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用“思维”的力量,焕发识字热情

2021-08-06张小敏

教育界·A 2021年7期
关键词:识字教学思维小学语文

张小敏

【摘要】识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也是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对字的认识兴趣不高,加之识字量大,导致识字效率偏低。教师在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力,通过观察对比、猜测、想象以及设问等方法来突破学生的识字障碍,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思维启发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语言文字的习得效率不高,给识字教学带来了难题。传统的识字课堂,教师一味地讲解汉字的音、形、义,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写字,学生对识字的热情不够,自然影响学生的识字质量。要变革识字教法,打破机械固化模式,从思维启发入手,借助思维的力量,唤醒学生对识字的学习热情。

一、通过对比观察,猜测中印证逻辑思维

学习汉字,从认读开始。读准一个字,还要会写,理解其义。小学生在认识汉字时,需要融入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过程,将一个字的结构、字形整合起来。猜想意识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猜测汉字的方式,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活跃起来。猜字过程,有对也有错。猜对了,给予鼓励与赞扬;猜错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鼓励学生继续参与猜字。同时,面对一个汉字,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发现该字与之前所学的哪些字有关,学会对比学习,探索汉字的奥妙。

如在一年级语文“日月水火”学习中,对于本节课后的习字训练,引入“猜一猜”活动,对照图片与文字,让学生联想。图片中所呈现的是汉字对应的图形,还有甲骨文的写法,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激发其概括推理思维,猜测图形所对应的汉字。低年级学生面对猜测活动,投入了较高的学习热情。甲骨文与楷体字,两者有何关联度、相似点?如何进行分辨、综合、分析与判断?如“羊”字,图形中的“羊”有两只角垂下来,这个特征与“羊”字上面的两个点很相似,由此得到这有两个羊角的图形就是“羊”字。

通过对比与猜测,学生由图到字,顺势找到逻辑思维点,从图形中学会对比、推理,为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善于借助识字契机,在字形、结构、图示对比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二、归类分析统整,构建多维化识字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引导学生对生字进行一一认读并会写。事实上,在汉字结构规律方面,一些汉字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特别是具有相同的特征,可以利用关联点实现汉字的分类与统整。汉字是由偏旁部首构成的,不同的字,其偏旁部首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教师要避免单个字的零星分散教学,费时费力,还低效。运用归类思想对汉字进行分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如“口耳目”这节课有五个生字,这五个字都与身体器官有关。在《姓氏歌》中,所有的汉字都与人的姓氏有关,可以在姓氏探究中建立分类识字方法。在“语文园地”中“识字加油站”环节,指导学生对所学汉字进行归类编排,以适当的分类方式,让学生快速识字,准确识字。

如在《小青蛙》教学中,该节所学的汉字与“青”有关的字较多,如“晴”“睛”“清”“请”等等。这些汉字都有“青”这个部首,在读音方面也都有韵母“ing”。教师要抓住这些字的共同点,将与“青”有关的字进行整合教学:“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字,有何共同点?”同学们很快发现了“青”字偏旁。接着,让学生学习读音,通过读音来助力识字。然后,引入“转盘游戏”,将与“青”字的不同偏旁进行组合,让学生尝试理解汉字的意义。最后,学生在趣味游戏中开动思维,通过分类,更加清晰地理解了不同汉字的写法和意义,拓展了识字思维。如包含“青”字的汉字还有“情”“蜻”等。通过归类来整合不同的汉字,开阔了学生的识字视野,也让学生从中体会了分类思维,发展了辨析力。

三、巧设问题引领,发展学生的问题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利用问题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活其识字意识。很多时候,对一个字的学习,停留于“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是什么意义”阶段,这种单一的提问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力。时间一久,学生對于识字学习就会丧失热情,陷入刻板。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汉字来提炼问题,通过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只有精心设置识字问题,才能让学生在问题中灵活学字,写字,用字。

例如在学习《棉花姑娘》时,该文中有一个“燕”字,这个字的结构稍微复杂,部首多,写字难度大。怎样打开学生的识字思维?教师先呈现一张图片,图片中画着燕子和与之对应的“燕”字,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与“燕”字,出示三个与动物相关的古汉字,逐一与“燕”字进行比较,想一想有何发现?原来,“燕”字的古体字,翅膀和尾巴都是字形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引领学生从字形与古义的对照中窥探了汉字的趣味与特点。

再如“赢”字的学习,这个字包含的部首很多,可以利用析字法,将该字分解为“亡”“口”“月”“贝”“凡”五个部分,然后设置思考问题。古人用“贝壳”作为货币,所以中间应该为“贝”。再观察整个字的结构,既包括左右结构,也包括上下部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汉字。

因此,在识字中,对问题的设计要把握三点。第一,问题的提出,要从字形入手。分析汉字,抓住字形特点,从中提炼出趣味问题,引领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学习“燕”字时,将甲骨文的“燕”与燕子的外形进行关联,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二,问题的提出,要从图形视角入手。汉字的传承与演变,大多经历形象到抽象的过程,通过问题来整合汉字的具象与抽象关系,让学生发现汉字之妙。第三,问题的提出,要循着象形字入手,从字形与字义中建立关联。学生从识字中体会到获得感,才会更积极地思考问题,提高识字质量。

四、突破识字难点,提高识字思维品质

教师教学生识字,很容易陷入固化的模式中。对于生字,怎样呈现,如何解读,教师要捕捉学生的识字思维。识字思维如何提炼?关键在于从识字的难点入手。学生识字的难点,正是思维激活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学习《小蜗牛》时,对于课后生字学习,有“蜗牛”“发芽”“草莓”“蘑菇”四幅图片,这些图片分别对应四个不同的汉字,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图片,说出对应汉字的读音。在呈现方式上,生字并未做注音处理,学生对“草莓”“蜗牛”“蘑菇”可以很快地找准读音,但对于“发芽”这一图片存在较大难度。图片是水墨画形式,学生在识读读音时遇到困难。为此,对于该图与对应汉字的读音教学应该是难点,也是激活学生识字思维的关键点。对“蜗牛”“草莓”“蘑菇”三个字的识读,简要带过,将学习重点聚焦于“发芽”这一图片上。

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想一想:“明媚的春天里,有一位蜗牛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去大自然里玩吧,看一看,周围的小草、小树是不是已经发芽了?”在说“发芽”时,语气要略重,便于学生从聆听中感受这个“发芽”。为了强调“发芽”,教师可以追问:“蜗牛妈妈向蜗牛说了什么?小草和小树怎么了?”学生在朗读这个“发芽”词语时,也会跟着教师的故事想象春日的田野里,小草、小樹发芽了。鲜活的语境、可感的故事,让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小草、小树在春天里都会“发芽”。由此,学生通过对“发芽”的反复朗读,判断出该字的读音,并推测出“芽”字的下面是“牙”,因为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

五、斟酌文本意境,带领学生构思联想

在识字教学中,在对文本进行阅读与鉴赏时,教师可以构建文本意境,让学生深入感知意境表达的情感,从而体会精炼传神的字、词。

如在学习《田家四季歌》时,对于“桑叶儿正肥”一句的品读,引领学生发现哪个字最精准。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肥”字。“‘肥字好在哪里?可以用别的字取代吗?”结合文本阅读与讨论,学生从庭院里桑树下采摘苍翠欲滴的桑叶,进而感受到“肥”字的传神描写手法,加深了对“肥”字的识读和理解。

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小韵文时,教师可以延伸与之相关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建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语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领会文本的主旨,主动去构思汉字。如在学习《春夏秋冬》时,对于“池草绿,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提炼出“红”与“绿”,颜色鲜艳;“池草”与“山花”,表示静物;“鱼”与“鸟”,表示动物;还有“出”与“入”,表示反义。结合不同字的意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文本描绘的景致中,让学生感受文字里的文化。

总之,在低年级识字课堂中,教师要创造趣味、生动、活泼、多样的学习情境,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引领学生思考与想象,在思维启发下,积极、有效地学习汉字,掌握识字方法。重视识字教学,要变革单一的记忆和背诵模式,从“思维”视角夯实学生的识字素养。

【参考文献】

徐玲.以“趣”促学 从“趣”出发——试论激发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兴趣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33):11-12.

阮弘.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07):77.

姜甜.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8(11):39-40.

猜你喜欢

识字教学思维小学语文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