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本教材“阅读链接”的功能类型及运用

2021-08-09黄元虎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祖父教材课文

黄元虎

从三年级起,统编本教材增设了“阅读链接”栏目,提供与某篇课文或单元主题关联的阅读资源,引领学生开展延伸性阅读。据笔者统计,教材中“阅读链接”共安排了34次,其中三年级5次,四年级11次,五年级8次,六年级10次。作为新增栏目,从功能的角度来看,“阅读链接”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如何运用“阅读链接”?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每一次“阅读链接”的功能类型,才能做到合理运用,确保教学不走样,教学有实效。在此,本文试从功能的角度,对教材中“阅读链接”的类型做出梳理,并结合课例谈谈如何运用。

一、背景介绍型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有一定写作背景的,一些经典作品虽然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但是因其年代久远,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存在较大距离,往往会形成学生认知的障碍,所以有必要通过“阅读链接”补充介绍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跨越阅读障碍,抵达文本深处。

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中,“我”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情有独钟?为什么如此热爱与祖父在一起的园子里的自由生活?文后的“阅读链接”中编排了选自《呼兰河传》的萧红自述,作为文章的背景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呼兰河城里以前住着她的祖父,现在埋着她的祖父。萧红出生时祖父已经60多岁,她未滿20岁时刚过80岁的祖父就去世了,从此不得不面对颠沛流离的逃荒生活。萧红的一生充满坎坷和不幸,唯一的情感慰藉来自祖父,与祖父共同生活的情景充满了幼年的记忆。因而在她的作品里,只有祖父才是自由、和谐的象征,才是快乐的化身。祖父所给予她的爱,化成了她精神世界里炽热的阳光。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借助“阅读链接”再读课文,就会产生课后练习提出的“新的体会”。

二、知识补充型

教材中有的课文知识性较强,但因为行文的需要,往往无法对一些知识进行深入解释,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甚至造成阅读的困惑。这一现象在科普类课文的阅读中尤为明显。因此,教材有时会在这一类课文后面通过“阅读链接”补充必要的知识,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如四年级下册《琥珀》一课,学生在阅读松脂球变成琥珀的过程这一内容时,会产生许多困惑:松脂球是怎样变成琥珀的?为什么陆地会沉下去,海水会漫上来?树根腐烂,为什么松脂球不会腐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链接”,了解到琥珀形成需要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有了这样的知识,学生对课文中“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等语句就有了更准确、更深切的体会。

三、要素训练型

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的重要特色。语文要素即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语文要素的提出,使语文教学目标由“模模糊糊一大片”转变为“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要素的落实离不开必要的训练,因此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链接了不同的文本作为资源,提供给师生开展语文要素的训练。

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守株待兔》一课是一篇小古文寓言,通过引导学生说说寓言中的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感悟道理:自己不努力,抱着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为了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课文后面链接了另一则中国古代寓言《南辕北辙》。为了降低学习难度,这里呈现的是白话文,有利于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由此,学生就能感悟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思维归纳型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无论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施,都应予以充分重视。归纳思维是逻辑思维中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与演绎思维相反,归纳思维是以个别事物为前提,推导出一般知识结论的思维形式,其本质特征是从个别到一般。在教材中有的课文的后面,会链接一篇相似的文本,有利于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进行思维的归纳。

仍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陶罐和铁罐》一课的后面链接了另一则现代寓言《北风和太阳》,并且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性格和结局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性格上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个人物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认为自己最了不起;结局上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个人物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铁罐最终连影子都没见到,而北风最终悄悄溜走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两个自以为是、鄙视他人的人物都失败了,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五、写法比照型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写作方法的掌握,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有的课文后面,教材链接了不同的文本,提供给学生进行写法的比照,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写法的表达效果,以利于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艾青的《绿》一课时,当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到这首诗的独特写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宗璞的《西湖漫笔(片段)》,组织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都写出了绿色的丰富和范围的广大,都体现了对“绿”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绿》是诗歌,《西湖漫笔》是散文,前者侧重于表达诗人的独特感受,而后者侧重于写实,主要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景象。这是不同文体之间写法的比照,相同的文体也可以进行写法的比照。仍以四年级下册为例,老舍先生的散文《猫》一课后面,依次链接了夏丏尊和周而复的同题散文《猫》的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照:三篇文章都是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老舍先生运用明贬实褒的方式,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却又如数家珍般描述了它种种惹人喜爱的举止情态,且作者善用平实的口语,亲切而富有生活味,自然生动;夏丏尊先生除了描写小猫毛色的漂亮外,主要通过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如四邻或路人的称赞,妻的得意,阿吉、阿满两个孩子爱和它游戏,“我”对猫的遐想等,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周而复先生则通过猫的外貌、神情和动作表达喜爱之情。由此,通过写法的比照,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猫的形象,体会到不同的写作方法产生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六、情感熏陶型

课标在“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部分,对语文课程中情感的培养均有明确的阐述,强调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采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阅读链接”中,我们也能捕捉到教材通过呈现带有明显情感倾向性的文本,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熏陶的意图。

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情文并茂的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教学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教师可以引入“阅读链接”的内容——《七子之歌(节选)》和《和平宣言(节选)》,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明白侵略者不但抢掠、毁坏我们的文物,还掠夺我们的土地,屠杀我们的人民,从而能够加深对圆明园“毁灭”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阅读链接”的文本与《圆明园的毁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比较,体会相似之处: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统一与和平的呼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憎恶。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整合本单元课文,加强朗读,提升情感。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类型的划分,只是从某一种功能的角度来确定的。教材中有的“阅读链接”往往有多种功能,属于综合型。在此,不再赘述。同时,教师也应该看到,教材中“阅读链接”有的设计了明确的学习要求,有的并未提出具体学习要求。由此可见,“阅读链接”的教学,既有刚性的规定目标,又有弹性的非规定目标。这实际上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既要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又可以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祖父教材课文
祖父瓷
教材精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