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城河池宜鼓宜歌

2021-08-09梁舒欣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红水河河池刘三姐

梁舒欣

河池是一个藏在山里的城市,独在山林中,遗世而独立。

红水河流域孕育下的河池,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瑶族、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聚居于此,因此形成了河池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没有文字传承的壮乡人来说,符号和歌声是他们向外界传达信息和情绪的重要方式,千年的铜鼓咚咚、山歌缭绕,也曾在这大山深处响起。

千年铜鼓声声,震古烁今

“咚咚咚”,宏亮有力且节奏十足的铜鼓声,犹如一声声平地雷,打破了壮乡山里的寂静。一身青蓝壮衣的阿叔站在山头对着红水河第一湾敲着当地人制作的铜鼓,鼓声时缓时急,节奏时轻时重,缓时行云流水,从容舒缓,犹如红河之水流入心间,重时铿锵有力,振聋发聩,像极万马奔腾,飞驰而过。

铜鼓文化圈流传着一句话,“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东兰是河池下辖的一个小县城,红水河穿境而过,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是隐藏的王者,乃世界铜鼓之乡。目前,世界范围内传世的铜鼓仅有2400面,中国馆藏1400面,而东兰则占了612面,占世界铜鼓收藏量的四分之一,东兰是世界铜鼓之乡,当之无愧。

古有“北鼎南鼓”之说,铜鼓最早出现于云南洱海一带,是古滇文化的典型器皿,河池处于云贵高原南麓,红水河自云南流入广西境内,铜鼓文化也随之流入。

铜鼓,最初由铜釜演变而来,做炊器用,由于敲击时,宏亮而悠远,逐渐演变成传达信息的器皿以及用于祭祀、礼仪的乐器。《明史·刘显传》中曾有过关于铜鼓的记载,“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可见当时的铜鼓是贵族权力的象征,是国之重器。千年时光的洗礼,敲击铜鼓仍作为今日东兰人祭祀、嫁娶、节庆等重要日子必备项目。

古老的东兰铜鼓以音铜为主,再铸以其他合金而成,鼓面常有浮雕,以太阳、青蛙等形象居多,壮民先祖认为青蛙是掌管风雨的女神,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鼓面除了浮雕以外,还有各异的花纹,每一面鼓都不尽相同,有同心纹、乳钉纹、人鱼纹、兽形纹、云雷纹等。

中国近代民俗学家黄芝冈撰写的《说铜鼓》中曾有记载东兰人新年敲鼓,“东兰新年,各村高悬铜鼓,日夜敲打。鼓是以几具作一组的,敲鼓的是童子,左手用小木条敲鼓面的边缘,右手用缚着碎布的槌敲鼓的中心。丁东镗错,此敲彼应,极尽音声之妙。”在今东兰,新春佳节、壮族三月三、婚丧嫁娶、农忙庆祝等重要日子,东兰人必敲铜鼓。

三月初三,铜鼓会。凡有铜鼓的东兰壮族村寨,早早便扛鼓上山坡,每个村寨出四面铜鼓,两公鼓两母鼓,每面皆配以三名经验老练的鼓手,轮流击鼓。东兰人击鼓有其特定的节拍和音律,按照“七三七”“七單七双”“闹斑鸠”“倒穿行”“小姐妹”等节律敲打,鼓声哑了、铜鼓裂了、鼓手错打都算作比赛失败。深山里,山麓之上,千人云集,百人击鼓,鼓声齐鸣,似春雷鸣响,似海涛呼啸,似号角催战。

东兰铜鼓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崇尚自然,赞颂勤劳,宣扬平等自由。神秘古老的东兰铜鼓文化缺少系统的文字记载,却以铜鼓千年鼓声传承,以铜鼓雄浑的声响震古烁今,在东兰的土地上声声不息。

歌海宜州,一个会唱歌的城市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

壮族三月三,广西人难掩放假三日的喜悦之情,且不说唱得如何,也必定要嚎上这么一句。临近三月三,广西人要回村唱山歌,网友戏称,在广西,人皆刘三姐。尽管只是一句戏谑之语,广西山歌走红网络,也算是有了一席之地。

“桂花开放香飘远,壮家山歌代代传,三姐撒下山歌种,如今唱了几千年。”宜州的阿妹划着竹筏,越过两岸葱郁竹林,在清可见底的下枧河畔传唱着刘三姐的歌,歌声清脆而婉转,犹如下枧河的潺潺流水,缓缓流进心里,直教听者沉醉。

相传,壮族歌仙刘三姐出生于宜州市流河乡下枧村。《庆远府志》和《宜山县志》均有记载:“刘三姐相传为唐时下枧村壮女,性爱唱歌,其兄恶之,与登近河悬崖砍柴,三姐身在崖外,手攀一藤,其兄将藤砍断,三姐落水,流至梧州,州民救起,立庙祀之,号为龙母,甚灵验。”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刘三姐》更是将“刘三姐”以及“刘三姐的山歌”的壮族歌仙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在宜州,凡是有壮乡人,三人成歌,十里成圩,皆有山歌传唱。

千峰耸立,万木成林,称河池为“山城”一点都不为过,山多歌也诚。在壮乡,凡婚丧嫁娶、谈情说爱、节庆祭祀、农忙活动,人们多以山歌传情,以歌会友,以对唱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愫,说不出口的话以歌代替。

宜州山歌与流行歌曲大有不同,以赋比兴,主题随意,歌词信手拈来,双人对唱更是极为考验唱者功力是否深厚,反应速度是否迅速,稍不留神,对唱便处了下风。宜州山歌多是反映勤劳人民质朴生活,歌词简单,易学易唱,易记易传,朗朗上口。

“三月三”是壮族极为隆重的歌圩节,又称为歌仙节,是为了纪念一代歌仙刘三姐而设。能歌善舞的宜州人必不会错过,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万人相会,宾朋云集,齐聚歌圩,高声对唱山歌,人如潮,而歌如海,歌声清脆而嘹亮,冲破万重山,传达着对三姐的思念以及丰收之喜悦,对未来美好生活之憧憬,一口桂柳音,唱尽壮乡情。

千年的时光穿过河池的层峦叠嶂,淌过悠悠红水河,壮乡儿女敲得了铜鼓,唱得了山歌,大山的粗犷带着红水河的柔情,造就了河池人刚中带柔的性子,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唱着先祖的歌谣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红水河河池刘三姐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红水河之百里画廊
我爱我家
精神的落实与远游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
河池娃问鼎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等
高考物理“电磁感应的动力学问题”探析
断航39年红水河“复航”调查:东兰至广州航线已开通 全线复航“桎梏”仍存
刘三姐对歌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