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审题小妙招,教给学生审题策略

2021-08-09陈扣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7期

陈扣红

[摘 要]审题是学生开始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审题包括解题前对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的审视,解题过程中对解题步骤的审视,解题后对计算结果的检查与审视。针对低年段学生审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三个实用的策略:学会边说边写,把解题思路外显;学会画图做题,掌握图文转换;学会圈划关键,抓住重点来解题。教给学生审题策略,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关键词]低年段;审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85-02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低年段学生审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粗略看题后就写,缺乏读题意识;

(2)凭借感觉做题,不能有效沟通图文;

(3)受信息干扰,不能抓取题目关键词。

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当仔细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和解题结果,利用大数据收集学生的审题具体表现,并根据他们的审题表现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策略,以此来教会他们学会审题,为中、高年段的数学学习和审题习惯做好衔接。

针对这些审题问题,笔者逐个进行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三个审题小妙招。

一、学会边说边写,把解题思路外显

低年段学生在做数学题时,会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家长或老师帮助读题,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会比没有人帮助读题时要高出很多。可见,出声思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内容时,笔者出示了一道文字题:

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如果每人分3支、4支、5支呢?在小组里分一分,说一说。

接着笔者组织全班学生齐读题目,边读边理解题目意思,明确解题要求。当学生读完題目后,再引导学生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这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题目中的条件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3支、4支或5支”,问题则是计算“可以分给几人”。

当学生明确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后,他们在解题时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了。做完题目后,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解题过程,回头检验自己的审题过程是否合理。有学生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我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我先画了10根细线表示10支铅笔,然后2根2根地圈,可以圈5次,所以可以分给5人。当这名学生说到这里就停止了,我们就能发现他审题不完整,出现漏题现象——只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针对学生粗略看题后就写,缺乏读题意识的问题,笔者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手指点着文字,眼睛跟随手指一起移动。这样会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除了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笔者还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齐读题目或者同桌互读题目等方式加以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二、学会画图做题,掌握图文转换

学生的视觉范围有限,对于一些图文结合的题目,有的学生在审题时经常只看一部分内容,有的学生则缺乏图文之间的转换。因此,教师在审题环节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文字转化为线段图、示意图等,或把情境图转化为数学题,帮助他们在审题时能顺利沟通文字与图画的意思。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课时,笔者先出示题目:

已经摘了23个桃子,树上还剩5个,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在独立尝试环节,大部分学生写出算式:23-5=18(个)。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意思画出示意图,然后结合示意图转化为对应的文字,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原来树上的桃子包括已经摘了的桃子和还剩下的桃子两部分,所以正确列式应为23+5=28(个)。

学生除了在审题时不画图导致错误,还会忽略图画中的文字而产生错误。又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时,笔者出示了一张情境图(如图所示)让学生列出算式。

生:10+3=13(个),我的思考过程是图中左边有10个桃子,右边有3个桃子,一共有13个桃子。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读懂图画中的文字,并结合图画编出应用题。

师:猴妈妈有13个桃子,小猴买了9个,还剩多少个?

这时,学生已经非常清楚怎么列式计算了,算还剩多少要用减法。

针对学生凭感觉做题,不能有效沟通图文的问题,教师应让他们学会画图做题、看图编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进行图文转换,还能提高他们的解题正确率。

三、学会圈划关键,抓住重点来解题

圈划关键字词,可以让学生快速抓住题目的重点,减少因为题目句子长、信息量大带来的干扰。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一课时,笔者出示题目:

(1)小英做了11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花,小华做了多少朵花?

笔者先带着学生一起画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引导他们圈出关键字“多”,明白这里的“多”是指小华多,小英少,因此,计算小华做的要用加法。

(2)小英做了11朵花,小华做了14朵花,小李比小华少做3朵花,小李做了多少朵花?

学生在独立读题时,发现“小英做了11朵花”是多余条件,所以可以删去这个多余的条件。

(3)50厘米、5厘米、5米、1米5厘米、150厘米,请你把它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当学生在平时经过训练圈划关键词审题后,都会主动地把问题中的“从大到小”圈出来,从而明确要做的两件事:①单位转换;②从大到小排列。

针对学生受信息干扰,不能抓取题目关键词的问题,教会学生圈划关键字词,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筛选出题目中的信息,还帮助他们整理解题步骤。

总之,低年段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要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在课堂上进行渗透和引导,教给他们审题的小妙招,并进行强化练习,帮助他们从“学会审题”过渡到“审好每一道题”,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