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精神如何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21-08-06王和

文教资料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模精神建设路径

王和

摘   要: 劳模精神,是时代的精神符号和力量化身。以核心价值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能起到导向、示范和凝聚作用,能够激发劳动价值追求的内动力,促进校园文化体系丰富发展,进一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当下,劳模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入,存在劳模精神思想认识短板问题、校园文化对劳模精神的浅层接受问题、融入过程中的脱节问题。探索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提升实践感知、挖掘校本资源、强化媒体引导、建设品牌活动、拓展社会资源等,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 劳模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路径

一、劳模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劳模与劳模精神的实质内涵

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劳动者中的先进分子和标兵榜样,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中国的劳模现象最早出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迄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劳模评选活动发生较大变化,劳模队伍也在与时俱进。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时期,基于“劳动者最伟大”“劳动最光荣”理念,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产生的领先者和佼佼者即为劳模。

劳模在劳动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思想行为、先进事迹中体现的崇高精神即劳模精神,是一种永远保值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是劳模意识的最高形式,融入劳模追求的理想信念、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等方面[1](4-6)。在我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脉相承的“劳模精神”被赋予更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主要体现为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忘我劳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与时俱进、刻苦学习的优秀品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2](12-15)。在个人与集体层面,劳模精神表现出不同特质,个人层面表现为奉献、进取、尊重并热爱劳动、沉淀,精益求精等,集体层面表现为个人与国家、社会相统一、团结合作等。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寻找劳模精神对校园文化的嵌入点,需要充分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及管理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形态,是全体师生共同培育的一种群体文化”[3](234-236)。校园文化既具有一般校园的共性又具有特殊性,既相对稳定又处在长期的积淀和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普遍具有三个层面:“浅层的校园物态文化”“中层的校园制度文化”及“深层的校园精神文化”[4](57-58),劳模精神培育属于深层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来看,校园处在长期相对固定的场域,教职工队伍起到引领作用,学生群体是注入新鲜动力的重要因素。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文体类、实践类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等平台是大学生文化生活中最有效的发展平台,网络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劳模精神之凝练与抽象,在于具有先进意义的精神特质及传承价值。当下的高校校园亟待优秀精神文化的融入,需要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场域,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

(一)外化于內:激发劳动价值的内在追求

文化并非以单一的精神形式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或物质形态,文化建设是将抽象的精神落实于人类行为的重要路径。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劳模精神从外在于个人认知体系的抽象精神,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实践或物质资源,激发教育对象对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恰如西班牙学者奥尔特价·加塞特的观点:“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把普通人培养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员。”以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恰好作为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切合高校培养高规格高质量人才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助力。传授过程中的认知建构,耳濡目染的影响与熏陶及其他校园文化建设环节将“劳模精神”融入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在实践中践履“劳模精神”的行动力和自觉性。且劳模精神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方法论,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奋斗目标并以劳模精神去拼搏,这种激励作用将在学生的信念追求、思想蜕变等方面提供动力。

(二)以点带面:促进校园文化体系的充实

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需要经过长期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集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特色个性,是广大师生所认同的精神财富。劳模精神具有先进性、示范性、引领性,能够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核注入学校师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中,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无时不在且无处不在地、潜移默化地对校园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为校园文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发展的源泉。一方面,劳模精神与其他校园精神文化在内涵上互为补充,如“公益精神”“体育精神”“大学精神”“法治精神”等,共同促进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构筑校园精神文化体系。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内在要求必须提高开放水平。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时刻浸染在现实社会中。当今社会“劳动模范”不计其数,分布在社会工作的各领域,工作方式方法十分多元化,将这些劳动模范方式方法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充实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三)以文化人:滋养校园精神的文明建设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劳模精神”作为一名鼓舞着莘莘学子奋力拼搏的“大师”,对推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乃至推动高校发展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劳模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劳模精神武装全校师生的思想,使教育工作者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投入教育事业中,成为“教育劳模”;使大学生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思想和方法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成为“学习劳模”。在高校师生齐心协力的努力下,高校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成效显著,激励高校师生取得丰硕成果,最终推动学校长远发展。

三、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主体对劳模精神有认识短板

从教育者角度,劳模精神培育的要义理解尚存误区。劳模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关系到学生个体对自身价值和生活状态的认识。劳模精神教育是榜样教育,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内容的累加,还要实现劳动认同、鼓励劳动创造、营造热爱劳动的风气,引导学生把劳动与人生规划相联系,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人们的劳动观念在发生变化,机器取代人、‘不劳而获、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荼毒着人们的心灵”[5](30-31)。劳模精神培育,要与错误思想相抗衡,面临着艰巨任务。劳模精神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浅层的说教,需要真正内化于心。从受教育者角度,新时代条件下的劳动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学生对劳模的认知相对滞后。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不同年代劳模的熟识程度有差异,经典劳模的形象深入人心,当代劳模和某些领域劳模的熟知度偏低。此外,对劳模精神之于现代化建设和中华精神家园构建的意义尚缺前进性认知。可见当代优秀劳模及事迹精神的传播推广还有待挖掘。概言之,劳模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融入,还需要教育主客体双方在思想认识层面进一步探索劳模精神。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劳模精神的浅层接受

思想的内化与行为的外化表现是文化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高校学生的行为现状表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劳模精神相对浅显。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以主流文化凸显价值观引领功能并实现协同协作,但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复杂因素。高校学生群体,也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受众。一些人受两种性质文化的交织影响,容易摇摆。这对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主流文化,带来挑战。劳模精神并非学生群体的内生文化,难以实现深层接受。新媒体环境,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当代高校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接受到一些与劳动价值相悖的观念,引发一些负面案例。唯有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中实践性与主体性的发挥,将外部培育转化为自我培育,即达到思想层面的认同,促进劳模精神内生。

(三)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存在脱节问题

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简单加法,更需要依靠内在统一性的建构,正如“盐溶于水”的形象比喻。就文化建设而言,目前“劳模精神”的相关文化活动,相对封闭且缺乏系统规划,重视显性文化忽视隐性文化,忽视学生需求导致参与积极性不足。

就劳模精神而言,思想内涵经过挖掘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劳模形象的单一塑造方式,以及外部和既有认知影响下形成的劳模“光环”,易使“劳模精神”的作用流于形式和表象。在“教育即生活”等理念的引导下,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多遵循“回归生活”的思路,“将劳模精神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内部和细节,融入学生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6](1-4)。因此,将劳模精神的思想加工编制为贴近师生生活的、通俗易懂的内容,并且选择生动形象的方式注入实效性极强的、受师生欢迎的教育载体之中,是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状态。

四、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以物质形态提升校园主体对劳模精神的感知

传统劳模精神宣传通常采用叙事加凝练的模式,将抽象的精神形态转化为文字或图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劳模精神的融入需借助载体,基于此利用学校平台拓展载体形式,化无形为有形。第一,选取有影响力、带动力的劳模,深入挖掘劳模先进的典型事迹,提炼成贴近实际的小故事、小画册、小节目、小短片等,在校园影像放映或在学校网络平台推广。第二,开设劳模讲堂,让劳模走进校园分享成长故事和奋斗经历,用真情真事真话感染师生。此外,提供身临其境式的感知,如让师生走进劳模的工作环境,近距离体会劳模的优秀品格和精神境界。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工以劳模为榜样并积极投入教育事业中。

(二)挖掘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资源

校本资源由于贴近学生、具体生动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重要元素。对劳模精神而言,校本资源便是发掘具有劳模特质的校园人及事迹,作为榜样典型加以宣传普及。调查显示高校师生对新时代劳模典型缺乏认知,深挖校本资源理应成为校园文化中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渠道,将贴近高校师生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模范人物树为典型,大力宣传身边的“劳模”,以现实中的个人为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资源。目标如果定得太远,就可能会让人望而生畏,但以身边人为榜样,往往能充分营造出努力拼搏进取的竞争氛围,使师生明白“劳模”并非异常艰难,可以通过付出努力、认真耕耘获得。校本资源的挖掘使劳模精神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以真正“落地”,在校园土壤中生根发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和力量。

(三)强化“劳模精神”在新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思想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基于新媒体在高校师生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新媒体对劳模精神有机嵌入校园文化大有裨益。因此,在加强劳模精神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好、运用好网络载体,挖掘好、抢占好和维护好新媒体平台,以更有吸引力的形式呈现内容。同时,在新媒体虚拟化消解大学生对传统“教师、学生、领导”等角色分工意识的背景下,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各种互动和交流中,给予充分的讨论空间,使个性得以张扬。依托新媒体的辐射功能,即劳模精神引领的校园文化可随着网络传递到世界各地,向更广的受众提供“劳模精神”的校园文化营养。

(四)形成品牌活动以加深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了解

实践性是校园文化活动区别于其他文化建设方式的重要特质,是物质形态基础上的实践形态,活动形式是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是被学生广泛认同的标志性、示范性的校园文化活动”[7](92-93)。劳模精神属于精神文明中的先进部分,不仅应作为一项内容要素融入,更应借助品牌力量實现引领价值。从确保长效性的角度来讲,劳模精神应注重活动的精品化,形成品牌效应。这就要求活动的组织者通过“二次宣传”提升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的参与度,将劳模精神的传播贯穿于活动前期、活动实施、活动反馈中,增加教育对象对劳模精神的感受性认知,并发挥目标导向、精神凝聚、激发热情的作用,激发高校师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行为动机。

(五)拓展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资源

校园文化是高校内部的文化建设,但资源汲取不必局限在象牙塔内,校外广袤空间中蕴藏着丰富资源,包括人、物、事、场所、媒体等。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充分加强校内和校外合作,依托地方劳模培育资源如展览、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将校外的、社会中的“劳模”资源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另一方面主动将师生投放进社会中,通过高校实习基地的劳模精神弘扬等途径使高校师生近距离接触“劳模”工作环境,并在校外践行劳模精神,最终间接反馈于高校校园文化。注意规避社会资源的隐性问题,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活动偏离主题、活动形式化等,实现切实有效的融入。

高校是为社会和民族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劳模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成为何种人”“追求何种德性”的价值判断,影响受教育者的人生抉择。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不仅需要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取得重要地位,更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者紧随时代步伐做出更多实践探索,把高校校园文化真正建设成为涵养学生精神世界的“思想摇篮”。

参考文献:

[1]吴潜涛.劳模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J].工会信息,2014(10).

[2]王宏伟.论“劳模精神”的内涵和弘扬[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3]郑予捷.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10).

[4]吉爱明.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解读与构建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5]彭维锋.创新探索劳模精神进校园的思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

[6]费强,潘莉.新时代劳模精神的育人价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0).

[7]邱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4(01).

猜你喜欢

劳模精神建设路径
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劳模文化
以劳模精神推进高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析
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促进振兴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谈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做好工会工作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浅析企业如何弘扬劳模精神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