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毒利湿汤治疗下肢阳证疮疡的效果

2021-08-09余洋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下肢不良反应疗效

余洋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利湿汤治疗下肢阳证疮疡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具体应用方法。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下肢阳证疮疡患者76例,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同时应用解毒利湿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药物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毒利湿汤治疗下肢阳证疮疡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更高,能快速缓解患者相关症状,且不会明显增加药物副反应。

关键词:解毒利湿汤;下肢;阳证疮疡;丹毒;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26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0015-02

疮疡是指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提包感染性疾病,其中以阳证疮疡居多。阳证疮疡起病急、发病快、病情易变化。部分严重阳证疮疡患者可形成疔疮走黄或筋膜损伤等严重并发症[1]。西医治疗阳证疮疡主要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虽然大多数患者能在较短期缓解或消除患者临床症状,但治疗后病情容易复发,迁延难愈。同时,抗菌药物的过量应用也会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不符合当下对抗菌给药物应用的管理思想。同时长期应用西药也会对患者肝肾功能、肠道功能等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而中医治疗杨证疮疡有着其独特的见解,且具有较长时间的诊治经验,具有一定的优势。且中医治疗相对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更为安全[2]。所以中医治疗阳证疮疡在当下临床上应用较广。本研究将探讨分析解毒利湿汤治疗阳证疮疡的临床疗效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下肢阳证疮疡患者76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排列的奇偶数将所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2~78岁,平均(47.29±10.18)岁;病程1~6d,平均(2.84±0.98)d。对照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4~80岁,平均(46.14±10.52)岁;病程1~8d,平均(2.91±1.12)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相关临床资料均无较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阳证疮疡(丹毒)的诊断标准。已排除1周内应用其他治疗方案、对本研究相关药物有应用禁忌、孕期及哺乳期妇女、合并有肝肾及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50%硫酸镁(生产厂家:河北邢台冶金镁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2031)纱布湿敷,湿敷范围超出患处2~3cm,30min/次,2次/d。给予五水头孢唑林钠(生产厂家:国药集团致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2837)1.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生产厂家:成都青山利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019)100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治疗1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入中药解毒利湿汤治疗。解毒利湿汤方组包括金银花15g,马鞭草15g,紫花地丁15g,生苡仁15g、萆薢12g、泽泻10g、黄柏6g、牡丹皮10g、赤茯苓10g、川牛膝10g、车前子10g、滑石10g。以上药物分别加水500mL煎得药液200mL 3次,将3次所煎药液混合后分早中晚3次服用,1剂/d,连续治疗1周。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应用其他治疗方案,其他症状必须用药治疗时,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1.4  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分别对患肢局部疼痛、肿胀、皮温、肿势、颜色为主症,根据症状缓急分别评为0分(无症状)、1分(轻度症状)、2分(中度症状)、3分(重度症状);以全身性发热、乏力、头身痛、口干苦、尿赤黄、患侧腹股沟淋巴结肿痛为次症,有症状计1分,无症状计0分。各项评分之和为中医证候评分总分,总分越高表示患者总体症状越严重。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医证候评分。

1个疗程治疗完毕后中医证候评分相比治疗前降低80%以上,相关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显效;1个疗程后中医证候评分相比治疗前降低50%~79%,相关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为有效;1个疗程后中医证候评分降低不足50%或相关临床症状均未见有明显好转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患者所占比率与有效患者所占比率之和。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n(%)]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疗效情况

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患者显效比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传统医学中对于阳证疮疡有着其独特的见解,阳证疮疡病因病机主要为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度蕴藏与肌肤表面,毒邪入侵机体,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进而导致肉腐成脓。同时下肢阳证疮疡病机除热毒、火毒等邪入侵外,也与湿邪相关。在明代高锦廷所著《疡科心得集》中记载:“疮阳在下部,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也”[3]。热为阳邪,易生风动血,从而引发疮疡。湿为阴邪,其性粘滞,趋下,易袭阴位。湿与热兼夹为患,或郁久生热,侵袭皮肤,使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发为下肢臁疮、丹毒、湿疮等症[4]。所以治疗下肢阳证疮疡,应该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要方向。

本研究观察组应用解毒利湿汤治疗下肢阳证疮疡。方中金银花芳香透散,助于消痈散疖,是治疗阳证痈疮之要药[5]。紫花地丁辛凉散肿,长于退热,宜治紅肿焮发之外疡。金银花与紫地丁合用为治疗下肢阳证疮疡的君药。萆薢利湿祛浊;苡仁利水渗湿,也有清热排毒效果;泽泻、黄柏归肾、膀胱经,渗湿泄热、利水、清热燥湿;赤茯苓健脾利湿,培土固本。以上五味药为臣药,以改善疮疡肿胀症状。另加丹皮可清热凉血、活血消痈;川牛膝、马鞭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利湿;滑石利湿消肿,引药下行。纵观全方,主要为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可有效改善下肢阳证疮疡诸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均具有较大差异,且观察组数据相对更优,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说明加入中药解毒利湿汤治疗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中药解毒利湿汤治疗下肢阳证疮疡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同时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永卫.中医内消外敷疗法治疗急性阳证疮疡的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189,191.

[2]徐玲.中药内服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阳证疮疡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4):37-38.

[3]范洪桥,刘丽芳,周亮.基于玄府气液学说的阳和通玄法在阴证疮疡中的应用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5):1168-1169.

[4]蔡定军,万斌.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阳证疮疡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8,50(4):151-153.

[5]颉龙飞,徐竞一,付姝菲.《临证指南医案》疮疡辨治特色浅析[J].江苏中医药,2019,51(1):79-81.

猜你喜欢

下肢不良反应疗效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下肢最怕“凉、麻、痛”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