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2021-08-06白云

教育界·A 2021年7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教学渗透道德与法治

白云

【摘要】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注重德育思想的渗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挖掘德育要素,渗透德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思想渗透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思想出发,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思想;教学渗透

一、前言

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这些内容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要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模仿、学习、讨论、活动中德育内容深刻理解[1],增强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二、注重师德师风,发挥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会不经意模仿教师的行为和举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师德师风发挥示范性作用,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自觉纠正自身行为,自觉按照教师的引导参与德育学习,增强德育的渗透性。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德育,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自身良好的品格和行为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思想,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德育学习任务,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为例,走近教师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如果教师平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学生的关系不密切,师生互动比较少,那么学生如何实现走近教师呢?学习教师什么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课前要注重自己的穿衣搭配等,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举止、语言等都要符合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同时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下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争取学生的信任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良好的德育环境,提升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德育

德育渗透离不开教材内容的支持。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指导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选择德育方向和内容,确保德育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致。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进行德育知识的布局与渗透,避免整堂课不分主次、不分内容地进行德育渗透。

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为例,培养学生尊师重道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德育一般是围绕教材而设计,将教师的位置放在优先位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反感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德育进行设置和引导,注意德育内容的主次顺序。一般来说,本课的德育主题应放在“老师,您辛苦了”这一环节,其他环节如“我和老师的故事”等不适合渗透德育内容,而是需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如“有时候我们当时不能理解或接受老师的做法,但事后发现老师是有道理的”“有时,老师也有疏忽大意或者误解你的时候”等教学内容适合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既可以由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情景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开展德育指导,从而提升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

四、实施生活德育,增强德育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实施德育必须要注重生活化元素。在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下渗透德育内容,能够降低学生对德育的理解难度,缓解学生的反感情绪,增强学生对德育的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自觉在生活和学习中贯彻德育理念,提升德育效果。

以“做学习的主人”为例,三年级学生在学习方面开始出现分化,部分学生出现怯懦心理,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加剧成绩下降。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特殊心理,积极开展德育,树立学生信心。教材中设计了“人人都能学得好”讨论环节,提出了问题:“既然人人都可以学得好,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还是觉得自己学得不理想呢?仔细想一想,互相交流一下原因。”在说具体的原因时,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学习没有问题,也不认为自己的学习有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如利用图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如晚上十一点依然在玩游戏,写作业时注意力却在客厅电视的声音上,没有完成作业谎称完成了然后打游戏等等,让学生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景。教师还可以用视频的方式展示课堂上其他学生都在认真听讲而有的学生在课桌下看小儿书,其他学生在朗读文章而有的学生在与其他人聊天等情景,通过实际生活情景再现的方式快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做学习的主人,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五、巧设具体情境,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时,需要为学生搭建起具体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與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实现德育渗透,增强德育认同。

以“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为例,德育的重点是让小学生自觉维护学校的环境,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从而培养起小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熟悉而被忽视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对学校的建议普遍是多栽树多种花才能让学校更美好,没有考虑到人文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时要巧设具体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爱校、护校的情感。

如教师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资料,视频中展示某个班级门口的垃圾桶满了没有人倾倒,甚至有苍蝇上门,而另外一个班级门口的垃圾桶非常干净,有同学分早中晚定期处理垃圾和更换垃圾袋。让学生分析自己班级的垃圾桶是否干净?是否有人定期处理?为什么每次都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倾倒而没有学生负责呢?问题设置和情景创设快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树立起爱护班级环境、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和思维,从而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六、利用角色扮演,实现德育内涵

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实现德育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内化,需要注重德育引导,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了解德育的内涵与实质,在角色扮演中认识到德育对自身发展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思想在小学生群体中的渗透。

以“父母多爱我”为例,这一课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父母之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对小学生来讲,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接触有关父爱、母爱的德育指导,在思想上存在一些事实上的抵触心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会转换立场,多从父母角度进行思考,理解父爱、母爱的内容。如教材中有“父母让我不能理解的行为”表格,主要内容有“父母的做法”“我的不理解”“如何改进和理解行为(父母角度、我的角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成员准备2~3个“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案例进行分析,一名同学扮演母亲,一名同学扮演父亲,一名同学扮演调解人,其他作为学生。

以“超过九点不能玩手机”为案例分析,学生摆明自己的不理解,而扮演“父母”角色的同学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进行分析和阐述,居中调解人负责传达各自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于父母的不理解逐渐变成理解,特别是对于晚上“做作业”优先还是“玩手机”优先更加清晰,也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意和尊重。当然,部分小组中列举的父母的做法存在不对的情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制订了如何与父母共处的方案,达到了非常好的德育效果。以小组为单位,以具体事实为基础,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学会不再只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而是多了一层理解,少了几分抱怨,实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七、融入社會实践,践行德育思想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过程中,德育的渗透不应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要积极融入社会实践当中,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践行德育思想,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德育的价值,体会到德育实践的意义,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价值。

以“安全记心上”为例,“不让溺水悲剧发生”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教材设计了溺水的“相关链接”,用具体事迹的方式展示了学生溺亡的悲剧,同时准备了“小贴士”,提示发生溺水以后如何自救。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开展社会调查,以所在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会游泳的学生数量,是否发生过呛水、溺水等现象,是否存在脱离父母监管的情况,是否与小伙伴私自下水游泳等现象。将调查结果整理以后,教师让学生分析本校学生溺水的风险等级,进而通过班会、板报、学校小讲堂等多种方式开展溺水宣传教育工作。所有的板报设计、小讲堂内容设计都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生在整理资料和设计过程中必然会将防止溺水的思想融入自身的行动当中,从而强化对溺水的认知,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融入社会实践是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学的中心思想,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发挥德育实践的价值,通过实践将德育内容转换为学生自主行为,从而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德育理念,从行动上践行德育思想,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八、结语

单纯的理论说教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不符合当代小学德育的整体要求。教师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从小学生学习特点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创新入手,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场景,提升德育渗透效果,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强化德育对小学生的影响,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宋志波.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开展研究[J].家长,2020(21):100,102.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教学渗透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节约教育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