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大年:国之重器 学者楷模

2021-08-09王若拙

新长征·党建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黄大年科学家

王若拙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2017年1月8日,著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因病逝世,年仅58岁。黄大年感人的事迹,已是家喻户晓,为人称颂。记者曾有幸参与宣传报道黄大年的采访活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记者来说,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灵魂的重塑。斯人已逝,但黄大年的精神,润物无声,始终激励着后人。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是黄大年24岁大学毕业时写给同学的一句话。26年后,黄大年成为航空地球物理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那一年,他50岁。

“一定要出去,一定要回来。”这是黄大年的信念。随着自身研究能力的提升和对其他国家一些项目的参与,黄大年了解到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需求,深感自身责任重大,回国的愿望愈加迫切。他在大西洋深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时,辗转接到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祖国高于一切。黄大年积累着能量并等待着机会。2008年国家制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黄大年认为在国内开展他所从事研究的学科条件基本具备。“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不计得失。从海漂到海归,得益于国家强大的后盾。只要大家努力和坚持,一定能实现强国梦……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叶落可以归根,但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好,最有价值,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实现报国梦想。”这是黄大年回国后不久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写下的话。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外国长期垄断或对我国封锁。

“拼命黄郎”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趟航班,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凌晨两三点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与国外强强对话,黄大年没有失败过。在他看来,现在为国工作是荣誉更是存亡。黄大年经常自我加压,一个字“拼”,两个字“拼命”。他的学生们背后送他外号“拼命黄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中心在长春地标建筑地质宫内,这里每晚10点关门,可黄大年却经常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离开。有时出差回来他就直接赶回办公室准备第二天的工作。最熟悉黄大年507办公室灯光的是收发室的庞春江。在他的记忆里,黄大年老师很和蔼,让给开门时嘴里总说,“出来晚了,师傅,对不起,耽误你休息了”。白天从门前走过,不忘点点头,打打招呼,说一句东北人常说的“有事吱声”。“我到现在都感觉他没走,就像只是出差了。”龐春江感慨地说。

黄大年说:“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最爱唱的一首歌是《我爱你,中国》,因大我而忘却小我竟如此纯粹。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写道:“没有‘心情的阳光和聊以自慰的‘艺术陶醉就不会有始终如一的坚持,初衷不变,童心难改。幸运的是,回归母校与诸位知根知底的伙伴们为伍,一路走来开心愉快,走多远算多远,倒下就地掩埋。”

做饭要汤汤水水,做事不能汤汤水水

黄大年有次去上海出差,被当地专家邀请吃晚饭。随行的学生以为要吃大餐。结果去了一家路边桂林米粉店。三人点了3碗15元的米粉,这是黄大年最喜欢的家乡味道。

助手于平回忆说,黄大年在北京最常去一家桂林米粉店,一碗意犹未尽,后来他每次都点两碗,还要吃绿豆沙和龟苓膏。

“吃东西可以汤汤水水,但做事千万不能汤汤水水,唯有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才能成就最好的结果。”黄大年常对于平说。

黄大年是个爱吃,也特别会生活的人。朋友回忆,在英国的时候,他做烤肉,办派对。他烤的猪排皮脆肉嫩,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被端上来,冒着香喷喷的热气,可称得上“天下一绝”。

“黄老师特别会生活,我女儿吃了他做的咖喱饭,从此爱上咖喱。他有个朋友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老黄家的菜刀》,写的就是他的厨艺。”于平说。

黄大年做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作为首席科学家,黄大年管理着一个全国团队,他的办法让许多人意想不到。他引入了一套外国大公司用的在线管理系统,把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人、每个星期。大家都要在上面更新自己的进度。每晚11点,黄大年都要登录检查。

这让许多人不习惯了,抱怨说:“我们是科学家,不是机器人!”但黄大年坚持。

许多人都回忆起黄大年砸手机的事。2010年一次开会前,材料没交齐,人也没到齐。黄大年气得把手机砸到地上,屏幕摔碎了。秘书王郁涵说从来没见他生那么大气。

“我们拿了国家这么多钱,就这么糊弄事儿?材料不写,开会不按时。有没有契约精神?”黄大年发怒了。事后他说:“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科研进度随意拖拉。”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2009年,迎着飘飞的雪花,他从剑河之畔回到北国春城,只为赴一个与祖国的约定。8年后,这个像转子一样超速运转的人,在58岁的盛年猝然离世,唯留一段传奇,震撼世间心灵。

做好黄大年精神的接力员

马国庆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归国后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堪称“大弟子”。恩师去世之后,作为黄大年核心团队一员的他,比以前更忙了。

“我们学习黄大年精神,首要的就是接力黄老师生前的科研事业,研制出国之利器,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马国庆说。

马国庆表示,过去,黄大年承担了很多项目设计、协调和进展督促工作,就像一棵大树,很多团队成员则更像是大树的枝丫,“如今,大树倒下了,我们这些枝丫就要加快长成大树,把黄老师过去的工作承担起来”。

黄大年逝世后,他还有18名学生没有毕业,在学校的安排下,这些学生都没有更换导师。他们在马国庆等老师的指导下,都在按照黄大年安排的研究方向,参与相关项目研发。

“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贡献也可能有大有小。黄老师是我一生的领路人,他的精神和事业值得我用一生接力传递下去,我也会尽己所能为科技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马国庆说。

猜你喜欢

黄大年科学家
黄大年: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假如我是科学家
海归科学家黄大年的最后30天
时空旅行可以实现么?科学家们来告诉你
全球变暖or no?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