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大学霸陈方媛:不要急,百名之外也可逆袭

2021-08-09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数学题一题文科

作文君

陈方媛,毕业于合肥一六八中学,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作为一名无奖牌少竞赛少加分选手,她在2019年安徽高考中以文科裸分657分,省第11名,博雅线上加5分的成绩进入她一心向往的北京大学。与众不同的是,她只是一位“平行班”学生,高一时一度在年级百名开外游离。究竟是什么让她一直坚持所爱最终突破重重障碍得偿所愿?

2017年6月29日,对我而言,绝对是一个可以铭记很久的日子——那是文理分班结果公布的日子。在经历了快要“精神分裂”的周末后,我周一一大早就去了教室,不管结果是好是坏,我都一刻不能再等了。

那天具体的细节已经变得模糊,只记得突然有人在走廊里高呼一句:“贴出来了,贴出来了!”大家便都像疯了一样冲出教室,拥向走廊里的布告牌。我慢了一拍被挤在了外面,只能艰难地昂着头找着文科分层班的名单。“一定要进,一定要进!”我在心里疯狂祈祷,慌乱地扫过名单,一遍、两遍、三遍……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直到一个熟识的同学,突然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我们都在26班!这句话就像是晴天霹雳,宣告了我的失败。

精心准备了两个月,换来的却是考场上的惊慌失措,获得史上最糟的成绩,我与文科分层班擦肩而过。

我假装不在乎,但当走到家门口时,我终于崩溃了,放声大哭起来。我讨厌自己的无能,更讨厌自己的逃避——明知数学是自己最弱的科目,为何总抱着侥幸心理?80分,明晃晃的成绩像一把尖刀刺穿了我的胸膛,让我无处可逃。

在那个暑假,我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我不服,不能够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决定狠下心学数学。此后每天早上八点,我都会准时开始做数学题,直到中午十二点妈妈叫我吃饭。晚上七点,我会把上午的问题和预习的困惑带到老师家,一题一题地搞清来龙去脉,老师人很温柔也非常有耐心,常常讲着讲着就到了夜里十一点。过了四十多天,我的暑假结束了。开学那天,我整理了一下暑假做过的数学题,惊奇地发现是学校布置的作业量的五倍。

开学考,我第一次提前半小时写完试卷。发卷子的那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我的数学成绩,年级第一,145分。

这不是什么鸡汤,这只是一个会失望但不会绝望的人的学习故事。如果尝试了各种办法之后仍然达不到目标,就可能会面临失望和失落,此时一个不服输的人就要逼迫自己寻找心灵的平衡,也就锻炼出了所谓的心态。有了努力、方法和心态,即使达不成原先制定的目标,也一定能在其他事情上找到自我的价值。我想这就是成长本身了。

我的高二和高三也遵循了这条道路。当时听到最多的话是:学习是水到渠成的事。一开始还不是很明白这句话,总是急着去赶超,却是一路“曲折”。从年级第三到第十到第十九到第二十六,在小小的退步中,我竟然无力遏制自己下滑的趋势。我有太多的瓶颈无法突破,团团打转渐渐失去耐心。老师却平静地告诉我:别心急,慢慢来!只要你的积累够了,质变是迟早的事。于是我逼迫自己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比如英语总是突破不了140分大关,我没有急着去疯狂练习阅读理解,而是在每天早读时翻出《高考词汇3500》一遍一遍仔细过,一遍一遍大声读,一遍一遍认真记。就像曾在数学上发生过的奇迹一样,我终于在高考前三个月的一次联考中突破了140分大关,并且之后的每一次考试都稳稳保持着140+的成绩。

6月7日,高考如期而至。现在想来我已经记不太清楚自己走进考场时的心情了,应该是有点紧张的,但更多的是一种释怀。终于,終于,这么多年的积淀要有一个决定性的结果。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我相信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我更相信即使在高考考场上“失败”也没有什么,人生还很长,只要我随时拥有高考备考时的这股拼劲和韧劲,就没有真正“失败”的时候。2019年的全国一卷数学很难,算是撞上了我的枪口。我在考场上深吸一口气,望了望窗外的绿植,又看了看天上的云,突然觉得这一刻很安静,好像整个考场只有我在和自己对话。我告诉自己,尽管做,会的就做,不会就放,会做的不做错,不会的尽量做,你就能考出自己最好的成绩。事实证明,我真的不是两年前那个在数学考场上紧张到要抱头痛哭的小孩子了。

6月22日,北京大学博雅加分的结果出来了。看着与我一同进京赶考的小伙伴们都获得了20、30甚至60分的加分,我有点失落,但是心里仍然存着一份希望。6月23日上午,我在键盘上笃定地敲下:“别心急,最好的总是在最后才出现。”九点半查分系统开放,我输入考生号,那个“11”蹦出来的时候,我一把抱住妈妈,激动地哭喊:“妈妈,我能去北大了!”

(从容摘自微信公众号“辽宁青年杂志”)

猜你喜欢

数学题一题文科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在于活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一道高考数学题的多种解法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