小微企业线上融资金融生态圈

近年来,随着网贷平台频频爆雷,业界逐渐意识到脱离具体场景的线上融资,因缺乏风控基础和专业手段,难以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银行业以国家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展自建、共建不断拓宽渠道外延,积极向开放合作转型,嵌入场景,输出金融,使金融和生活场景充分融合,场景化线上融资可穿透性掌握场景底层数据资源,成为业内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主要方向。例如工商银行依托金融科技,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数字普惠,全力打造“一个平台、三大产品”的小微企业融资线上综合服务体系。它的“小微e贷”平台打造“经营快贷”“网贷通”“E链快贷”产品,其中“经营快贷”,场景包括“用工贷”“税务贷”“烟草贷”“顺丰快贷”“云闪贷”“贵州分行产业兴农贷”“医疗/医药/医保贷”;建设银行充分利用企业级金融科技能力优势,运用ABCDMIX技术,构建金融智慧生态体系,它的“小微快贷”打造了“云税贷”“账户云贷”“医保云贷”等16个“场景云”,全面满足小微企业的各类场景融资需求。

“平台+科技+金融”成为服务小微企业的重要基础

通过构建“多方融入、共享交互、集聚客群”的线上融资运营平台,动态汇集多维数据资源,实现客户精准识别、批量获取和动态监测,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微众银行聚合各类场景资源,凭借强大的数据聚合和处理能力,挖掘客户征信、公安、学历等基础数据,以及社交关系、消费支付等行为数据,即时完成客户信用评分、分群授信、欺诈侦测,实现客户5 秒内获取额度,3分钟内贷款到账。建设银行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构建普惠金融开放式运营平台,通过引入人行征信、工商注册、税务、海关、涉诉等外部信息,结合行内开户、结算、代缴税等信息,实现了客户的“白名单”自动筛选、额度自动测算以及贷后风险预警等系统功能,代替了原来的手工操作模式, 效率和精准度显著提升,为发展线上普惠金融提供了平台支撑。

线上信用类产品成为小微业务的重要获客手段

信用方式的普惠贷款一直是大型银行的短板。以前传统银行小微金融业务模式主要通过业务员与目标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风险管理形成“三品、三表”机制,采取陌生客户拜访和老客户带新客户的营销模式,风险管理实施“首月走访、三月电话回访”,大型银行采取信贷工厂标准流程模式,例如中国银行参考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产品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数据部分借助人工线下采集。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成熟,大型银行也通过搜集分析借款人结算、税务、资产、征信等多维数据,为客户提供主动授信, 推出具备纯信用、全线上和广覆盖特点的信用贷款产品。总体看,信用类产品业务量整体不大,但是客户数量多、户均贷款额度低,是拓展新客户、扩大客户基础的有力抓手和普惠金融服务下沉的重要体现。银行运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基于客户的交易、资产、纳税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客户筛选、额度测算及风险监测模型,为小微企业法人或企业主提供在线信用类融资服务。在业务操作上,一般是由总行基于大数据模型筛选“白名单”并给与客户“预授信”,分支机构开展营销,客户通过互联网渠道线上办理提款手续。涉及大额贷款,需要线上线下交叉验证, 线下补充收集实际控制人、网贷等信息,并录入平台,聚焦个案客户“活情况”,交叉验证完成客户准入,线上数据补充与验证。建设银行信用快贷目前主推“云税贷”(通过纳税数据给与信用贷款)和“账户云贷”(通过结算数据提供信用贷款)。工商银行信用类“经营快贷”目前已投产结算、税务、房产支持、金融资产支持、优质机构支持、泛交易链、第三方平台等重点融资场景。农业银行推出了信用类产品“微捷贷”(包括“纳税e 贷”“烟商e贷”等),并针对农业银行房贷客户、日均金融资产10万元以上的贵宾客户推出信用类产品“资产e贷”“人保助业保捷贷”和“金穗快农贷”。

线上抵质押类产品成为小微业务快速上量的重要支撑

线上抵质押类产品本质上是线下抵质押融资向线上的迁徙, 基于优质抵押品(以房产为主)、质押品(以定期存款、电子类国债、大额存单等可实时联动、在线支付的金融资产为主),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押品价值在线评估、贷款自动审批、线上放款, 服务效率和响应速度显著提升。由于抵质押物能够有效分担借款人信用风险,各行发放此类贷款的意愿较强。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包括建行抵押快贷、质押快贷,工行“e抵快贷”、网上质押贷款,农行“抵押e贷”。

线上供应链融资产品成为未来服务小微企业业务的重要增长点

供应链融资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制定整体金融解决方案,把核心企业的商业信誉和履约能力覆盖到其上下游小微企业,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过去,供应链融资发展面临三大难点,一是核心企业的配合度,二是贸易背景真实性, 三是业务办理效率。极端情况下,贷款还未完成审批,企业已实现货款回流。

随着金融科技不断进步,物流、交易和资金信息的大量集成,产业链中各节点的贸易真实性和资金渠道得到严格控制,线上供应链融资产品应运而生,较好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将融资流程直接嵌入交易背景,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合一,实现需求自动触发、真实性自动校验、融资自动审批和贷款线上发放,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机构对产业链末端小微客户的融资风控能力。以建行为例,陆续推出以中型龙头企业为核心客户的“e 点通”网上保理、“e薪通”“e信通”等面向小微客户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战略转向已十分清晰。工行推出数字信用凭据融资产品及e链快贷,农行推出“链捷贷”,中行、农行、光大、中信、民生、平安也纷纷将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其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场景。

线上线下结合成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流方向

线上融资产品离不开线下营销推广、风险核实、贷款催收等工作,尤其是当贷款达到一定金额时,需要通过线下介入,调查客户关联关系、交叉投资等“活情况”作为交叉验证,进一步防控风险。相较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拥有数以万计的营业网点和专业人员,在大力发展线上业务的同时,纷纷充分利用线下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建设银行以线上“小微快贷” 为抓手,积极布局线下服务渠道,依托近1.5万家网点推广“小微快贷”等线上融资产品,有效支持了线上业务落地。

依托金融科技重构普惠金融新路径的政策建议

面对海量小微企业,迫切需要解决传统信贷业务获客效率低、运营成本高的痛点。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新路径本质上是一条依托金融科技创新的重构之路,这也对商业机构和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统筹利率、费用管理、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创新政策工具, 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加快LPR改革,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 释放利率市场化改革红利。通过引导利率下行、财政贴息、降低担保费率等政策协同,降低融资成本。针对部分银行使用再贴现积极性不高,建议采取再贴现利率与LPR适度挂钩。监管部门可结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分阶段、分梯度出台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支持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延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期限,缓解小微企业到期还款压力;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缓解小微企业因缺乏担保品所导致的融资难问题,支持普惠小微企业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持续开展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内部资源配置和考核激励,强化ABCDMIX金融科技手段运用,加快形成敢贷、愿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探索搭建“区块链+云计算+供应链金融”平台,降低对抵押品的依赖,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优先部署区块链与生物识别、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在小微企业融资业务领域的应用,通过区块链清晰记录企业合同数据、销售数据、上下游数据等过程数据,并进行挖掘、处理和开发,打通各交易环节之间的交易信息,为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对与核心企业没有直接交易的小微企业的信用传递,延伸信用链条,避免贷前逆向选择、贷中道德风险、贷后信用风险等问题,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在资产端,接入中征动产融资服务平台和登记平台,开展政府和国企采购合同及应收账款确权,实现债权拆分、多层流转与变现;二是在资金端,打造多渠道资金标准化对接模块,创新供应链上应收账款池质押贷款、票据池质押贷款、订单项下贷款、适合小微企业的保理、国内信用证等融资产品,实现资产与资金的有效对接;三是建设ABS平台,打造全线上化、透明化协同操作平台;四是底层部署区块链技术,提高数据安全度,解决企业互信问题。例如,借助区块链技术可流转可追踪特性,与龙头企业共建供应链生态圈,批量服务产业链末端小微客户;将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嵌入客户认证流程,防范业务欺诈风险;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和动态监测业务风险;利用物品标识、智能货架、追踪监控等物联网技术,对押品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实现押品可视化管理。

加强ABCDMIX金融科技运用,搭建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政银企”三方联动,共同破解信息不对称

建立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政府部门建立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平台,获取政务和公共事业数据、产业交易数据、平台交易数据、信用数据综合评价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水平,协调归集监管、税务、工商、海关、国电、社保、公安等多个部门采集到的纳税额、用电、用油、不动产登记、征信记录等信息,加强与大中型龙头企业合作获取采购、销售、物流信息, 实现三流合一,经企业授权后向银行开放,提高金融服务供需匹配的精准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减少金融机构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统一企业融资需求采集渠道。整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局、市区两级政府等部门融资需求采集渠道,例如:金融局、市政府定期从企业采集到的经营主体贷款需求表推送给银行,要求银行开展对接工作。同时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减轻企业需求报送负担,采集信息可实时导入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和银企对接系统。

鼓励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构建小微金融生态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利用大数据技术,基于小微企业在产业链、电商平台、政务服务等场景中产生的数据,高效识别筛选客户,批量精准获客。商业银行可通过运用ABCDMIX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5G等金融科技手段,进行数据、产品、生态三位一体金融服务创新,提高银行经营能力,与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电商平台、征信机构等共建多方融入、共享交互、集聚客群的场景化获客平台,打造金融生态、提高業务处理效率、提升客户体验。利用多维数据描绘客户风险画像,将企业资金、水电、物流、订单、押品等数据跟踪监测并交叉验证,实现贷款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支撑下,实现数据跨行业、跨场景互联互通,以数据要素循环赋能资金循环,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精准滴灌小微企业。例如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中心经营快贷,平安银行的一账通可将银行和中小企业连接起来,通过平台积累数据形成的生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风控模型,解决小微企业无抵押、无审核过的财报、可持续盈利能力存疑导致的银行不能贷、不敢贷难题。

对监管机构而言,首先应在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与金融稳定间做好平衡,保证行业健康成长,减少金融排斥,保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避免金融风险的聚集和爆发,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其次,在出台监管政策时,要全面考虑小微金融服务聚合发展模式中的多种机构类型及其风险分担和专业分工,思考在现有分业监管、机构监管模式下,如何进行适度监管。例如,规范不同类型机构间的合作模式,通过监管合作适度保持政策协调性, 实现对整个业务链条的管理;做好传统信贷与互联网信贷监管标准的协调统一,避免造成政策套利空间。

完善金融科技支撑的小微金融服务发展新机制,促进形成小微金融服务体系

对商业银行而言,一是要形成完整的内部普惠金融政策体系,与普惠金融战略定位、经营发展需求及监管要求相适应,促进小微金融服务业务专业、专注、专营。二是要建立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业务系统,实现批量客户的快速接入,通过系统高效实现客户筛选、贷款实时监测、风险自动预警等功能,提升风险管控的效率和精准度。利用海量数据全面支持客户营销、产品创新、风险管控、客户维护等集合化功能,为小微金融服务业务转型发展深度赋能。三是从传统法人信贷前、中、后台相互制约的分段式管理变为大数据驱动下的风险全流程主动管理,由总部机构统一进行客户准入、评级授信、业务审批及风险监测,动态调整风险策略,分支机构利用线下“活信息”补充和验证线上数据,对于总部集中监测发现的预警风险,组织人员线下核实和处理,形成贷款全流程风险管理闭环。

对监管机构而言,首先,应建立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通过征信体系建设,给普惠信贷机构获取外部数据创造更好的条件,降低风险识别成本。其次,应强化监管能力,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引进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制定规范金融创新的指导政策。再者,应加快搭建全面、统一、高效的监管科技体系,用科技监管科技,提高风险预警能力,早防范、早应对数字普惠金融创新风险。最后,应尝试与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信息互通、成果共享,有效降低监管成本和合规成本。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猜你喜欢

普惠小微融资
小微课大应用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小微企业借款人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